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色素瘤患者放疗期间皮肤护理方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选择58例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9例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继续采用皮肤护理,比较皮肤护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的皮肤护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干燥脱屑+皮肤感染+皮肤红斑)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一般)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黑色素瘤患者放疗期间对其进行科学的皮肤护理,可以提高皮肤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皮肤护理 黑色素瘤患者放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放大色素内镜与普通内镜检查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灵敏度、特异度的差别,探讨放大色素内镜检查早期消化道肿瘤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内镜检查,年龄≥45岁的患者,分别行普通内镜和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比较放大色素内镜与普通内镜检查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灵敏度、特异度的差别。结果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对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都显著高于普通内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放大色素内镜 消化道肿瘤 早期
  • 简介:每一种人种皮肤彩色分布在一个较窄的频带上。一般所用的RGB彩色模型对光线的亮暗程度比较敏感,而在HSV彩色模型中,色相H分量表示了图像的彩色信息,受到光线变化的影响缓慢。鉴于此,采用在HSV彩色模型下建立肤色模型,并对其进行训练,从而用训练后的模型对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是有效而快速的。

  • 标签: RGB彩色模型 HSV彩色模型 人脸检测 色相 肤色模型
  • 简介:摘要皮肤镜在皮肤病诊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大多数皮损皮肤镜下结构特征与组织病理学表现有对应关系,因此皮肤镜可作为皮肤病临床和病理之间联系的桥梁。本共识详细阐述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皮肤镜特征和组织病理的对应关系,希望有助于皮肤镜被更为规范、高效、精准地应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 标签: 皮肤肿瘤 皮肤镜检查 病理过程 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光动力治疗联合手术用于皮肤肿瘤治疗的临床。方法:回顾分析皮肤肿瘤治疗效果,筛选样本取自于本院皮肤肿瘤患者,筛选时间段取自于2019年12月-2021年7月,共计50例,依据抓阄法,区分2组,行外科手术治疗者设定为参照组,行外科手术+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者设定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复发率、治疗费用、平均创伤面积及病变面积。结果: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比较参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生活质量数据更优,复发率更低,治疗费用更少,平均创伤面积更小,病变面积更小(P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外科手术 临床治疗有效率 生活质量 复发率 治疗费用 平均创伤面积 病变面积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麻醉在皮肤肿瘤激光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根据病变局部解剖特点及特殊腧穴作用,确定相应的阻滞点(针刺点),针刺至合适的组织层次并施行高频率的提插与捻转方法,达到理想麻醉效价后进行激光手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术前与术中的紧张情绪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其中显效5%,有效85%,无效15%。结论 针刺麻醉在皮肤肿瘤激光手术具有可靠的麻醉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 针刺麻醉 皮肤肿瘤 激光手术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总结10例唇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护理。认为护理重点为针对本病的特殊手术部位,做好患者的术前及术后口腔护理,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做好患者出院指导。10例患者均伤口愈合出院。

  • 标签: 恶性肿瘤 手术 观察 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在我国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相关广泛的应用,其能够帮助肿瘤患者获得较好的恢复,同时具有较好的药物耐受性,因此对于患者的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此时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就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及处理详情做出刍议。

  • 标签: 皮肤不良反应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 处理措施
  • 简介:本文对皮肤肿瘤目标识别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利用阈值分割方法对皮损区域进行分割;然后,依据皮肤肿瘤早期诊断ABCD准则,对皮损区域提取了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并基于相关性分析对所提取的特征进行优选;最后采用组合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皮肤肿瘤目标的分类识别。本文方法在黄色人种皮肤镜图像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3.3%和96.7%,识别结果令人满意。

  • 标签: 皮肤镜图像 BP神经网络 皮肤肿瘤 识别分类
  • 简介:近期,干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关注。目前的热点集中于研究和利用干细胞的肿瘤靶向性,从而达到精确地释放药物或造影剂的目的。同纳米颗粒所实现的靶向性相比,干细胞能够进入肿瘤组织,并定植于该处,而纳米颗粒则会被恶性细胞所吞噬、内化。

