简介:摘要:历史教学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史料的运用,既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也要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简介: 【摘 要】 小学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就是如何运用素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培养观察能力、培养日记习惯、培养阅读习惯三方面,讨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教授学生积累素材,并运用素材。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素材积累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我渐渐发现最困难的是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并不了解应该怎样将自己生活中看到的、经历的事情写在作文中,学生常常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内容。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授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素材才是写作教学的关键。 一、培养观察能力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有物可写、有事可写,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并将详细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将学生的观察能力渐渐培养起来。 比如,在写作课堂中,我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曾为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水果,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果来尝试进行写作。学生需要将水果的外观进行详细的描写,以此锻炼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开始,学生对于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并不感兴趣,所以学生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如,一位学生对苹果的描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红色的圆圆的苹果。”之后学生就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样继续描写了。后来我让学生将苹果的光泽、味道、香气进行详细的描写,并让学生试着用比喻句的形式描写苹果的外形和颜色。于是,学生对苹果的描写进行了修改:“在我桌上的这个苹果像一个圆圆的红色皮球,它的表皮有一层光泽,看起来特别亮,摸起来也特别滑。我拿起来放在鼻子前面闻一闻,哇,真香啊!我想它的味道一定又香又甜!”从学生修改过后的段落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苹果的描写比之前更丰富了一些,所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写作积累与运用是比较有效的。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體会生活中的一件件细小琐碎的事情,比如一片树叶、一顿早餐、一幅画面、一杯清水、一件衣服等等,均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的主体。当让学生进行观察时,还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观察做出点评,指明需要学生改进的部分,从而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察能力细化,并落实到写作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才能让学生了解到应该如何在写作中进行细节的刻画与描写。当然,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积累出一定量的观察素材。 二、培养日记习惯 日记是另一种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方式,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记日记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日记习惯的养成能够使学生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记录下来,在长时间的记录过程中,学生就能够知道应该在写作的时候如何选取其中的内容,如何将自己遇到的事情运用到作文之中。 我在写作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将自己日记中有价值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在学生分享过后,可以让同学们一起根据这个事件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一件事情就变成多件事情,一个想法就变成多个想法,学生积累的素材也就越来越丰富。记得有一位学生曾为大家分享过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学生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只母狗用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孩子挡雨。它将自己的孩子都护在身下,自己的皮毛被雨淋得湿透了,每当有小狗好奇地想要抬头向外面看一看时,这只母狗就用自己的爪子将小狗的头拨回身下。学生看到这一幕,不禁联想到自己与母亲曾经也有相似的场景,母亲也将唯一的一把雨伞偷偷偏向了自己的一边,而母亲的身子却被淋湿了,后来还感冒了好几日。于是,学生将自己的雨伞放在了母狗的身旁,为它们母子遮风挡雨,自己快速地跑回了家里。当学生将这则故事分享给大家之后,同学们也非常感慨,大家都列举出了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出的感人事件,在这次写作课堂中,学生了解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使学生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便于运用。 从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日记习惯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故事积累成素材,还能够帮助学生将他人的故事也积累成素材,学生可以通过分享的形式来不断增加素材的厚度与深度,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运用。 三、培养阅读习惯 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样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的一种形式。学生不仅能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还能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的方式与技巧,了解更多的写作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在写作课堂中,我也会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阅读中的精华,记录下经典的内容作为自己积累的素材。 比如,在一次阅读课堂中,我为学生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小学生读本,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在 30分钟之后,让学生分别将自己认为读本中最精彩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其中一位学生为我们分享了一个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于是小偷想趁机从范氏家里偷点东西。他走进范氏的院落中,发现他家的大钟非常精美,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但是这么大的大钟,小偷可背不动啊。于是他想了个好办法,将钟敲碎。他狠狠地敲了一下,钟声便响起来了。他听到钟声,特别害怕,赶忙抱住大钟,捂上了自己的耳朵。咦,这下钟声听不到了,于是这个小偷就找了一些棉花将自己的耳朵堵上了,继续敲钟。钟声将附近的居民都震醒了,大家都赶到了范氏家里,抓住了小偷。这就是掩耳盗铃的故事。”当学生与大家共同分享了这一故事之后,学生对于读本中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所以大家纷纷将自己觉得精彩的内容分享了出来,这些阅读中的素材也均可运用到学生的作文之中,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充实学生文章的内涵。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日记习惯以及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写作,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金燕 .巧妇当“有米”——谈小学语文作文的素材积累 [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 2018-08-20. [2]滕祥艳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积累的方式方法 [J].华夏教师, 2018-06-05.
简介:摘要: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微视频教学不仅可以给教学带来突破,还可以给学生带来多重学习感受,让他们对课堂学习更加热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微视频的运用。并且,教师可以将微视频运用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之中,让微视频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简介: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让学生借助学具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现知识规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具 探究主体意识 学习兴趣活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一、有效运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例如:在讲“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出这些形体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摆弄,学生的兴趣很高,对这些形体的认识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形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拼摆着各种物体。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一直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 二、有效运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一)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 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 ×宽 ×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有效运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育理论界 , 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本质论 , 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 , 也是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是在相互使用中得到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 , 还需要集体合作与协调 , 或者相互协作 , 大家共同处理一个系统工程。因此 ,不管是学习 , 还是工作 ,“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 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 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 彼此互相沟通独立见解 , 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 , 在交流中反思 ,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 , 在合作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 , 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 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 ,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 1L 和 1000ml 的关系时 , 可分组让学生把 l00ml 水倒进 1L 的量筒中 , 看可以倒几次 ? 同学们有的倒水 , 有的看刻度 , 有的记录 ,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 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 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有效运用学具,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边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操作学具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 3 时,让学生通过摆小兔图片,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①白兔多还是黑兔多?②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③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应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有条理的分析过程,就是应用减法的意义列式解答的过程,学生经过组织语言就能说出:白兔与黑兔比,白兔要比黑兔多,白兔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 7 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 12 只白兔当中拿出跟黑兔同样多的 7 只得数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学生就会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经常性的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生就会取消胆怯等顾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不会说到会说,长时间训练下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