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疾病(ASMO)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7例经手术治疗的ASM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者,行肠切除术10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3例、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11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及内膜剥脱术1例、肠切除及腹主动脉至肠系膜上动脉搭桥术1例、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并右髂总至肠系膜上和腹腔干动脉逆行搭桥术1例。治愈13例,死亡14例,死亡率51.85%。13例术后患者获得随访3—24个月,随访期间再发本病者1例,经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治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合理选择术式、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 标签: 肠系膜血管闭塞 肠系膜上动脉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周围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80岁以上高龄的急、慢性周围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共施周围血管手术32例次,术后30d内病死率为16.7%(5/30),肢体保全率为71.9%(23/32).其中急诊死亡为27.3%(3/¨),择期死亡为10.53%(2/19).随访24个月,全组生存率为76.7%(23/30),肢体保全率为65.6%(21/32).结论对经选择的80岁以上患者施行周围血管手术是可行的,术后死亡率低,远期效果良好.

  • 标签: 外科治疗 周围血管疾病 周围动脉闭塞
  • 简介:摘要:探讨彩超与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疾病中的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5月到202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下肢血管闭塞疾病患者,对其开展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与螺旋CT检查,超声检查主要选择二维超声,同时与多普勒技术、加压技术进行结合;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等处理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结果:患者呈现出下肢动脉管壁增粗、不规则增厚,内中膜厚度在1.0mm以上;同时出现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粥样硬化斑,很容易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出现。结果:结合CDFI频谱示三相波形中,类似于正常频谱,频带稍微增宽,同时存在声窗。诊断符合率在88.5%(85/96),误诊11例。结合CT显示患者通过一次检查后的成像较为清晰,其中闭塞血管段共检测出40条。结果:彩超和螺旋CT静脉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疾病诊断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彩超设备可将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血栓、回声强弱、栓子大小等显示出来,根据彩色血流的充盈缺损和频谱的改变,可准确反映出狭窄或闭塞程度,还能诊断出部分病因。

  • 标签: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彩超 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疾病的CT诊断效果。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52例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均采取CT诊断,对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CT检出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疾病率为96.1%,与手术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T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疾病,效果好。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性疾病 CT 检出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颅超声探查颅内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比较造影前、后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颅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7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颅内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颅内动脉狭窄,也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 标签: 造影剂 经颅彩色多普勒 颅内动脉 狭窄 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6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多发性大动脉炎20例,血栓闭塞脉管炎20例,闭塞动脉硬化20例。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17±5.9)岁;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普通B超检查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三种疾病各占20例。两组以上临床基线资料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诊断比普通超声检查和诊断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准确率高。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动脉狭窄 动脉闭塞
  • 简介:随着新器械、新技术不断涌现和临床医师的不懈努力,股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并逐渐朝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向发展.短段股动脉病变一般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PTA加裸支架植入术,效果可靠.长段复杂的股浅动脉病变,传统的膝上股股转流术是公认的治疗方式.新型Viabahn覆膜支架的出现使得"腔内转流"成为了可能,它治疗复杂股浅动脉病变较传统治疗优势显著,通畅率满意,并可达到与人工血管旁路术相媲美的临床效果,本文综述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动脉硬化 动脉闭塞性疾病 Viabahn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重建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疑有下肢动脉闭塞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24例患者共评价504段血管,221段血管狭窄,轻度狭窄116段、中度狭窄79段、重度狭窄18段、闭塞8段。侧支循环建立7例。发现钙化斑块237段,MPR、MIP、VR均能很好显示。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准确、可靠、无创的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下肢 动脉病变 血管成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间歇股动脉内注射治疗老年慢性下肢动脉闭塞疾病的效果。方法0.9%氯化钠注射液5ml+尿激酶25万U,患肢股动脉内加压注射,每日1次,连用10d。结果34例患者治疗后血流通畅16例次,部分再通,血流缓慢12例次,6例次治疗前后无变化。总有效率为82.35%。结论对于老年慢性下肢动脉闭塞疾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间歇股动脉内注射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投药和剂量 动脉闭塞性疾病/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5年来的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疾病采用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分析其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有效的术前护理使患者身体指标、心理状态达到手术标准。术后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黑矇、失语症状(13.3%),2例患者出现突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症状(6.7%),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反应(80%)。结论颈动脉是脑的门户,它的侵入性治疗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心脑并发症,严重的有脑卒中,甚至死亡。护理主要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瞳孔、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下肢血运情况。

