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双层胶原神经管对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按照1∶2取3只作为空白组对照,其余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组(AG组)、空管组(CT组)和细胞+组(C+CT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BMSCs接种双层胶原构建神经组织工程移植物,植入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动物模型后16周,从大体观察、行为学、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等指标比较各组修复神经离断损伤的情况来评价修复效果,空白组切除后留出10 mm的空隙直接缝合。CT组仅用胶原桥接神经,C + CT组使用注入BMSC细胞悬液的胶原,AG组将离断出的神经翻转180°后缝合在缺损处。应用GraphPad Prism 6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6周大体观察发现在胶原组(CT组)BMSCs复合胶原组(C+CT组)和自体组(AG组)中神经都己再生。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值、靶肌湿重比、远端再生神经数目等定量指标分析显示,C+CT组和AG组的修复效果均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I, CT:-92.490±1.836;C+CT:-70.010±7.805;AG:-70.130±8.744;F=17.850,P<0.05),AG组虽优于C+CT组但C+CT组和A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重比,CT:0.308 7±0.146 1;C+CT:0.455 0±0.062 9;AG:0.625 7±0.128 3;F=9.036,P>0.05)。结论构建的载BMSCs双层胶原神经管在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中展现出与"金标准"自体神经修复接近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组织工程 神经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双层胶原管 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4例男性患儿均表现为缺铁性贫血,其中2例伴有腹痛。胃镜组织活检病理诊断均符合胶原性胃炎表现,2例累及十二指肠。4例患儿均口服铁剂补铁,2例加用泼尼松口服治疗。1例患儿失访,另3例贫血症状均有改善,其中使用激素治疗的患儿胶原沉积减轻。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女,22岁,小腿皮肤潮红4年,6个月前渐蔓延至整个下肢、前臂。皮肤科检查:下肢及双前臂可见弥漫潮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压之褪色。皮损组织病理:网篮状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散在淋巴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红细胞溢出;PAS染色显示,血管周围可见增厚的均一化物质沉积;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壁增厚,Ⅳ型胶原阳性。诊断:皮肤胶原血管病。

  • 标签: 毛细血管扩张 胶原Ⅳ型 皮肤胶原血管病
  • 简介:摘要1995年Moody等在人脑病理研究中发现侧脑室旁存在静脉胶原病(VC),它被描述为一种静脉壁非炎性胶原增厚样病理改变。由于缺乏特异性标志物及染色方法,关于VC的相关研究较少,病理改变特征和发生机制还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VC与脑小血管病(CSVD)、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提示VC可能对探讨和阐明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旨在对已发表的VC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并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与CSVD、AD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标签: 脑静脉胶原病 脑小血管病 阿尔茨海默病 病理特征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胶原交联技术(CXL)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至6月行CXL或屈光手术联合CXL者62例(8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圆锥角膜42例(46只眼),采用核黄素及紫外线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薄角膜及高度近视20例(38只眼),进行角膜屈光手术联合CXL。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发症并进行对症治疗。结果随访期末,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由术前的0.95±0.36和0.43±0.21,提高至0.82±0.33和0.31±0.22(t=8.668,8.471;均P<0.05),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值下降(2.65±2.49)D,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78,P<0.05)。安全性指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05±0.03、有效性指数(术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01±0.02。术后并发症:圆锥角膜46只眼中,术后发生高眼压4只眼、角膜上皮延迟愈合2只眼、边缘性角膜浸润1只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1只眼;联合手术38只眼中术后发生边缘免疫性角膜炎1只眼、短期类圆锥角膜改变1只眼。各种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减轻。结论临床上CXL首选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联合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薄角膜以及高度近视效果良好。

  • 标签: 圆锥角膜 交联试剂 胶原 角膜
  • 简介:摘要光电治疗包括激光、强脉冲光及射频治疗。多年来,光电技术的发展一直专注于皮肤年轻化的治疗,其治疗关键在于刺激皮肤胶原蛋白新生及重塑。该文综述了影响胶原代谢的相关因素,以及对强脉冲光、激光及射频在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下,不同频次及强度的短期及长期促进胶原新生及重排的效果。

  • 标签: 激光 强脉冲光 射频 胶原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不伴随炎症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特征是形态正常的角膜逐渐变薄并缓慢膨胀成锥形,角膜胶原交联术通过提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已成为该病重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阻止其进展的方法。400 μm的角膜厚度限制了很多超薄圆锥角膜进行角膜交联治疗,近年来,诸多学者在原有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治疗方案:如跨上皮及保留上皮岛等手术方式的改进,利用低渗透性核黄素、角膜接触镜及使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取出的透镜等方式增加角膜总厚度,个性化调整术中能量使用等,这些技术均旨在克服400 μm的限制,从而对超薄圆锥角膜实现安全有效的角膜交联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42-246)

