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对患者颈段脊髓损伤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对照分析法,将我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收治的颈段脊髓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病患4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膈肌移动度、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膈肌移动度、呼吸峰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与最大通气量(MVV)等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产生积极影响,能够改善患者膈肌移动度和功能指标,可对康复护理方案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肺康复护理 颈段脊髓损伤 患者呼吸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肥胖因素对大鼠呼吸机相关性损伤(VILI)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45只,6~8周龄,按照体重分为3组(n=15):正常体重对照组(C组)、正常体重VILI组(CV组)和肥胖VILI组(FV组)。C组和CV组体重为233~267 g,FV组体重为288~332 g。C组潮气量VT 10 ml/kg,CV组和FV组潮气量VT 40 ml/kg,通气频率40次/min,吸呼比1∶ 2,PEEP 0 mmHg,FiO2 21%,机械通气4 h,制备大鼠VILI模型。分别于气管插管前即刻和机械通气4 h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剩余血样收集血浆。机械通气4 h时采血后处死大鼠,分离两侧组织,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瘦素浓度、血浆及BALF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测定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结果并进行损伤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NF-κB p65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和CV组比较,FV组血浆瘦素浓度升高(P<0.01)。与C组比较,CV组和FV组机械通气4 h时血浆和BALF中TNF-α、IL-6和IL-1β浓度升高,PaO2降低,损伤评分和组织W/D比值升高,NF-κB p65表达上调(P<0.01)。与CV组比较,FV组机械通气4 h时血浆和BALF中TNF-α、IL-6和IL-1β浓度降低,PaO2升高,损伤评分和组织W/D比值降低,NF-κB p65表达下调(P<0.05)。结论肥胖因素可减轻大鼠VILI,其机制可能与血浆瘦素水平升高有关。

  • 标签: 肥胖症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参数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完成CTP检查及MIStar软件后处理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及CTP参数,包括灌注缺损(延迟时间>3 s)体积、缺血核心(相对脑血流量<30%)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灌注缺损-缺血核心体积)。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CTP存在灌注缺损的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CTP参数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CTP参数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73例符合患者,其中108例CTP存在缺血灌注异常。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病史、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以及缺血半暗带体积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灌注缺损体积较大[优势比(odds ratio, OR)1.01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1~1.025;P=0.042]和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260,95% CI 1.129~1.407;P<0.001)为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灌注缺损体积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92(95% CI 0.700~0.883;P<0.001);最佳截断值为108.5 m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9%和92.2%。结论基于CTP的MIStar软件分析参数可用于评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临床转归。灌注缺损体积>108.5 ml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不良的价值较高。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CT在脑卒中的早期快速筛查主要通过头部平扫,头部脑血管成像(CTA) 及脑灌注(CTP)一站式完成。特点简单、快速准确、无明显副作用,易于推广,10分钟内可完成3项检查,特别适用于急诊,可快速鉴别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便于临床能在窗内快速治疗,对于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可使血管通,恢复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区,减少脑神经功能受损。 结论:一站式CT扫描同时可获得CT平扫,CTA图像,CTP图像,具有检查时间短,科学准确的特点,为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成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脑 CT 灌注 ( CTP ) 与 CT 血管造影 ( CTA )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本院收治的 10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 , 所有患者均行脑 CTP 和头颈 CTA 检查 , 观察两种检查结果的差异 。 结果 通过检查发现 , 经由脑 CTP 检查发现镜像区 、 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存在显著差异 , 具备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经由头颈 CTA 检查发现颅内 、 颈部血管狭窄 66 例 , 相比头颈 CTA 无责任血管检出率 , 两种方法联合具有更高的责任血管检出率 , 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结论 将脑 CTP 和 CTA 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 , 可以准确展现患者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 , 同时能够准确判定责任血管是否发生狭窄 , 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

