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探讨

王小玲

王小玲

(辽宁省抚顺市传染病医院超声科113000)

【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76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用门静脉超声测定门静脉血流和门静脉管径。结果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程度严重而下降。结论门静脉超声能判断肝硬化损害的程度。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彩色多普勒

【中图分类号】R6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107-02

肝硬化是由多种进展性肝病引起的终末期不可逆病变。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病变。其特点为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再生,使肝脏正常结构呈结节样变,缩小,质地变硬[1]。使门静脉(PV)血流受阻,压力增高。超声不仅能观察PV内径、血流显示情况及有关血流参数,而且还能了解脾静脉(SV),胆囊壁静脉等侧支循环的情况,对诊断肝硬化有独特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肝硬化76例,其中肝炎性肝硬化71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年龄40-60岁,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法A级26例,B级20例,C级20例。正常组20例,年龄(25-55)岁。

1.2方法(1)彩色多普勒超声:采用飞利浦IU22全数字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MHz。检查前患者禁食、禁水12h以上,1周内无急性出血史,被检查者在静息状态下,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对肝脏进行多切面扫查,重点对肝动脉、门静脉、脾静脉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为保证数据准确性,由本人独立进行所有参数测量,测量数据时要求病人屏气配合。先以二维(2D)超声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及胆囊壁厚度,然后分别启用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用适当的取样框观察PV、SV、胆囊壁静脉血流显示情况,脉冲多普勒(PW)取样于PV、SV,调整取样角度<60°,测量PV、SV、均以多次连续测量平均值计算。

2结果

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关系,不同肝功能分级门静脉直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内径较正常组明显增宽且数值随肝功能A、B、C分级而逐渐增大对照组与肝功能A、B、C分级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肝功能A、B、C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减低且数值随肝功能A、B、C分级而逐渐减少。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表1

注: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超声已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方法,正常状态下,流入肝脏血流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发生肝硬化时肝血管的部分血流参数与肝硬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多数观点认为此时门静脉内径增宽,血流减低,肝动脉流速增快,血流阻力增加,DPV>13mm,DSV>8mm已作为诊断肝硬化的标准[2]。肝硬化PV高压时,PV主干可呈双向血流,流速减慢,当PV有血栓形成时PV内彩色血流出现充盈缺损,也已被肯定[3]。DPV随肝功能分级严重而增加,VPV随着肝功能分级严重而下降[4]。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PV、SV、SMV血流量参数较正常人显著增加,表明肝功能分级与门静脉流速关系密切,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越明显,门静脉血流速度越低。在门脉高压内脏高动力循环状况下,门静脉血流速度进行性降低,反映了肝实质病变程度的加重及门静脉血流阻力的增加[5]。动态检测门静脉血流速度可作为无创性评价肝功能和门静脉高压程度较敏感的指标。而门静脉血流量参数与肝功能分级差异并无显著性,提示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门静脉内径代偿性增宽,多普勒超声检测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预后。表明超声对重度肝硬化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肝组织病理HE染色显示肝细胞坏死、炎症反应明显时胶原沉积量增加,并且纤维化程度与炎症活动度有关。病理组织学显示在纤维化进展过程中胶原纤维、网状纤维、Ⅳ型胶原明显增生,均参与分割肝脏正常小叶结构和假小叶形成,表明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各成分增生是肝损伤阶段向肝硬化阶段转变的枢纽过程[6]。

参考文献

[1]超声诊断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73-1691.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84-789.

[4]郑亮,许巩华,丁然,等.再评肝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3):228-229.

[5]宣宝珍,薛利芳.彩色多普勒观察85例肝硬化门静脉血流方向的意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7):141-413.

[6]徐少玲,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和肝纤维化指标比较,中华实用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