  • 标签: 圆锥角膜 超薄角膜 角膜扩张 角膜胶原交联术
  • 简介:摘要近年发现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有可能通过优化局部角膜的形态而达到改善屈光状态的效果。此外,也有学者将CXL应用于近视、远视等屈光不正的矫正,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笔者将这些为改善眼部屈光状态而进行的CXL手术(包括单独或联合手术)归类为屈光性CXL。现就近年屈光性CXL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屈光不正 角膜地形图引导 屈光手术
  • 简介:摘要皮肤创伤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严重时会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医用伤口敷料的使用必不可少。与传统敷料相比,新型生物敷料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目前,胶原蛋白敷料已经成为辅助伤口或创面愈合的首选产品之一。笔者对胶原蛋白及胶原敷料的来源、作用优势和产品分类等进行综述,并详细介绍多种胶原蛋白敷料产品的特性与应用,为胶原蛋白敷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胶原 生物敷料 伤口愈合 创面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工程产品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指端及甲床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33例46指指端及甲床缺损伴有末节骨外露的病例,清创后应用双层人工真皮一期进行覆盖修复,未行自体皮移植。术后2~3周,指端及甲床覆盖的双层人工真皮血管化形成鲜红色的类真皮样组织及类甲床样组织。结果全部33例46指覆盖创面的人工真皮血管化良好。指端覆盖的人工真皮血管化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并自然上皮化,愈合良好,外形圆润饱满。甲床缺损覆盖的人工真皮血管化后,形成类甲床样组织,与原甲床衔接平整,指甲生长良好,较平整。结论应用组织工程产品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指端及甲床缺损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较,手术操作更加简单,创伤小,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指损伤 治疗结果 人工真皮 甲床 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RPC)是一种罕见的穿通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ARPC临床上比较罕见,容易漏诊或误诊。目前ARPC的诊疗无相关参考指南,因此在治疗上均以抗组胺、止痒等对症治疗。由于该病常常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应积极治疗或控制原发病的同时治疗本病,可使本病迅速得到控制。本文报道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8月收治的1例ARPC。

  • 标签: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皮肤病 穿通性毛囊炎 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术已被证明可以延缓或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特别是在疾病的早中期。但研究也显示经胶原交联术后,圆锥角膜仍有一定几率继续进展。交联术后继续进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交联术后进展的诊断标准、手术方式(是否保留上皮、核黄素的给药方式、紫外线照射时长与模式)、年龄、锥顶位置、术前Kmax值、揉眼与过敏等。一般认为,阻止进展效果依次为去上皮交联法、离子导入法交联、促渗剂交联,Dresden法优于快速交联法,高龄患者优于低龄患者,锥顶位于角膜中央的圆锥角膜优于周边型圆锥角膜,术前低Kmax者优于术前高Kmax者,无揉眼过敏者优于有揉眼过敏者,可作为临床干预及预后评估的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38-244)

  • 标签: 圆锥角膜 角膜胶原交联术 交联术后进展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和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方法Na2CO3脱胶法对生蚕丝进行脱胶处理,乙酸抽提法获取Ⅰ型胶原,然后使用热交联和冷冻干燥法制备蚕丝-胶原材料。20只1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对左膝关节使用蚕丝-胶原支架重建ACL。术后4、16周两个时间点随机处死实验动物的一半,每组标本中的5个进行组织学检测,包括关节腔内韧带的组织学检测和骨隧道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检测;每组中余下5个标本进行Micro-CT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4周,关节腔内的蚕丝-胶原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的细胞浸润,细胞排列方向杂乱,细胞周围基质较少,且材料内部细胞浸润较少;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可见细胞浸润,细胞排列较为松散,腱-骨界面可见新生骨组织,骨小梁结构明显;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少,新生骨小梁稀疏,骨体积分数(BV/TV)=(19.36±2.29)%,骨密度(BMD)=(245.04±17.68) mg/cm3。术后16周,关节腔内支架表面和内部均可见大量细胞浸润,细胞呈纤维细胞形态,排列方向较为一致,与支架长轴方向一致,细胞周围基质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腱蛋白-C(Tenascin-C)表达较4周明显增多;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细胞排列较4周时更为有序,腱-骨界面骨组织趋于成熟,骨组织与支架材料结合更加紧密;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4周明显增多,BV/TV=(39.25±1.51)%(t=16.010,P<0.05),BMD=(400.88±58.32) mg/cm3,组间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t=5.718,P<0.05);16周5例标本测得最大拉力[(43.67±6.52) N],刚度[(9.18±0.76) N/mm],较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拉力(25.87±4.57) N,t=4.994,P<0.05;刚度(4.85±0.84) N/mm,t=8.556,P<0.05]。结论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ACL重建,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腱-骨愈合。

