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T指导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并分析其有效性。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需要静脉溶栓患者100例,经CT确诊脑梗后。分为CT确诊后0~3h组及3~6h组,并记录每组溶栓前后的治疗有效、痊愈、mRS0~1分、mRS1~2分、Barthel指数≥95、血管再通、死亡、症状性脑出血患者数,并统计分析其差异性。结果CT确诊后0~3h组患者行rt-PA溶栓治疗结果治疗有效41人,痊愈15人,mRS0~1分23人,mRS1~2分25人,Barthel指数≥9520人,血管再通者19人,死亡3人,症状性脑出血6人。CT确诊后3~6h组患者rt-PA溶栓治疗结果治疗有效30人,痊愈5人mRS0~1分12人,mRS1~2分13人,Barthel指数≥959人,血管再通者9人,死亡7人,症状性脑出血8人。结论CT指导下0~3h溶栓与3~6h溶栓相比,患者从中获益更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并统计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h、24h、7d、14d的NIHSS评分分别为(8.65±0.67)分、(7.31±0.56)分、(5.81±0.49)分、(5.01±0.3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为86.4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血管再通、提高治疗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影响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我院的6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例),对照组实施常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卒中评分(CSS)、自理能力(Barthel)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卒中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卒中的发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理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脑梗死高龄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本文主要从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且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的100例急性脑梗死高龄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并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实施优化护理方法,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统计显示,试验组患者出现脑实质点状出血、皮下淤血、血尿、牙龈与鼻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几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者比较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优化护理措施运用到急性脑梗死高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可以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切实加快患者病情康复进程,对维护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包括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康复护理和饮食护理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指标为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6.2±0.3)高于对照组(74.5±0.4),并发症发生率(3.3±0.3)低于对照组(10.0±0.1),治疗满意度(86.5±0.8)高于对照组(77.1±0.5),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进行研究,时间(2021.1~2023.12),研究对象人数:102例,平均分为两个小组,观察组(n=51)接受细节化优质护理,对照组(n=51)接受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概率为98.03%,显然比对照组高84.31%,ESS评分高于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治疗中,实施细节化优质护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了患者身体健康。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其中静脉溶栓作为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疗效由于个体差异大,统计较为困难,所以本研究旨在构建其溶栓后临床结局预测模型。通过多维度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收集病史、临床指标、影像学及溶栓信息等多维度数据。经数据预处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糖、溶栓时间、梗死体积等关键预测因子,构建 Logistic 回归模型及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等)。利用内部验证(如 k-折叠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及较高的 AUC 值。本模型综合多因素优势明显,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溶栓后结局的预测依据,辅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但存在地域种族局限性、潜在因子未纳入及回顾性研究偏倚等不足,未来需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以推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精准化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方法从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病例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各为25例,均采取尿酶静脉溶栓治疗,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分别为0.9%100ml、1.0×106U,持续静脉滴注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对比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指标,比如NIHS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非心源性脑梗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静脉溶栓治疗方式的应用,对于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帮助,可以给予临床疗效一定的保障,其中,疗效最为明显的应为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有效预防不良反应,其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