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草螺菌属的鉴定和药敏试验过程,提高临床医师和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对罕见病原微生物关注和认知。方法采集1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经透析导管留取的血培养阳性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并对分离到单个菌落,分别进行质谱分析、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扩增细菌16S rDNA并测序;细菌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血培养瓶孵育20 h后阳性报警,涂片见革兰阴性杆菌。血琼脂上孵育16 h,见乳白色、凸起和无溶血菌落。VITEK2 Compact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335药敏卡检测药敏结果,发现该菌对氨曲南和多黏菌素耐药,其余抗生素均敏感。VITEK MS质谱仪临床数据库无法鉴定出种属,VITEK MS科研数据库鉴定为Herbaspirillum huttiense/Herbaspirillum aquaticum。该菌16S rDNA与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 huttiense、Herbaspirillum aquaticum一致性均>99%。细菌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发现本例临床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Herbaspirillum huttiense subsp putei IAM 15032同源性为100%,证实本例分离株为Herbaspirillum huttiense。结论环境微生物演变成人类病原菌种类不断增多,草螺菌属因其生化特性与其他菌种相似,极易被误鉴定,需引起检验工作者的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CM3AP-AS1(MCM3AP antisense RNA 1,MCM3AP-AS1)靶向调控微小RNA-876-5p(miR-876-5p)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温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0例卵巢癌患者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及卵巢癌细胞系(CaOV3、SKOV3、OVCAR3、OV90)和正常卵巢上皮细胞系(HOSE)。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RT-PCR)检测卵巢癌组织和细胞中lncRNA MCM3AP-AS1的表达水平;建立lncRNA MCM3AP-AS1低表达模型,采用MTT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分析、荧光素酶实验、qRT-PCR验证lncRNA MCM3AP-AS1和miR-876-5p的靶向关系。结果lncRNA MCM3AP-AS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水平为(8.45±0.86),高于癌旁组织(4.45±0.45);在卵巢癌细胞中的水平为CaOV3(1.53±0.12),SKOV3(1.82±0.23),OVCAR3(1.34±0.12),高于正常卵巢上皮细胞HOSE(1.00±0.10);下调lncRNA MCM3AP-AS1能降低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lncRNA MCM3AP-AS1能与miR-876-5p相互作用并下调其表达。结论lncRNA MCM3AP-AS1可通过靶向抑制miR-876-5p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在2007-2011年间收治的81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其中,男性44例,年龄在44-71岁之间,女性37例,年龄在52-81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39例,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42例患者中,治愈2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2%,对照组39例患者中,治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2.1%。结论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疾病的过程中,采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LAg-Avidity EIA)估算我国重点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分析估算结果的偏差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估算结果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群组随机化社区干预对照研究设计,根据人口规模及MSM中HIV感染者数选择20个城市作为研究现场;基于MSM中HIV-1感染率(7%),估算样本量共700例(各城市HIV-1新发感染者35人)。通过MSM手机社交软件,建立检测预约和问卷填写系统,于2019年4-11月开展基线横断面调查并对符合新发感染检测条件的样本进行LAg-Avidity EIA检测;将试验所得参数代入WHO指南中估算公式,得到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校正。同时梳理样本收集及检测流程,分析影响新发感染率的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完成HIV-1初筛10 650例中,阳性反应799例,样本缺失198例。实际送检621例,排除误报样本后,完成LAg-Avidity EIA检测520例,其中判定为HIV-1新发感染155例。20个城市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为4.06%(95%CI:3.27%~4.85%);校正样本缺失后,HIV-1新发感染率为5.53%(95%CI:4.45%~6.60%);同时校正缺失及误报情况后,HIV-1新发感染率为5.66%(95%CI:4.67%~6.65%)。20个城市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实际值为4.06%~5.66%。结论样本缺失及误报可能导致HIV-1新发感染率的估算偏差。确保样本均来源于调查人群并对样本收集及检测各环节进行严格质控,可减小HIV-1新发感染率的估算偏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60例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PICU收治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60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的58例儿童为对照组,收集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晕厥前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等情况;比较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与对照组、不同性别及不同血管迷走性晕厥疾病类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变化结果。结果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最大频域功率小时指标、血清CK、CK-M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7.778、3.555、7.859,P<0.05);血管迷走性晕厥男患儿CK水平明显高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女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2,P<0.05)。