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多模式分层心理护理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希望水平、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血液内科收治的88例类AM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多模式分层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HI各项评分、SAS、SDS、QOL-30各项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HI各项评分、QOL-30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施多模式分层心理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分析我国死亡态度的发展现状及规律,探讨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方法检索2003~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死亡态度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的年度发文量、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单位发文量、期刊分布、合作撰文、基金资助情况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出有效文献390篇,年度分布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广泛;第一作者单位多属于学校机构及其附属医院;统计源期刊发文95篇,占总文献的24.36%;193篇文献为合作完成,合作度为2.33;基金资助的文献共有98篇,占25.13%;文献类型以调查研究为主(199篇);问卷调查中,以DAP-R为调查死亡态度工具的文献78篇;死亡教育文献21篇;以"死亡态度"为关键词的文献168篇。结论我国死亡态度的研究发展迅速,但文献的质量有待提升,在死亡教育培训上仍需继续加强研究,以构建完整成熟的教育模式。
简介:【摘 要】目的:为提升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药物认知程度,提高用药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对西药药学监护的应用效果作进一步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98例,按组间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比观察采用西药药学监护的观察组与不采用西药药学监护的对照组的临床用药效果。结果:统计研究表明,通过西药药学监护的观察组患者药物认知程度、用药依从性较对照组明显更高,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西药药学监护对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提升患者对药物的认知程度,用药依从性也有了显著提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应用价值良好,对此方案建议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患者在感染病毒之后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持续攻击,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自1980年代初期首次发现以来,艾滋病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已然成为当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巨大挑战。艾滋病潜伏期长,在急性感染期过后会进入无症状期,持续时间长达6-8年。中医理论认为体质是个体身体基本状态和特征,综合反映生理、心理、免疫等方面。体质不仅是反映身体状况,更体现内在功能及环境适应能力。基于此,本文将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阐述无症状艾滋病患者的体质分型,分析不同体质所对应的干预措施,以期提供交流借鉴。
简介:目的针对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及衔接不当的问题,探索适应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结构。方法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黑龙江省8所中职及高职院校中的30名教师进行3轮专家函询。结果最终确定4大课程群,共42个科目2550学时。文化课课程群9个科目(必修考查课3个、必修考试课5个、选修课1个),共522学时;公共基础课程群5个科目(必修考查课2个、必修考试课2个、选修课1个),共53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群9个科目(必修考查课3个、必修考试课6个),共548学时;护理专业课课程群19个科目(必修考查课6个、必修考试课6个、选修课7个),共948学时。结论最终形成的42个科目的教学进度计划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对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基于人文关怀的培养模式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进行实习的58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模式,观察组在常规带教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模式,比较两组护生教学后的人文关怀能力;结果:在对两组患者人文关怀能力的比较中,观察组护生在认识维度、勇气维度、耐心维度及CAI总分上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