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缬沙坦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疾病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疾病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药物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采取相应的临床疾病治疗后疾病均有一定的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缬沙坦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意义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中超声检查的观察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100例,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其临床诊断情况。结果患者的脾静脉、门静脉内径以及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值分别为1.13cm、1.45cm、0.58,患者的脾静脉和门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曲张,同时在脾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内镜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关系的结构分析中显示,静脉内经数值越大,其静脉曲张程度越严重。结论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超声诊断检查中显示脾静脉和门静脉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因此结合门静脉和脾静脉血管指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0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改良Sugiura组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各51例,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应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并发症、再出血率、病死率应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脾功能亢进完全纠正,止血率达100%,止血效果满意。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1、0.102、0.132,P〉0.05);改良Sugiura组手术时间长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00,P〈0.05)。并发症发生率:改良Sugiura组为11.7%(6/51),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为15.7%(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563)。102例患者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0.5±4.5)个月。改良Sugiura组患者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消失率(80.4%)明显优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5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改良Sugiura手术断流彻底、患者再出血少,手术风险性并未增加,对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的主因;方法通过分析收集的134例于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实施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和脾切除手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有70人实施了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另有64人实施了开腹切除脾手术。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来分析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影响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PLT二者紧密相关;而与住院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年龄、输血量、血纤维蛋白原、门静脉直径的大小、PT、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无关。结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方式无关,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小板数量紧密相关。
简介:
简介:(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职工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1801)摘要目的研究断流到食管下段6cm处断流法切除手术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20例由于肝病等多因造成门静脉高压入院患者,对其施行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采取断流到食管下段6cm处断流切除手术,分析临床手术资料,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术后无并发症,预后良好,治疗后较治疗前评估值显著降低,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显著,经手术患者术后无伤口感染迹象,随访满意度高。结论通过断流切除手术,可有效根治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症状,断流法协同脾切手术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肝功能,控制疾病恶化的可能,术后回访患者效果满意,临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