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综合治疗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30例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分析,研究时间起始点范围:2022.01-2022.12,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15例患者)、观察组(综合治疗、15例患者),统计两组各项指标(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析。结果:在治疗有效率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实施后实际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在症状消失时间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规范实施后实际数据低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项目中,观察组各项工作规范实施后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治疗期间通过予以综合治疗方式具有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水平,在临床中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一种危重的肠道疾病,多发于早产儿,病死率高且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尤其是微小RNA(micro 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lncRNA)在包括NEC在内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外泌体作为近年发现的一种潜在的新型NEC防治手段,其含有的大量ncRNA很可能是其发挥防治NEC作用的有效成分。本研究就非编码RNA在NEC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在NEC防治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为研发新的防治方法提供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综合护理方法以及效果观察进行探讨,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治愈率。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在2012年6月~2015年6月期间的6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综合护理及其效果观察进行分析,探索综合护理要点。结果医护人员要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进行及时确诊,并采取准确的治疗方案,通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仔细进行效果观察,使大部分患儿的病症得到好转,其临床治愈率达到81.67%。结论早期进行准确的诊断,在治疗过程中的采取适当的综合护理措施,再通过正确的效果观察能够大大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愈率,并从根本上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防性应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的临床效果,为Gln预防NEC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联机检索CNKI、Cochrane Liabrary、维普数据库、Pubmed、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4月全网公开发布的与Gln预防NEC相关的文章,并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RCT文章,其中包括3 990例早产儿,对其NEC罹患率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NEC罹患率低于对照组[OR=0.42,95% CI(0.30,0.58),P<0.000 01]。结论预防应用Gln可降低NEC的罹患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早产儿母乳喂养在预防坏死性小肠炎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的早产儿病例共计6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的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对照组的早产儿实施人工喂养,分析比较两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早产儿患坏死性小肠炎的病例数为2例,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率为6.7%;对照组的早产儿患坏死性小肠炎的病例数为12例,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率为40.0%,观察组的坏死性小肠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早产儿能够有效预防坏死性小肠炎,且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ransfusion associate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ANEC)发生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减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病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接受输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围生期因素、患儿基本情况、合并症,根据输血后48 h内NEC发生与否分为TANEC组和非TANEC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和贫血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P<0.05,OR=0.772,95%CI:0.684~0.871)、出生体重(P<0.05,OR=0.236,95%CI:0.079~0.711)是TANEC的保护因素,贫血程度(模型1中P<0.05,OR=3.129,95%CI:1.003~9.756;模型2中P<0.05,OR=3.449,95%CI:1.024~11.609)及新生儿败血症(模型1中P<0.05,OR=6.327,95%CI:1.732~23.720;模型2中P<0.05,OR=8.154,95%CI:2.122~31.336)是TANEC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TANEC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输血时,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高,发生NEC的风险越小;而合并新生儿败血症、贫血程度越重,发生TANEC的风险越高。临床上需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新生儿贫血,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贫血的程度制定合理的临床策略,尽量避免输血以减少TANEC的发病率,改善患儿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以保障新生儿治疗安全。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方位收集新生儿出生资料,Logistic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果:新生儿100例之中有11例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Logistic分析发现低体重(出生体重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综合治疗在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分析组各34例。参照组患儿采用保守治疗,分析组患儿采取综合治疗,分析并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分析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经对比明显高于参照组,经验证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场炎危险因素,提高对新生儿诊断治疗及护理的认识。方法分析本科46例新生儿病例。结果新生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早产、窒息、感染及不合理喂养为主要危险因素。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合理喂养,精心护理。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减少早产、窒息发生,正确喂养,细心观察,精心护理,早期诊断治疗,可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方法,以小肠粘膜下层为支架材料复合成骨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将取自兔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液诱导后,与经处理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在体外共培养。1周后,将共培养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埋置于无胸腺裸鼠皮下。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体外培养时,见细胞与材料粘附良好,且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分化、增殖活跃。大体观察植入体内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见颜色变白,组织硬度增加,组织学和电镜观察见有大量骨组织形成。免疫组化示细胞为具有分泌特异性骨钙蛋白的成骨细胞。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为成骨细胞后与小肠粘膜下层共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后可形成骨组织,小肠粘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