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尿酸刺激对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OPN)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胶原蛋白分泌的作用。方法培养原代人心脏成纤维细胞(HCF);按照不同尿酸刺激浓度对HCF进行分组:尿酸0、5、10和15 mg/dl组;刺激48 h后进行以下实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OP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oll-1的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OPN、α-SMA、Coll-1的蛋白表达量;细胞生长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成纤维细胞活力;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毒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不同浓度尿酸刺激72 h后,碘化丙啶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经48 h不同浓度尿酸处理后,qPCR和Western blot显示,尿酸5、10和15 mg/dl组的心脏成纤维细胞中OPN、α-SMA和Coll-1表达较尿酸0 mg/dl组均有上调趋势,以尿酸10 mg/dl组升高最显著(均为P<0.001);细胞生长活力检测显示,尿酸5、10和15 mg/dl组的心脏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活力较尿酸0 mg/dl组显著增加(P<0.001、P<0.001和P=0.013),细胞增殖活力趋势也呈倒U型曲线关系;CCK-8检测显示,尿酸5和10 mg/dl组的细胞增殖毒性较尿酸0 mg/dl组明显提升(P=0.020、0.004);Trans-well实验表明,尿酸5、10和15 mg/dl组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不同浓度尿酸刺激72 h后碘化丙啶染色检测显示,尿酸5、10和15 mg/dl组的细胞凋亡减轻,以尿酸10 mg/dl组最明显。结论尿酸可上调心脏成纤维细胞中OPN的表达,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增加胶原蛋白分泌。

  • 标签: 心肌纤维化 尿酸 成纤维细胞 骨桥蛋白 胶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级图像显示食管癌病灶的最佳keV值并评估其对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50例食管癌患者的资料。男42例、女8例,年龄49~78(65±7)岁。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胸部增强扫描,并重建得到常规CT图像和40~20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比较常规CT图像和40~200 keV VMI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应用5级评分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差异。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不同能级水平图像与SNR、CNR的相关性。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常规CT和最佳keV值图像术前诊断食管癌T分期的准确度。结果常规CT图像与40~200 keV VMI图像的SNR、CNR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40 keV图像的SNR和CNR均优于常规CT图像和70~200 keV VMI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200 keV VMI的能级水平与SNR、CNR呈负相关(SNR:r=-1.000,P<0.001;CNR:r=-1.000,P<0.001)。常规CT图像和40~200 keV VMI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8.37,P<0.001),其中40~60 keV VMI的主观图像质量均优于常规CT图像(P均<0.05)。40 keV VMI和常规CT图像术前诊断食管癌T期的准确度均为62.9%(22/35)。结论新型探测器光谱CT 40 keV VMI显示食管癌病灶最佳,其术前诊断食管癌T分期的准确度与常规CT相似。