  • 标签: 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腔内血管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我院就诊于2019年10月10日~2022年5月30日疑似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全称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全称CT angiography,简称CTA),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诊断效能、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检出情况。结果 (1)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检出情况: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检出率,DSA、CTA方式比对,无明显差异(P>0.05)。(2)诊断效能;CTA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一致性均较高,误诊率、漏诊率较低。结论 在诊断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中,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价值较高,诊断一致性较高、符合率高等,可推广应用。

  • 标签: CT血管成像技术 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诊断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选择采用导管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7例(33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导管溶栓术后,31条患肢成功行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手术成功率93.9%(31/33);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7±0.09提高到术后的0.80±0.11 (P<0.01);术后随访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0.32%、80.65%、77.42%。术后血肿形成1例(3.85%),未出现髂动脉破裂,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导管溶栓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去除动脉腔内血栓容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置管溶栓
  • 简介:目的评价踝肱指数(ABI)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下肢外周动脉闭塞疾病(PAOD)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73例ESRD患者,其中血液透析组42例,非透析组31例,采用HDI5000超声仪和5~10MHz的超声探头依次探测患者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的内膜、内径、收缩期峰速、舒张末期流速、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以及测定双侧肱动脉(造瘘者仅测非造瘘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收缩压,计算ABI.根据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诊断患者下肢是否为PAOD,以此为标准判断ABI诊断下肢PAO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50.68%(37/73)ESRD患者下肢PAOD,其中血液透析组50%(21/42),非透析组51.61%(16/31).以ABI≤0.9为诊断下肢PAOD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1.08%和97.22%,Kappa指数0.78.结论ESRD患者下肢PAOD非常常见,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ABI是筛选ESRD患者下肢无症状PAOD的可靠方法.

  • 标签: 踝肱指数 终末期肾病 下肢 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 超声波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杂合动脉自旋标记(ASL)改进型静音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成像中的稳定性以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经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怀疑的颅内血管狭窄及闭塞患者35例,分别进行静音MRA以及基于杂合ASL技术改进型静音MRA,评估2种MRA检查的采集噪声(噪声测量、主观评分)。2名神经放射专家采用双盲、完全随机法分别对2种MRA图像中的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及信噪比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节段2次MRA检查图像的图像质量、信噪比差异。2名专家对已证实的颅内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狭窄程度评级。采用Kappa检验评估观察者及检查方法间一致性。结果改进型静音MRA与静音MRA采集噪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量的所有5个动脉节段中,颈内动脉[(4.40±0.49)分]、大脑前动脉[(4.30±0.33)分]、大脑中动脉[(4.46±0.34)分]于改进型静音MRA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静音MRA图像(分别为(4.02±0.43)分、(4.02±0.31)分、(4.02±0.31)分,t分别为2.825、2.877、1.683,P<0.05),改进型静音MRA颈内动脉(9.11±1.23)、大脑中动脉(8.77±1.87)的图像信噪比高于静音MRA(分别为7.83±1.33、8.06±2.67,t分别为11.154、3.268,P<0.05)。CTA共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24例(38处)。改进型静音MRA(Kappa=0.89,95%CI 0.82~0.95)和静音MRA(Kappa=0.85,95%CI 0.77~0.92)评估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极高。改进型静音MRA对动脉狭窄程度评级结果与CTA结果一致性极高(Kappa=0.92,95%CI 0.87~0.98),静音MRA对狭窄程度评级结果与CTA结果一致性极高(Kappa=0.85,95%CI 0.77~0.92)。结论改进型静音MRA在保持低噪特性的基础上,通过高效标记提升了成像质量以及信号均匀性,具备可行性。在颅内狭窄闭塞疾病的诊断中,改进型静音MRA成像稳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狭窄病灶的诊断效能。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噪声 动脉自旋标记 颅内血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