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2例黏膜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其临床效果、疼痛及负面情绪改善.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36.46±20.48)min,住院时间(6.47±0.51)d,切除率为100%,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护理后疼痛评分(2.86±0.61)分,SAS评分(34.18±3.52)分,SDS评分(34.01±3.94)分.结论:经STER治疗黏膜下肿瘤患者行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有效保障手术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喉部分切除术与全喉切除术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变化的影响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住入院拟行手术治疗的喉恶性肿瘤患者,共计8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成喉部分切除术组(44例)以及全喉切除术组(42例),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指标,并对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随访,记录肿瘤复发和转移率,术前2 d与术后2 d检测患者外周血CTC水平,分析CTC水平与术后患者预后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外周血CTC指标高于两组术前[(14.10±2.07)、(15.26±2.93) FU/3 ml比(9.52±1.56)、(9.91±2.05) FU/3 ml,t=16.817、16.110,P<0.05]。全喉切除术组术后2 d外周血CTC指标高于喉部分切除术组[(15.26±2.93) FU/3 ml比(14.10±2.07) FU/3 ml,t=2.402,P<0.05]。术后2 d外周血CTC水平与随访1年以上肿瘤复发转移呈正相关(rs=0.464,P<0.05)。结论全喉切除术与喉部分切除术比较导致外周血CTC水平升高更多。外周血CTC水平与肿瘤复发转移呈正相关,外周血CTC水平可作为LSCC患者术后预后的参考指标。
简介:目的应用时间相关参数分析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应用电子病历数据库收集本中心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4年间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治疗的病例。排除标准:排除肾上腺恶性肿瘤(包括恶性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淋巴瘤及转移癌等);排除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剜除术及手助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病例。按照手术时间排列此4年间每季度进行的腹腔镜肾上腺手术例数,绘制手术频数图,以患者住院天数、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为参数,应用手术例数、住院天数、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将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病例按照手术日期顺序每71例为一组,分为A~D组,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A~D组术后天数差异,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A组与B组间平均术后住院天数的统计学差异,绘制此4组平均住院天数曲线。结果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284例,其中男性140例,女性144例,平均年龄44.4岁。右侧123例,左侧161例。每季度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例数分别为9、11、6、12、14、15、8、12、10、23、28、18、16、37、30及35例。手术例数的累积与住院天数、术前准备时间与术后住院天数呈负线性相关,γ值分别为-0.33、-0.17及-0.5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手术例数的累积仅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P=0.048),而对总住院天数和术前准备时间的影响并无统计学意义。A~D组间术后住院天数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A与B组间术后住院天数统计学差异显著(P=0.0314),B~D组间的术后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0.1258)。结论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例数的累积仅可缩短术后住院天数,而对总体住院天数及术前准备天数并无影响。以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参数分析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学习曲线为71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对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肾上腺切除的患者80例,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团队协作护理的模式进行干预,观察不同护理方式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显示,采用团队协作护理模式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肾上腺切除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以及心理状态,且乙组患者整体护理效果优于甲组患者。两组患者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团队协作护理模式的方式,对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发生率的降低以及其他术后指标的改善均有积极临床效果。
简介:经口甲状腺切除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术式。通过口腔前庭向颈部建立手术腔隙施行微创手术。适用于甲状腺良性病变以及没有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优点是颈部无疤痕;手术入路相对临近;暴露良好并可以一次处理双侧甲状腺病变和中央区淋巴结。本例患者诊断为甲状腺癌,经口施行了甲状腺全切除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清晰暴露上位甲状旁腺并全程解剖喉返神经。利用超声刀安全稳固处理甲状腺上动脉和下动脉,失血少,术野清晰,而且术后无需置放引流管。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术野区疼痛以及下唇周围麻木,通过术后镇痛和休息可以得到完全恢复。经口甲状腺切除术需要严格选择病例并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施行才能安全,有效。
简介:背景:自从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预防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以来,人们对其最佳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与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进行比较重新产生了兴趣。本文对上述问题、颈动脉狭窄的检查以及审核和报道CEA结果的作用进行探讨。检查方法:考虑CEA治疗的患者应该进行CT或MPI脑影像学检查以证实脑梗死和排除占位性病变。颈动脉的检查从超声开始,然后进行高质量MPA或CTA,如果结果一致,就能够计划进行治疗而不必进行导管血管造影。另一种同样可以接受的方法是直接从超声到导管血管造影检查,后者仍然是评价颈动脉的金标准。适应证:最适合接受CEA治疗的患者为由于颈动脉重度狭窄(70%~90%)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允许的最大卒中和病死率为6%。尚不确定的CEA候选者为狭窄程度为50%~69%的有症状患者以及狭窄≥60%的无症状患者,但如果在其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和某些患者特征均有关)的基础上进行仔细选择的话,有些患者可能从手术中获益。只有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的情况下(3%或更低),无症状患者才能获益。那些颈动脉狭窄〈50%的有症状患者或狭窄〈60%的无症状患者以及那些内科状况或神经系统状况不稳定的患者不适合进行CEA治疗。技术:CEA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对于后者,在颈动脉夹闭时必须有许多检测技术来评价脑灌注。当监测不是强制性并且没有哪一种监测技术被明确证实优于其他技术时,脑电图(EEG)是最常使用的。外翻式CEA是外科技术的一种变异,有些证据表明更加广泛应用的补片闭合可能会降低手术期急性卒中风险和狭窄复发的长期风险。CAS:随着经验的增加,这种侵袭性较小的血管内技术仍在持续发展。一些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