  • 标签: 食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双层探测器光谱CT带来了全新的能量成像模式,其基于双层探测器实现“同源、同时、同向”的能量成像要求,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中华放射学杂志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临床应用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成像原理、技术特点及在心脏、腹部、外周血管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优势进行阐述,旨在总结应用经验,为提升临床应用水平提供指导性意见。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能量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 940 nm Er∶YAG像素激光联合水光注射胶原蛋白治疗妊娠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烧伤整形科将21例女性患者自身腹部两侧妊娠纹分为观察侧和对照侧,各21侧。观察侧用2 940 nm Er∶YAG像素激光联合水光注射胶原蛋白治疗,对照侧用2 940 nm Er∶YAG像素激光联合水光注射生理盐水治疗,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2个月。末次治疗6个月后对临床效果、患者满意度、妊娠纹宽度、病理检查、不良反应等进行评估。结果19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观察侧17例有效,占89.47%,对照侧13例有效,占68.42%。观察侧患者满意11例、非常满意6例;对照侧满意8例、非常满意3例。两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1、5.54,P值分别为0.045、0.019)。观察侧妊娠纹宽度减少(1.53±0.97) mm,对照侧宽度减少(1.37±1.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P=0.01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2 940 nm Er∶YAG像素激光联合水光注射胶原蛋白是一种治疗妊娠纹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激光 2 940 nm Er∶YAG像素激光 胶原蛋白 妊娠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TNBC手术标本14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OL1A1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OL1A1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OL1A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状态,分析COL1A1表达状态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MDA-MB-231细胞中COL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696±0.486和0.550±0.088,均高于MCF-10A细胞(分别为1.020±0.231和0.350±0.083;P=0.032,P=0.046)。TNBC组织中COL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632±0.598和0.733±0.068,均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1.041±0.316和0.612±0.016;P=0.003,P=0.039)。TNBC组织COL1A1和α-SMA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5.8%和56.7%,均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16.7%和30.0%;P=0.041,P=0.037)。COL1A1的表达与TNBC的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α-SMA表达有关(均P<0.05)。COL1A1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4个月,低于低表达组(73个月,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COL1A1表达是TNBC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3.952,P=0.004)。结论COL1A1在TNBC组织中高表达,是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乳腺肿瘤,三阴性 Ⅰ型胶原蛋白α1链 细胞外基质纤维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问号钩端螺旋体vWF-A基因产物结合人胶原蛋白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vWF-A基因(LA_0012、LA_0697和LA_4207)产物结构与功能。构建上述基因vWF-A功能结构域片段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和Ni-NTA亲和层析法检查目的重组蛋白rLep0012、rLep0697和rLep4207表达情况和提纯效果。采用ELISA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法(SPR)检测目的重组蛋白与人Ⅰ、Ⅲ、Ⅳ和Ⅵ型胶原蛋白(hCOL1/3/4/6)的结合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问号钩端螺旋体赖株感染人和小鼠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EOMA)时vWF-A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变化。结果vWF-A基因产物均为含vWF-A超家族结构域表面或跨膜蛋白,但LA_0697和LA_4207基因还含有金属离子依赖性黏附位点(MIDAS)。所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能有效表达目的重组蛋白,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后SDS-PAGE检测均显示为单一蛋白条带。ELISA结果显示rLep0697与hCOL3/6、rLep4207与hCOL1/4呈强结合。SPR结果显示rLep0697快速结合hCOL3/6但快速解离(KD值=5.71×10-8和5.89×10-8 mol/L),rLep4207快速并稳定结合hCOL1/4(KD值=6.4×10-9和3.2×10-9 mol/L)。感染HUVEC和EOMA细胞时,上述vWF-A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LA_0697和LA_4207基因产物可作为问号钩端螺旋体感染过程中的黏附因子。

  • 标签: 问号钩端螺旋体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样蛋白 胞外基质 胶原蛋白 结合/黏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颅脑血管成像(CTA)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灌注缺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10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双层探测器头颈部光谱CTA及颅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在CTA重建的碘密度图及有效原子序数图上测量并比较灌注缺损区及健侧的碘密度值、有效原子序数值,在CTP图像上测量并比较患侧与健侧脑血容量(CBV)值、脑血流量(CBF)值,同时测量脑灌注缺损面积。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碘密度值与CBV值、碘密度值与CBF值、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V值、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F值、CTA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与CTP-CBF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侧碘密度值[(0.22±0.07)mg/ml]、有效原子序数值(7.38±0.05)、CBV值[(1.9±0.7)ml/100 g]、CBF值[(15.1±5.9)ml/(100 g·min)]均显著低于健侧[碘密度值(0.44±0.10)mg/ml、有效原子序数值(7.52±0.06)、CBV值(3.4±0.7)ml/100 g、CBF值(57±27)ml/(100 g·min),t值分别为-14.7、-14.5、-11.2、-9.7,P<0.001];光谱CTA显示的脑缺血面积[(2 292±1 393)mm2]与CTP-CBF图显示的脑缺血面积[(2 290±1 359)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6,P=0.94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碘密度值与CBV值呈正相关(患侧为r=0.350,P=0.039;健侧为r=0.551,P=0.001);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V值呈正相关(患侧为r=0.488,P=0.003;健侧为r=0.552,P=0.001);光谱CTA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与CTP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存在强相关性(r=0.993,P<0.001)。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A可实现对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脑组织灌注缺损程度“一站式”评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快捷的评估方法。