结论掌握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联合动态心电图与CK、CK-MB检查可为临床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患儿 男,9岁7月龄,因“反复感染3年余,阵发性头痛3个月”就诊,临床表现为EB病毒感染后继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反复肺炎,右侧额颞部头痛和头晕,发作性左下肢无力。精细分型提示成熟B细胞水平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基因检测提示SH2D1A基因 c.163C>T(p.R55X)杂合变异。脑脊液中EB病毒DNA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脑白质损伤,头颅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提示左前脑动脉有局部结节。诊断为X连锁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型,经干细胞移植该患儿脑血管炎、颅内EB病毒感染症状以及免疫功能明显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于腹膜透析患者中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的卫生服务利用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对 2018年 7月至 2020年 4月来我院腹膜透析的 60例患者进行分组(双盲法)研究,乙组和甲组,各 30例。乙组以常规护理为主,甲组以延续性护理为主,比较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甲组和乙组的一周内再住院率、六周内再住院率、十二周内再住院率间差异都不显著( P> 0.05);甲组和乙组的一周内再就诊率、六周内再就诊率间差异都不显著( P> 0.05);甲组十二周内再就诊率小于乙组( P< 0.05)。结论:于腹膜透析患者中,实施延续性护理可降低其出院后的再住院率、再就诊率,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率。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预防性护理对胸部恶性肿瘤术后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2月间我院收治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 66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措施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采取传统护理措施的传统组( n=33),一组为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的预防性组( n=33),对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预防性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6.06%,传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24.24%,差异显著,预防性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 p<0.05),且预防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传统组( p<0.05)。结论 在胸部恶性肿瘤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评估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OCT)的可行性,并探讨其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除术的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劈裂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所有患眼术中均行iOCT检查,定性评估术中视网膜变化,包括术中微损伤、手术技术准确性及裂孔边缘改变等,探讨其术中应用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例(29眼),男9例,女20例;年龄(58.8±10.3)岁;眼轴长度(28.9±2.0)mm。其中,黄斑前膜14眼,黄斑裂孔8眼,黄斑劈裂4眼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3眼。iOCT显示:7眼(7/29)确认术中存在微损伤或异常情况,其中神经纤维层异常6眼,内层视网膜抬高1眼;黄斑前膜患眼中4眼(4/14)确认剥膜后前膜残留;黄斑裂孔患眼中3眼(3/8)剥膜后观察到孔缘形态改变;黄斑劈裂患眼中均未观察到剥膜后全层黄斑裂孔的发生,其中1眼术前未明确的黄斑裂孔经iOCT确认;术中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或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式的3眼在iOCT图像中均得到确认。结论:iOCT有助于术中实时评估剥膜的完整性、术中微损伤情况及手术技术的精确性,帮助主刀医师提高黄斑裂孔的诊出率,并可在术中观察到黄斑裂孔剥膜后孔缘形态的特殊改变,提示iOCT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在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62例作为样本。将患者分为延续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延续组实施延续护理。结果护理后,延续组患者SAS(20.70±1.04)分、SDS(22.56±0.67)分、SF-36(97.00±2.58)分、依从性100%、满意度96.77%、并发症发生几率19.35%,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将延续护理应用到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强化疼痛护理管理在肺 ca患者手术后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3月间收治的肺 ca患者 8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管理措施对其进行分组,一组为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的常规组( n=40),一组为采取强化疼痛护理管理措施的强化组( n=40),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以及焦虑( SAS)、抑郁( SD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强化组患者术后 12小时、 24小时以及 48小时的疼痛评分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p<0.05),差异显著。结论 在肺 ca患者术后采取强化疼痛护理管理措施,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疼痛情况,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7月~2012年1月收治的96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舒适护理,对患者围术期可能存在的不舒适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舒适护理计划,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按照疼痛程度从轻到重分为0~4级5个等级。本组96例患者经过上述治疗护理后全部痊愈出院,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程度评分(2.3±0.4)级,患者舒适满意度为92.7%(89/96),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7.9%(94/96)。结论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舒适度、提高手术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