  • 标签: 蚕丝-胶原支架 前交叉韧带 再生 腱-骨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表达和纯化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rhCol),并评价其性能。方法构建重组基因工程菌pET30a(+)-1880/pACYCDuet-hy726/BL21(DE3),稳定共表达rhCol和脯氨酰羟化酶。通过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与盐析和柱层析蛋白纯化技术制备并纯化rhCol。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rhCol的纯度,全自动蛋白质多肽测序仪测定rhCol的N端氨基酸序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hCol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噻唑蓝法评价rhCol的细胞相容性。结果高密度发酵最终菌体湿重约200 g/L,表达量约3 g/L,通过亲和层析获得的rhCol的纯度大于95%。rhCol的羟脯氨酸含量为11.44%,其水溶性及细胞相容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rhCol可作为一种优良的生物材料广泛用于皮肤护理及生物医药等领域。

  • 标签: 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 大肠杆菌 高密度发酵 蛋白纯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后角膜光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至12月进展期圆锥角膜67例(89眼)纳入本研究。患者均接受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手术,以Pentacam眼前段分析系统观察术后角膜光密度变化。结果交联术后所有层次及区域的角膜光密度均立即升高。术后12个月,角膜中心区直径2.0 mm内及2.1~6.0 mm的角膜前层光密度高于术前(t=2.479,5.703;均P<0.05)。术后12个月角膜中心区直径2.1~6.0 mm的角膜前层光密度与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值存在负相关(r=-0.632,P<0.05),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无相关性(P=0.881,0.647)。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后角膜光密度增高,特别是角膜浅基质层中央区。角膜光密度的增高与术后角膜形态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与视力无相关性。

  • 标签: 圆锥角膜 胶原交联术,角膜 光密度,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胶原蛋白植入剂填充矫正泪槽畸形的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收治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泪槽畸形患者,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或者局部表面麻醉下,用胶原蛋白植入剂进行泪槽注射,评估注射后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注射胶原蛋白植入剂后泪槽凹陷明显改善,下睑到颧颊区域呈现自然流畅、年轻化的轮廓曲线,泪槽凹陷形成的阴影及下眼睑色素沉着明显改善。25例患者注射即刻均有轻度肿胀、2例局部瘀斑,1例患者注射后局部出现条形小凸起。有效22例,占88.00%,满意23例,占92.00%。术后随访3个月,1个月内效果维持满意。结论胶原蛋白植入剂注射填充可改变泪槽畸形,可达到面部年轻化目的。

  • 标签: 眼部 泪槽 胶原蛋白 填充 年轻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术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2例(82眼),在联合用药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行角膜胶原交联术。术后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主观症状、角膜溃疡愈合情况、视力恢复情况,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溃疡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观察时间为6个月至3年,角膜溃疡逐渐愈合形成不同程度瘢痕71例(愈合率87%),其中视力提高且不需要再次手术患者52例;病情仍然进一步加重,急性期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8例,急性期行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患者1例;溃疡稳定但再次复发加重并行角膜移植术患者2例。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是真菌性角膜溃疡新的治疗方法,且其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简单、安全、有效。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核黄素 真菌性角膜溃疡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阻止扩张性角膜病、感染性角膜病、屈光不正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常见CXL有常规胶原交联术、加速胶原交联术、跨上皮胶原交联术、激光化学反应胶原交联术以及联合手术。CXL可有效阻止扩张性角膜病进展,可延迟或避免角膜移植手术的治疗,并在大泡性角膜病、除疱疹病毒性感染外的感染性角膜炎、屈光不正等其他角膜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对于眼部疱疹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及薄角膜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会加重病情发展。本文就常见CXL手术方式的优缺点、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增强CXL的临床应用,减少其并发症。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扩张性角膜病 感染性角膜病 屈光不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治疗不同曲率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共78例(78眼)圆锥角膜的临床资料。每例任选1眼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最大角膜曲率值(Kmax)≥55,共39例(39眼);B组患者Kmax<55,共39例(39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核黄素/UV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62,P=0.007)。两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99,P=0.00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4,P=0.018)。术后B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高,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较低。结论去上皮CXL治疗Kmax<55的圆锥角膜患者效果较好。

  • 标签: 圆锥角膜 交联术,胶原,角膜 曲率,角膜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可以用于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感染性角膜炎、角膜融解和角膜基质水肿等病变。临床上常用的CXL方案为核黄素-紫外光交联,角膜中的核黄素浓度和分布是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角膜中核黄素浓度进行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荧光显微镜成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无创实时检测、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法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MALDI-IMS)等,不同方法之间结果可能存在差异。现对目前研究中的核黄素浓度及其检测方法做一概述。

  • 标签: 核黄素 浓度 角膜胶原交联术 共聚焦显微镜 高效液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