  • 标签: 卒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密度图 有效原子序数图 脑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图像对移植肾动脉显示的最适能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因肾移植术后血压升高、肌酐升高或超声疑诊移植肾动脉狭窄而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移植肾动脉成像的患者16例。重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和40~20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对120 kVp PI和VMI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客观指标包括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SNR、CNR与能级水平的相关性;SNR和CNR最高的VMI与其他各能级VMI及120 kVp PI间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结果VMI的SNR和CNR与能级水平呈负相关(r=-0.86、-0.88,P均<0.001)。40 keV VMI的SNR[22.80(18.57,34.16)]和CNR[35.38(25.97,39.01)]最高,显著高于120 kVp PI和50~200 keV各能级VMI的SNR和C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 keV VMI和120 kVp PI的容积再现图对移植肾动脉显示情况的主观评分分别为5(5,5)和4(3,5)分,基于40 keV VMI的评分显著高于120 kVp PI(Z=-2.60,P=0.009)。40 keV VMI与50、60、70 keV VMI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1.41、-1.73,P=0.317、0.157、0.083),而基于40 keV VMI的主观评分高于80~200 keV VMI的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移植肾动脉成像的最适能级为40 keV。

  • 标签: 肾移植 肾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质量 虚拟单能量图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显示直肠癌病灶的最佳keV值,并探讨其对直肠癌T分期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3例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手术1周前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扫描。基于静脉期CT图像重建40、50、60、7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测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获得最佳keV VMI。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基于最佳keV VMI和120 kVp PI术前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图像CT值、SNR和CNR,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准确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直肠肿瘤SNR及CNR在40~70 keV VMI均优于120 kVp PI,40 keV VMI的肿瘤SNR高于其他图像(P<0.05),且在40 keV VMI可获得较高的CNR,但与50 keV 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 keV VMI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120 kVp PI(P<0.001)。40 keV VMI为最佳图像。40 keV VMI与120 kVp PI术前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7.4%(29/43)、48.8%(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在术前诊断局部进展期(T3~4期)直肠癌方面,40 keV VMI的诊断准确率(83.7%,36/43)和特异度(58.8%,10/17)均明显高于120 kVp PI(P=0.016、0.031)。结论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40 keV VMI图像质量较好,可提高术前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光谱CT 虚拟单能谱图像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内腔的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上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49‌例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架植入,共74‌枚支架。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在后处理工作站导出60~120 keV(间隔10 keV)、140~200 keV(间隔20 keV)能级的图像以及常规图像,共计12组。测量支架近段、中段和远段的腔直径,采用支架内腔和升主动脉CT差值来表示晕状伪影,并以支架中段腔的噪声来表示图像噪声。同时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图像噪声、支架内腔的强化程度、支架内腔的晕状伪影以及诊断信心进行主观评估。各参数均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在不同能级图像中的差异。结果在支架近段、中段和远段的直径测量比较中,各组图像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427.270、426.375、400.981,P<0.001)。120~200 keV单能级图像所测量的支架内腔直径较常规及60~100 keV单能级图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架内腔和升主动脉CT之差的比较中,各组图像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242.193,P<0.001),且100~200 keV单能级图像均低于常规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噪声值的比较中,各组图像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420.161,P<0.001),且110~200 keV单能级图像低于60~100 keV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噪声、强化程度、晕状伪影和诊断信心的主观评分中,各组图像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333.827、455.989、276.824、399.497,P<0.001)。100~200 keV单能级图像噪声评分高于常规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keV的强化评分高于其他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200 keV单能级图像晕状伪影评分高于60~90 keV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120 keV单能级图像的评分高于其他单能级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能够在临床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对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进行CCTA检查,且120 keV单能级图像是观察支架内腔的最佳单能级图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用双层人工真皮和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25例各类原因致骨质和/或肌腱外露的创面患者病历资料,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年龄3~79岁,单纯骨质外露7例、单纯肌腱外露13例、合并骨质与肌腱外露5例。创面总面积为78.0(53.4,103.2)cm2,骨质外露宽度、肌腱外露宽度分别为3.2(3.0,3.6)cm和2.0(1.7,2.4)cm。所有创面彻底清创后Ⅰ期植入双层人工真皮,待2~3周人工真皮血管化后Ⅱ期移植自体薄中厚皮片或刃厚皮片修复创面。观察记录患者人工真皮血管化情况及血管化时间、是否产生血肿,自体皮移植术后7 d皮片成活率、是否重复植皮,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以及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情况。结果24例患者首次移植人工真皮后完成血管化,血管化时间为11~21(16±4)d,且移植的人工真皮均未产生血肿;1例患者移植的人工真皮血管化失败后,改用负压引流及单纯植皮处理,创面愈合后患者出院。自体皮移植术后7 d,皮片成活率为92.2%~100.0%[(99.3±1.3)%],余下创面后期自愈或通过换药处理愈合,未重复植皮。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自体皮移植术后7~19(11.9±2.8)d。患者出院后获3~60个月随访,除植皮区部分有色素沉着外,植皮存活良好、柔软、未出现反复破溃,无明显瘢痕增生挛缩畸形。结论双层人工真皮复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疗效较佳,为该类创面提供了一种修复策略。