  • 标签: CT 灌注 CT 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神经外科病例共42例,行常规CT、CT灌注成像(CTP)检查。计算出 CBF、CBV、MTT 及最大峰值时间 TTP( 指对比剂首次到达扫描层面内大动脉与到达脑组织的峰值之间的时间间隔) 等参数.结果:CT灌注检查可一次性获取脑组织结构、血管及血流灌注等方面信息,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个体化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指导临床制订手术及治疗方案。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CT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吻合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8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省立医院接受胆吻合术的110例胆管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44岁。术后近期并发症率为35.5%,严重并发症率为17.3%。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转诊前手术修复、术中出血>400 ml和手术持续时间与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显著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转诊前手术修复、术前胆漏、联合肝部分切除和术中出血>400 ml是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转诊前手术修复、联合肝部分切除和术中出血>400 ml均能显著影响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均P<0.05)。而胆道修复的时机与并发症发生无显著性关联(P>0.05)。结论发生胆管损伤后,原主刀医生应避免盲目即时行手术修复,尽早转诊至专科经验丰富的肝胆外科中心是最佳的选择。术前若持续存在胆漏,应优先充分引流胆汁控制感染。

  • 标签: 胆管 手术后并发症 胆肠吻合术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尽管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深入理解,但国内外临床治疗中脓毒症的病死率仍未见明显改善。近年来,自噬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成为新的医学研究热点。自噬在脓毒症中可能通过清除病原微生物、中和微生物毒素、调节细胞因子释放等机制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并在脓毒症时心、等器官功能障碍及炎症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硫化氢(H2S)可通过多个信号通路激活自噬而发挥作用,如磷酸腺苷依赖性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mTOR(PI3K/Akt/mTOR)、肝激酶B1/STE20相关衔接蛋白/小鼠蛋白25(LKB1/STRAD/MO25)和微小RNA-30c(miR-30c)等。本文就H2S通过影响自噬相关基因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对脓毒症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探讨H2S介导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在脓毒症功能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脓毒症 自噬 自噬相关基因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硫化氢 肠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8年 01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 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灌注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综合护理),各 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 97.5%,高于对照组的 8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7.5%,低于对照组的 17.5%,以上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灌注心律失常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开展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护理有助于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褪黑素(MEL)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区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参照改良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只7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7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模型(HIBD)组、MEL处理(5、10和20 mg/kg)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抑制剂处理(LY294002)组和MEL+ LY294002组。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分别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及尼氏体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中Nod样受体家族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水平及Akt的磷酸化(p-Akt)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组海马CA1区细胞层数减少,排列不规则,尼氏体减少,NLRP3(1.98±0.08比0.86±0.13)、ASC(1.40±0.12比0.81±0.07)、Caspase-1(1.46±0.10比0.75±0.09)、GSDMD(1.35±0.10比0.81±0.10)、IL-18(1.23±0.08比0.23±0.04)、IL-1β(1.83±0.09比0.57±0.08)的mRNA表达水平及p-Akt(1.12±0.12比0.54±0.07)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IBD组比较,MEL组(10 mg/kg)海马CA1区细胞层数相对增加,细胞排列较规则,尼氏体增多,NLRP3(1.04±0.10)、ASC(0.91±0.06)、Caspase-1(0.63±0.06)、GSDMD(1.01±0.09)、IL-18(0.65±0.05)、IL-1β(0.63±0.10)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EL(10 mg/kg)组比较,MEL+LY294002组海马CA1区细胞细胞排列相对紊乱,尼氏体减少,p-Akt蛋白(0.87±0.09比1.99±0.27)表达明显降低,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0.85±0.09比0.58±0.09)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EL可能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HIBD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焦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缺氧缺血 新生大鼠 细胞焦亡 褪黑素 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炎症损伤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近16年有关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炎症损伤的研究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炎症损伤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促炎因子表达。