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介入机械取栓手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颅内大血管病变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选自(2021.01-2023.01)我院收治者,共有76例。随机均分为对比、联合二组,38例/组,治疗手段分别为内科保守治疗及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加机械取栓或者单纯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不同治疗的治疗有效性、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分析治疗有效性、不良事件发生率,第一项联合组高于对比组(P<0.05),第二项组间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保守治疗或者静脉溶栓治疗而言,为研究患者使用静脉溶栓加机械取栓或者单纯栓塞取栓治疗更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取栓技术已成为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介入取栓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和风险仍需引起注意,合理的临床护理是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将对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措施进行探讨,并分析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1)护理质量评分:采用我院护理质量流程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分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等方面。(2)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出血、感染、再次栓塞及护理满意度等。(3)预后情况:随访半年,了解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死亡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8.5±.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6±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脑梗死介入取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认为合理的临床护理是脑梗死介入取栓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与卒中介入取栓术所发挥的协同作用。方法:以我科符合介入取栓术指征的150例缺血性卒中(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随机划分至A组(75例,实施介入取栓术+常规护理模式)及B组(75例,实施介入取栓术+CNP护理模式),并对比相关数据指标,分析不同护理模式的综合意义。结果:经治疗护理,B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NIH Stroke Scale,NIHSS)及病情状态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有更理想改善效果(P<0.05)。结论:拟定CNP表格内容是提高卒中介入取栓术整体效果的有利手段,有助于更好改善CI患者整体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简化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202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对经股动脉途径TAVR(TF-TAVR)的术式进行进一步简化,开展超声引导主入路穿刺,桡动脉副入路、无导尿,左心室导丝起搏等策略。本研究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之前3个月(2020年7—9月,常规组)和之后3个月(2020年10—12月,简化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数据、术后30 d随访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3例,常规组42例,简化组51例。简化组中计划应用超声引导入路穿刺51例,成功应用51例(100%);计划应用桡动脉副入路49例,成功应用45例(92%);计划无导尿48例,最终无导尿35例(73%);计划左心室导丝起搏12例,最终成功应用11例(9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器械成功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术后瓣膜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简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2.5±17.9)min 比(78.3±16.7)min,P<0.001]、手术室时间[(133.7±25.1)min 比(159.2±42.6)min,P<0.001]、X线照射时间[(17.2±6.5)min比(20.2±7.7)min,P=0.027]均短于常规组。结论本中心针对TF-TAVR术式的简化方案安全、可行,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17年11月应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AFARI)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的25例患者资料。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逆行穿刺腘动脉,然后介入引导下行SAFARI或SIA,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25例患者穿刺均获得成功,其中18例行SAFARI,7例行SIA,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腘动脉穿刺鞘未使用。ABI由术前平均0.37±0.19提高至术后1周的0.7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为60-175分钟,平均(126±15)分钟,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时间为3-11分钟,平均(6±2)分钟。术中造影剂用量为40-125ml,平均(75±15)ml。结论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SAFARI或SIA是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的一种新思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射线接触量;但带来的收益与腘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带来的风险之间的利弊权衡,需进一步探讨。
简介:目的:比较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操作后假性动脉瘤(PSA)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UGTI)与超声引导下压迫(UGCR)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6月~2006年6月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操作后出现假性动脉瘤患者共37例。其中,UGTI组:有接受UGTI治疗患者21例,UGCR组:有采用UGCR治疗的患者16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平均治疗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等护理指标。结果:UGTI组的各种护理指标均优于UGCR组(P〈0.05~0.01);但PSA直径〈4cm的假性动脉瘤,UGTI组与UGCR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若动脉瘤直径≥4cm,UGTI的疗效明显优于UGCR。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TA)与自膨式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支架治疗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22例(36.1%)PTA(PTA组)和39例(63.9%)球囊扩张后的支架植入(支架组)。49例(80.3%)患者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12例(19.7%)为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3例(4.9%)为严重间歇性跛行,20例(32.8%)有静息痛,25例(41.0%)伴有足部溃疡,13例(21.3%)有足部坏疽。结果PTA组和支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和94.9%,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随访15.5个月,PTA组和支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2%和89.7%,支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TA(P<0.05)。PTA组和支架组的截肢率分别为13.6%和2.6%,两组在保肢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治疗股浅动脉病变所导致的下肢缺血的疗效,在短期内单纯PTA与支架植入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股浅动脉支架的疗效明显优于PTA。两组救肢效果在术后1年左右也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