  • 标签: 皮肤,人工 皮肤移植 移植,自体 创面修复 骨质外露 肌腱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环形泪道支撑术治疗泪小断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眼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外伤性泪小断裂环形泪道支撑术修复断裂的泪小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术后3至6个月拔,之后随访3~6个月,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期末,39眼治愈,7眼好转,2眼无效。有效率为95.83%(46/48),术后未见明显眼睑畸形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环形泪道支撑术修复泪小断裂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导泪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断裂,泪小管 支撑管,环形 置管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环形支撑术治疗深部泪小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深部泪小断裂58例(58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泪小逆向置联合远端支撑缝线固定的改良环形硅胶支撑术。术后随访(53.36±27.43)个月。观察其效果。结果患者年龄9~76(39.52±14.86)岁,下泪小深部断裂52例,上泪小深部断裂5例,上下泪小均断裂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以泪小逆向置联合远端缝线固定的改良环形支撑术治疗深部泪小断裂安全、有效。

  • 标签: 断裂,泪小管,深部 置管术,支撑管,泪道,逆行 环形,改良 效果,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泪小术治疗泪小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泪小阻塞患者共90例,根据泪小阻塞长度分为≥5 mm组(A组)与<5 mm组(B组),每组各45例。均行改良泪小术,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A组治愈29例(64.44%),有效10例(22.22%),无效6例(13.34%);B组治愈31例(68.89%),有效13例(28.89%),无效1例(2.22%),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 P=0.045)。结论改良泪小术治疗泪小阻塞临床效果确切,对阻塞长度<5 mm者疗效优于阻塞≥5 mm患者。

  • 标签: 置管术,泪小管,改良 阻塞,泪小管 效果,临床
  • 简介:摘要现有牙本质粘接体系基于酸蚀技术使胶原纤维内外磷灰石同时丧失,造成过度脱矿,而粘接剂难以渗入纤维内部,导致混合层裸露的胶原酶解、树脂降解,严重危害树脂修复体的临床寿命。选择性胶原纤维外脱矿技术可选择性地将胶原纤维外的磷灰石脱矿,保留胶原纤维内的磷灰石晶体,从而有效避免酸蚀技术导致的粘接界面结构完整性损坏,提高牙本质粘接耐久性。本文就选择性胶原纤维外脱矿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牙本质粘接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牙失矿质 牙本质黏结剂 牙黏合 胶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纤维外脱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ⅩⅦ型胶原蛋白α1(COL17α1)在小鼠衰老皮肤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对人表皮干细胞(ESC)干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且探讨相关微小RNA(miR)干预人ESC中COL17α1表达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个月龄(青年)和24个月龄(老年)雄性C57BL/6J小鼠各12只,取其胸背部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后续检测。对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表皮层结构并测量表皮厚度,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基底膜形态和半桥粒并行半桥粒计数,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mRNA与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与分布。取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行包皮切除手术的3名20~30岁健康男性术后弃用的新鲜包皮组织,提取ESC,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ESC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培养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OL17α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和细胞角蛋白14(CK14)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通过DIANA、miRTarBase、miRNAMap、TargetScan、microRNA数据库筛选可能作用于COL17α1 mRNA 3'非编码区的miR。将ESC分为转染miR模拟物阴性对照物的阴性对照组和转染前述筛选出的各miR的模拟物的各miR模拟物组,转染后48 h,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miR测序数据集GSE114006,使用GEO2R工具统计分析前述筛选出的可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下降的miR在30名青年(18~25岁)人和30名老年(>70岁)人皮肤中的表达。取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前述老年人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的表达。取2批ESC,第1批分为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第2批分为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分别转染对应序列,48 h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组织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细胞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或Dunnet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分界模糊且细胞层次较少,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Z=-2.88,P<0.01),基底膜形态不连续,表皮-真皮连接处半桥粒较少且分布不均,半桥粒数量明显减少(Z=-2.91,P<0.01),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0.61、6.85,P<0.01)。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基底层和毛囊球部的COL17α1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Z=-2.24,P<0.05)。培养48 h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27、1.12±0.21、1.13±0.23、0.42±0.18。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和空载体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K14的蛋白表达水平及ESC增殖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这些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miR-203a-3p、miR-203b-3p、miR-512-5p、miR-124-3p、miR-28-5p、miR-590-3p、miR-329-5p可能结合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转染48 h后,与阴性对照组的1.000±0.224比较,miR-329-5p模拟物组、miR-203b-3p模拟物组和miR-203a-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516±0.188、0.170±0.025、0.235±0.025,t值分别为3.17、5.43、5.07,P<0.05或P<0.01)。老年人皮肤中仅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人(t=3.27,P<0.01)。老年小鼠皮肤中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小鼠(Z=-2.88,P<0.01)。转染后48 h,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t=7.66,P<0.01),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小鼠年龄增长而减少,可能导致小鼠ESC脱离表皮基底膜。COL17α1的表达减少可抑制CK14的表达与ESC增殖,这可能是老年人皮肤中表皮层变薄和创面愈合减慢的原因。小鼠衰老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203b-3p可以靶向结合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阻碍转录后翻译过程,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减少。