结论:炎性因子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炎症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很多治疗及机制也尚在研究中,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炎症损伤的机制及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炎症 NLRP3
  • 简介:摘要急性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以炎症反应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细胞焦亡是一种最新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文章介绍肺泡巨噬细胞焦亡在ALI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不同损伤模型中焦亡的调控机制。肺泡巨噬细胞焦亡介导了ALI的发生、发展,深入研究肺泡巨噬细胞焦亡在ALI中的作用机制,为靶向治疗ALI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 标签: 巨噬细胞 焦亡 肺损伤 炎症小体
  • 简介:摘要冷冻球囊消融作为安全、有效且操作相对简便的介入操作,导致的支气管及损伤报道较少,但术后出现咳嗽、咯血的病例并不罕见。虽然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能出现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从发生率及表现形式、解剖学基础、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预防等方面,对冷冻球囊消融相关的支气管及损伤进行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并发症 咯血
  • 简介:摘要氧气在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氧疗作为早产儿中常见的治疗手段,在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的同时,也使得肺部容易出现炎症和纤维化等急慢性损伤,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新生儿高氧损伤是新生儿常见急症之一,是造成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氧化应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导致损伤。该文就高氧损伤的氧化应激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高氧 氧化应激 肺损伤 肺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内营养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昏迷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 2019 年 7 月— 2O20 年 4 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昏迷的病人中,选取 80例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0例患者,两者在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观察组采取内营养护理,并在一段时间后测定其有关营养指标的数值,以及 BI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照组给予外营养支持。在经过 7d的治疗后,检测两组营养指标的数值,判定其预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有关营养方面的指标记录,通过比较可得知,在经过一周的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所提高,但从 BI的测定分值上可明显得出,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昏迷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内营养护理,能够在保障其基本生理正常的情况下,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昏迷 营养状况 预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辅助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合并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区人民医院诊治的绞窄性肠梗阻合并缺血坏死患者122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切除吻合术,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后给予生物制剂抗TNF-α治疗,连续应用2周。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试验组术后症状缓解时间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2.14 ± 0.41)d比(6.24 ± 1.28)d和(3.54 ± 0.77)d比(6.99 ± 0.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4 d肺部感染、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3/61)比18.0%(11/61)](P<0.05)。试验组术后1 d与术后7 d血清TNF-α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15.66 ± 2.19)ng/L比(39.77 ± 1.30)ng/L、(5.20 ± 0.11)ng/L比(13.08 ± 1.45)ng/L](P<0.05)。试验组术后14 d排便排气功能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4 d最大静息时肛门括约肌压(MRASP)和最大缩窄压(MSP)都显著高于术后1 d,试验组术后14 d MRASP和MSP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0.24 ± 11.39)mmHg(1 mmHg=0.133 kPa)比(76.24 ± 12.11)mmHg、(231.98 ± 45.29)mmHg比(226.39 ± 41.87)mmHg](P<0.05)。结论抗TNF-α辅助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合并缺血坏死能促进临床症状恢复,抑制血清TNF-ɑ的释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的胃肠动力。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肠梗阻 缺血性肠坏死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临床危重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肠道既是脓毒症极易受累的器官,又是脓毒症病程进展的始动器官,因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是治疗脓毒症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参与脓毒症病理过程,通过清除受损细胞器维持线粒体功能,进而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及凋亡,调节免疫、维持肠道稳态,改善脓毒症病情及预后,是脓毒症有效治疗靶点。硫化氢(H2S)作为新型医学气体信号分子,可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已成为脓毒症治疗研究的新靶向。本文对脓毒症损伤时H2S调控自噬的信号通路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脓毒症 肠屏障损伤 自噬 硫化氢 信号通路
