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拉菲尼治疗皮肤黑色素瘤(CMM)的效果及其对垂体同源框1(PITX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C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行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达拉菲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患者PITX1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复发率、生存情况、PITX1阳性表达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46.51%(20/43)比25.58%(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P=0.043);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93.02%(40/43)比72.09%(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2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生存、无进展生存均更好,复发率更低,PITX1阳性表达率更高(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1.63%(5/43)比32.56%(1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结论达拉菲尼治疗CMM效果较好,可提高PITX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恶性肿瘤应用手术切除联合局部的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就诊于我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的61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后结合局部光动力进行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记录并观察患者皮肤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61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中肉眼所见病灶完全切除的为42例,其他19例因肿瘤生长的位置特殊,手术切除部分的病灶后行三次局部光动力治疗后的皮损症状完全消退。术后6个月随访时,0例复发;术后12个月随访时,湿疹样癌的9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复发,鳞癌的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复发,其他的病例没有出现复发,复发率达14.75%。本文选取患者在治疗后病灶均出现局部轻度的红肿,1~2天后症状可自行的消退。结论皮肤肿瘤患者在手术切除联合局部的光动力疗法治疗可明显减少病灶切除的范围,对有难度的肿瘤患者手术治疗中产生积极的意义,但复发率的降低方面仍有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简介:色素痣,这个常见但常被忽视的小东西,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小插曲。每个人从孩子时期起可能就会有。虽然这些斑点通常没有威胁,但偶尔它们也隐藏着一些“秘密”,尤其是当它们变得异常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色素痣的面纱,探讨一下这些小斑点的治疗问题,以及什么样的色素痣需要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STING)激动剂对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检测STING激动剂环二腺苷酸(c-di-AMP)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辐射后的影响,将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分为空白对照组、10 μmol/L c-di-AMP处理组、X射线照射组、照射+c-di-AMP组。通过CCK-8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手段,检测c-di-AMP对A375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0 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X射线照射时可见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A375细胞活力较X射线照射组显著下降(t=5.11,P<0.05),细胞毒性显著增加(t=10.15,P<0.05),细胞凋亡显著增加(t=4.41,P<0.05),细胞克隆增殖能力显著降低(t=6.30、3.55、5.45、3.55,P<0.05)。c-di-AMP的放射增敏比(SER)为1.88。10 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X射线后细胞死亡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坏死、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较X射线照射组显著上调。结论采用c-di-AMP激活STING可显著增加电离辐射对皮肤黑色素瘤的放射敏感性,为皮肤黑色素瘤放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LN)假阴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病理漏检的可能原因,探讨提高SLN检出率的方法。方法收集2009—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北京南郊肿瘤医院SLN活检假阴性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9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通过复阅原HE切片、薄切组织块、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多重复核,分析漏检的可能原因。结果39例SLN假阴性病例,假阴性率26%。原发灶部位下肢肢端占64%,中位Breslow厚度4.0 mm, 59%可见溃疡,Clark分级Ⅳ级占71%, 60%的病例核分裂象计数达2个/mm2以上。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之前出现皮肤移行转移或复发的病例Breslow厚度>4.0 mm的比例高于其他病例。随访16.7~137.2个月,5年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8%、中位生存期70.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组预后差于≥60岁组。经病理多次复核,最终检出阳性SLN 10例,阳性检出率26%,复核纠正后的SLN假阴性率为19%。原HE切片中倍镜检出4例,均在边缘窦内(≤0.2 mm),主要为痣样形态。薄切组织块检出5例,4例最大径在1.8~4.5 mm之间,其中2例出现于原HE切片未切全的区域。3例形态学复核可疑并加做SOX-10染色,最终检出1例微小转移灶。结论复核阳性的SLN多为边缘窦内的微小转移,充分而完好地暴露SLN被膜下组织、仔细阅片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利于提高SLN的阳性检出率。预后方面,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是SLN假阴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不良因素。
简介:摘要该文探讨了多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评分系统的利弊,尤其在黑色素瘤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免疫治疗的日益兴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参数,不仅可以提示预后,还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故提出一种科学可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评判标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