  • 标签: 衰老 皮肤 半桥粒 ⅩⅦ型胶原蛋白α1 表皮干细胞 微小RNA
  • 简介:摘要建立稳定的树脂-牙本质混合层是提高修复体粘接耐久性的有效方法。交联剂对牙本质的生物改性可增强胶原的力学性能及抗酶解性,抑制脱矿进程并促进牙本质再矿化,具有预防龋齿以及改善粘接剂性能的临床价值。本文分类阐述不同交联剂对牙本质Ⅰ型胶原的生物改性作用。

  • 标签: 牙本质 胶原Ⅰ型 牙本质粘结剂 交联剂
  • 简介:摘要对禤国维教授应用皮肤解毒汤辨治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验案进行分析,认为本病病因包括湿邪外袭、郁阻脾运、邪热内生、燔灼津血、瘀血留滞、缠绵不愈,病机为"湿毒、热毒、瘀毒"困阻肌肤,拟方皮肤解毒汤进行临床辨治,兼顾利湿、解毒、化瘀,佐以滋阴和阳,收效颇佳。

  • 标签: 胶原病 反应性 穿通性 皮肤疾病 禤国维 名医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和双层型人工真皮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例(37个创面)下肢大面积骨外露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9~67岁[35.5(29,45)岁]。小腿及足踝部骨外露面积≥10 cm2(短径≥2 cm)。20例(21个创面)Ⅰ期采用双层型人工真皮移植(A组);14例(16个创面)Ⅰ期采用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B组)。两组Ⅱ期均移植自体刃厚皮片。观察Ⅱ期术后2周及2个月创面总愈合率,比较两组Ⅱ期术后2周及术后2个月创面愈合优良率、Ⅰ期与Ⅱ期手术间隔时间。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Ⅱ期术后5~6个月时两组植皮区瘢痕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5(2,7.5)个月]。Ⅱ期术后2周及2个月创面总愈合率分别为81%(30/37)及97%(36/37)。其中术后2周创面愈合优良率A组为76%(16/21),B组为88%(14/16);术后2个月创面愈合优良率A组为95%(20/21),B组为100%(16/16)(P均>0.05)。A组中4个创面需要再次移植人工真皮完成骨外露创面覆盖,B组均单次移植完成骨外露创面覆盖。A组中剔除4例经二次人工真皮移植的患者,Ⅰ期与Ⅱ期手术间隔时间为20(16,21)d,B组为21(21,23)d(P>0.05)。Ⅱ期术后5~6个月时A组VSS评分为(9.2±1.1)分,B组为(8.0±1.2)分(P<0.05)。分项评分中色泽A组为(2.5±0.5)分,B组为(2.0±0.6)分;柔软度A组为(2.2±0.7)分,B组为(1.6±0.5)分,B组均较A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人工真皮移植可有效修复下肢大面积骨外露创面,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可避免大面积下肢骨外露创面修复时多次移植人工真皮,且Ⅰ期与Ⅱ期手术间隔时间无明显延长,术后植皮区瘢痕色泽和柔软度得到改善,提高了创面修复效率和质量。

  • 标签: 皮肤,人工 真皮 小腿损伤 足损伤 伤口愈合 骨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