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1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PVST形成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PVST发生率为43.7%(94/21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厚度、是否为腹腔镜手术、术后血小板计数与术后PVST形成均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静脉直径(OR=3.137, 95% CI 1.391~7.076, P=0.006)、脾脏厚度(OR=3.065, 95% CI 1.418~6.626, P=0.004)、术后血小板计数(OR=7.446, 95% CI 3.057~18.137, P=0.000)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脾静脉直径≥11 mm、脾脏厚度≥60 mm、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断流术后PVST形成的风险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球囊闭塞肝静脉造影,观察不同剂量造影剂对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HVVC)检出率的影响,评价HVVC对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的131例患者,按造影剂剂量分为低剂量组(5 ml)和高剂量组(10 ml)碘对比剂对同一患者进行3支肝静脉造影,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HVPG与PPG的一致性。结果经肝右静脉测量发现门静脉压力(PVP)与肝静脉楔压(WHVP)之间呈正相关(r=0.241,P=0.001),肝中、肝左静脉测量的PVP与WHVP之间则无相关性(均P>0.05)。注射10 ml碘对比剂发现更多的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存在HVVC患者的PPG均值显著高于HVPG均值,HVPG与PPG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无HVVC患者的HVPG与PPG之间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肝静脉测压应首选肝右静脉;应用10 ml碘对比剂可以更好地发现HVVC;HVVC可能影响HVPG与PPG的一致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肝硬化静脉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总结其研究新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21例小儿肝硬化静脉门脉高压症患儿的诊治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及效果。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其研究新进展。结果21例患儿中,17例患儿采用分流术+断流术联合治疗,2例患儿采用单纯分流术治疗,2例患儿采用单纯断流术治疗,手术均获成功。术前患儿平均门静脉压为(31.35±3.62)mmHg,术后平均门静脉压为(22.67±2.98)mmHg,手术前后门脉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有2例患儿出现便血,2例患儿出现腹水,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19例患儿术后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4.12年。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有1例出现肝豆状核变性,病情加重,采用肝移植方法进行治疗,其余患儿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根据患儿病情状况选择断流术或分流术或断流术联合分流术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但对于肝脏病变严重的患儿,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可采用肝移植予以彻底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98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1%)明显低于对照组(24.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10.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后的ABI(踝肱指数)指数明显优于手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死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既往多考虑为食管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尤其是大出血者,而忽略了亦有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引起者.现将我院1998年以来诊治的肝硬化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上消化道出血18例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具有无创、舒适度高的特点,随着CE技术的不断提升,先后有多项临床研究对CE检查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性消化道疾病的可行性和诊断效能进行了探索。食管CE应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筛查安全可行,但其探查食管静脉曲张以及对静脉曲张大小分级的效能与传统胃镜比有一定差距。系线CE提高了胶囊在食管中检查的主动性,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效能有所提升,但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胃腔较大,现有CE评估胃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多为胶囊被动性检查胃腔,效能较低。同时,多项研究将CE应用于门静脉高压性肠病的筛查,并且对门静脉高压性肠病的表现进行了初步分类,加深了临床医师对门静脉高压性肠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镇痛次数,记录并比较术后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和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用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时,使用腹腔镜手术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少、疼痛程度轻,使用安全性较高,因此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关键词腹腔镜;传统开腹手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中图分类号R73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43-0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9-2020.9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对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概率进行统计,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影响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100例患者共32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0.00%(30/100)。单因素分析表明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在病程、凝血酶原时间(PT)、腹水、胃底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方面差异明显(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PT、腹水、胃底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是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存在一定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与病程、腹水、PT、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等因素关系密切,需要充分了解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硬化性骨髓炎又名Garre's骨髓炎,临床较少见。病因尚未完全确定,不易找到致病菌,一般认为是骨组织低毒性感染,有强烈的成骨反应,亦有认为系骨组织内有多个小脓肿,张力很高,本病多发生在长管状骨骨干,以胫骨为好发部位。近年来有关硬化性骨髓炎医学杂志及文献报道较少,作者认为此病例具有一定特点,硬化性骨髓炎发病于扁平骨双足拇趾趾骨,病史12年,伤口长期不愈,双足拇趾趾骨骨质疏松严重,呈海绵状,略有弹性,挤压有淡黄色液体溢出。术后切除大体病理标本检查光镜所见新生骨质不规则,缺乏排列层次,可见坏死样骨片及慢性炎细胞小灶。双足趾脓性分泌物培养检出霉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对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相关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实施治疗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数量为100例。对于所有的患者均需要使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形式进行诊断,并需要对于患者实施上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确诊,分析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对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的相关价值。结果通过对于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检验完成后我们发现患者在临床上的曲张静脉最大直径、栅栏状静脉扩张和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检查的曲张静脉的形态以及是否出现红色征象有着较大的关系,同时使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于患者进行诊断后灵敏度为72%,特异性为90%,均呈现出一种较高的水平。结论在临床对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实施出血风险的预测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形式对于患者进行预测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是一种能够预测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