  • 作者: 毛琦 姚丹华 李幼生 黎介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无可以准确判断放射性损伤肠管活性的客观标准,如何选择最佳的切除部位是放射性损伤手术的最大难题。本研究首次尝试应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NIRFI)术中定位放射性损伤病变肠管部位及切除范围,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10例因放射性损伤引起肠梗阻住院行手术治疗、小肠切除范围>100 cm且术中应用SPY成像系统(加拿大Novadaq科技公司)进行实时成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在腹腔镜下分离致密粘连,充分游离梗阻部位肠管后取相应切口进腹。手术医生根据病变肠管浆膜层颜色、壁厚度、肠系膜肿胀程度等确定切除范围后标记。随后,静脉推注2 ml吲哚菁绿(ICG)行术中NIRFI,观察并记录病变肠管动静脉期成像结果,最终切除范围主要评估标准以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的系膜血管纹路改变为准。放射性损伤病变肠管处,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系膜血管纹路紊乱,正常肠系膜血管的"梳样"分布完全消失,仅可见壁内云雾状表现。病变肠管组织显影期及肠系膜静脉显影期成像结果与正常肠管无显著差别。记录患者在NIRFI辅助定位下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切除范围、吻合部位、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收集患者随访5年的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资料,评估是否存在吻合口狭窄或病变肠管切除不足等情况。结果在NIRFI肠系膜动脉显影期成像结果的提示下,本组患者切除小肠中位长度为185(120~260)cm;6例患者在NIRFI成像后决定仅切除局部病变回肠,行空肠-回肠吻合,从而保留回盲瓣。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出现短综合征等慢性功能衰竭表现。中位住院时间为32(22~51)d,中位住院费用为14.2(9.0~17.5)万元,住院时间及费用主要用于患者围手术期外营养支持治疗。出院后均正常经口进食和(或)口服内营养液。随访5年,全组未出现复发情况,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未见壁增厚、管腔狭窄等情况。结论NIRFI肠系膜动脉期成像可辅助手术医生确定放射性损伤病变肠管切除部位及范围。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近红外荧光成像 吲哚菁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激诱导蛋白Sestrin2,对新生SD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自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80只新生10日龄SD大鼠(受试鼠)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0只建立HIBD模型,并根据这60只受试鼠缺氧缺血(HI)后的处死时间点,将其分别纳入HI后4、8、12、24、72 h组(除HI后24 h组为20只受试鼠外,其余均为10只)。对剩余的20只受试鼠仅分离右颈总动脉,既不结扎右颈总动脉,亦不进行缺氧处理,处死时间对应于HI后24 h组,纳入假手术组(n=20)。①对HI后4、8、12、24、72 h组及假手术组(各组受试鼠均为10只),获取海马组织标本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estrin2、肝酶B1(LKB1)、磷酸化LKB1(p-LKB1)、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及凋亡相关蛋白活化型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C)3在受试鼠海马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性差异(LSD)-t法,对上述指标进行6组之间,或HI后4、8、12、24、72 h组分别与假手术组的组间比较。②对于HI后24 h组与假手术组各组剩余的10只受试鼠,获取大脑标本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海马组织中p-AMPK、LC3及CC3表达水平,包括积分吸光度(IA)值测定及染色结果,并采用t检验,对这3项指标的IA值进行2组比较。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SYXK(川)2013-185]。结果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HI后4、8 h组受试鼠海马组织中p-mTOR及CC3水平,均分别高于假手术组;HI后12、24 h组受试鼠海马组织中Sestrin2、p-LKB1、p-AMPK、p-mTOR、Beclin1、LC3及CC3水平,均分别高于假手术组;HI后72 h组受试鼠海马组织中Sestrin2及CC3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并且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I后8 h组受试鼠海马组织中p-mTOR水平最高,HI后24 h组受试鼠海马组织中Sestrin2、p-LKB1、p-AMPK、Beclin1、LC3及CC3水平均最高。6组受试鼠海马组织中LKB1、AMPK及mTOR水平比较,以及HI后4、8、12、24、72 h组受试鼠海马组织中LKB1、AMPK及mTOR水平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SP法IA值检测结果显示,HI后24 h组受试鼠海马组织中p-AMPK、LC3及CC3表达水平分别为(24 106±2 393)、(41 892±4 094)、(61 670±4 696),均高于假手术组的(15 593±1 575)、(18 941±2 131)、(20 279±1 91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8、P=0.035,t=15.723、P<0.001,t=25.812、P<0.001)。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显示,HI后24 h组受试鼠海马组织中p-AMPK、LC3及CC3呈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较高。结论10日龄新生SD大鼠发生HIBD时,其大脑海马组织中Sestrin2可能通过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神经细胞自噬及凋亡。

  • 标签: Sestrin 2蛋白,大鼠 信号传导 缺氧缺血,脑 自噬 细胞凋亡 印迹法,蛋白质 大鼠,Sprague-Dawley 动物,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