  • 标签: 药物载体 干细胞 皮肤肿瘤 肿瘤靶向性 价值 治疗
  • 简介:背景: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典型的恶性肿瘤。良性者少见。方法:作者报道一32岁女性患者,在右外耳道出现一粒状肿块。结果:刮取活检行显微镜检查,发现一界限不清的肿瘤,有腺样分化。虽然细胞异型和分裂相不明显,但观察到paget样扩散。免疫组化提示肿瘤为神经内分泌源性。结论:本例神经内分泌腺瘤病例报道提示,该病应被包括在累及外耳的疾病中。

  • 标签: 内分泌腺瘤 皮肤神经 少见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PAGET样 显微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治疗(放疗)对内科肿瘤患者的皮肤损伤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护理管理方法的效果。方法:我们招募了100名内科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患者。观察组接受标准放疗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和治疗方案等一般资料。在放疗期间,每位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定期评估,采用适当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56岁(范围:45-70岁),其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58岁(范围:47-68岁),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观察组中,80%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20%的患者患有良性肿瘤;对照组中,75%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25%的患者患有良性肿瘤。在放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有6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其中25%为轻度、30%为中度、10%为重度皮肤损伤。而对照组中,仅有15%的患者出现轻度皮肤损伤。观察组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1)。此外,观察组的皮肤损伤程度也显著重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放疗对内科肿瘤患者的皮肤损伤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护理管理在减轻皮肤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强调了对于接受放疗的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护理管理措施,以减轻皮肤损伤的发生和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放疗 内科肿瘤患者 皮肤损伤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放疗过程中常伴随着皮肤损伤。皮肤损伤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治疗的进行和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期间的皮肤损伤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在急性反应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这些急性反应一般会在放疗结束后的几周内逐渐消退。而在慢性反应阶段,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纤维化、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等持久性的皮肤损伤。本文旨在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期间皮肤损伤的护理措施和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头颈部恶性肿瘤 放疗期间 皮肤损伤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肿瘤病人放射治疗后皮肤易受损,皮肤护理至关重要。本文简述放射治疗致皮肤损伤的原理,阐述皮肤护理指导内容,包括清洁、防护等方面,同时说明效果评估的指标与意义,强调科学护理对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减轻痛苦、提高放疗依从性的重要性。

  • 标签: 肿瘤病人 放射治疗 皮肤护理指导 效果评估
  • 简介:目的:研究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Amyloidosiscutisdyschromica,ACD)的OSMR基因、IL31R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PCR扩增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两姐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并进行测序,以30个正常人的样本作对照。结果:患者及其家系成员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均未发现明显突变。结论: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学上的多变性。

  • 标签: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 OSMR基因 IL31RA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性家系的3例患者的GPNMB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对先证者行高通量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致病基因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家系内成员是否携带变异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及其哥哥、妹妹GPNMB基因的第5外显子均存在c.565C>T(p.Arg189X)纯合无义变异,其变异后蛋白发生截短进而蛋白功能丧失。父亲携带c.565C>T(p.Arg189X)杂合变异,母亲因死亡无法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565C>T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3+PM2+PP1+PP3)。结论GPNMB基因第5外显子c.565C>T(p.Arg189X)纯合变异可能为该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性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拓宽了GPNMB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性 GPNMB基因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胃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一种罕见发生于胃的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特征的间叶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胃体上部前壁黏膜下PEComa。内镜下行黏膜下肿物挖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形态表现为富含色素的上皮样肿瘤细胞被含小血管网的间质分隔成巢状。免疫组织化学HMB45、结蛋白、TFE3阳性。最终诊断:胃TFE3阳性富含色素的PEComa。通过分析本例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对胃肠道PEComa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病理医师对胃肠道PEComa的认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