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该技术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心血管疾病的预后,降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尤其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冠心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已经成为危险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因此,如何普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提高基层医院医生介入治疗的水平,是关系到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发现做好岗前培训、基础理论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开展PBL教学模式对尽快提高基层医生介入治疗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介入治疗 进修医生 带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左室功能低下(LV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预后的危险因素,但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CABG依然是冠心病伴LV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体外循环下行全动脉CABG是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治疗中度及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积极使用心脏辅助装置能降低此类患者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室功能障碍,左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导致的左室功能低下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全面深入仔细的评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都有重要意义。另外左室功能低下患者常合并多种合并症,如左室室壁瘤、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等,如何采用最佳的方式处理相关合并症,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 标签: 心室功能障碍,左 冠状动脉分流术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223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与轻度狭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O.05);正常组与中重度狭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单支病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显著增大(P<O.05)。结论QTd增大提示冠脉狭窄更严重、病变范围更广泛,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者行支架植入术后QTd明显减短。QTd能成为临床上预测冠脉病变及支架植入疗效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QT离散度
  • 简介:摘要探讨舒适护理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所做冠状动脉造影病人200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舒适程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舒适度、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能有效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舒适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A血管成像技术与CT平扫技术在检查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方面的优缺点。方法:研究目标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本人所在实习医院的70例患者,其中全部对象均为冠心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5人。对照组使用CT平扫技术,实验组采用CTA血管成像技术。观察并分析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及斑块检出情况。结论:使用CTA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冠状动脉狭窄以及相关病变,成像清晰,图像质量优,对临床科室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使用CT平扫技术获得的图像,虽能从中观察到冠状动脉的钙化病灶,但无法观察到狭窄血管,不能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CTA血管造影技术 CT平扫 冠心病 诊断标准
  • 简介:摘要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脑卒中诊疗近些年取得很大进展,但以解剖学为指导的脑卒中诊疗仍有待进一步改善,迫切需要更精准、全面的功能影像评估手段。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技术,这些成功的经验启发神经影像医生探索脑动脉功能评估技术并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冠状动脉CT-FFR技术,着重从冠状动脉CT-FFR研究、脑动脉功能评估研究及脑动脉冠状动脉CT-FFR的对照与思考这几个方面探讨了脑动脉狭窄功能评估的进展、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 标签: 放射学 血流储备分数 计算流体力学 脑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冠心病的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及功能学的综合评估。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能够从一次CCTA扫描中获得形态学及功能学信息,实现冠心病的“一站式”评估。CT-FFR是一种评估局部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其适用于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或狭窄程度较轻但伴有其他高风险特征的患者,能够辅助判断病变是否引起缺血,并能够指导临床决策以及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CT-FFR的应用需要保证良好的CCTA图像质量,需要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师以及患者的协调合作。本文从CT-FFR的测量与分析、CT-FFR的诊断价值、CT-FFR辅助临床决策及预后价值、CT-FFR与其他心血管影像功能学成像技术的比较以及未来展望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放射学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心病 血流储备分数
  • 简介:摘要:分析和选取所在实习医院已经确诊冠心病的部分患者,对这些患者做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做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照分析。通过对比每一个冠心病患者所做的多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得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基本能满足冠心病的诊断需要。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作为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并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冠心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成像 冠心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药物涂层支架(DES)植入的远期预后。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入住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行DES植入患者414例,年龄(61.5±10.7)岁,男327例,女87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年龄<70岁组300例,年龄≥70岁组11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病变及远期临床预后。结果与年龄<70岁组比较,年龄≥70岁组女性所占比例较高(31.6%比17.0%,P=0.001),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0.020)、高血压(P=0.018)、脑血管病(P=0.013)患病率较高,全因死亡与心源性死亡发生率较高(P=0.025、0.013)。随访(21.4±9.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70岁组全因死亡(HR=3.790,95%CI:1.271~11.298,P=0.017)、心源性死亡(HR=17.424,95%CI:2.440~124.410,P=0.004)发生风险高于年龄<70岁组。结论年龄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DES支架植入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可行,但需谨慎对待。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组271例。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死亡率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全因死亡进行多因素校正分析。结果271例患者年龄(62±10)岁,男性201例(74.2%),随访时间[M(Q1,Q3)] 12.5(10.1,14.5)年,在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中,46例患者死亡(17.0%),20例为心源性死亡(7.4%),共38例发生心肌梗死(14.0%),15例发生卒中(5.5%),63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23.2%)。年龄(HR=1.041,95%CI:1.003~1.081,P=0.033)、肌酐(HR=1.028,95%CI:1.014~1.042,P<0.001)、糖尿病(HR=1.924,95%CI:1.053~3.514,P=0.033)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HR=0.972,95%CI:0.953~0.992,P=0.007)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在中位数长达12.5年的随访中,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尚可,年龄、血肌酐、糖尿病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联体在胸痛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经PCI术后患者91例,根据其术后有无参与医联体运动康复管理分为运动康复组(54例)及对照组(37例)。观察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术后1、3个月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运动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脂达标率(74.1%比5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患者1个月后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这7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在RP、GH、VT、SF、RE、MH这6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管理有助于胸痛中心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可考虑探索推广。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医联体 胸痛中心 运动康复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发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例数不断增长,且需要再次血运重建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多并引起关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及自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迅速,其复杂程度也高于未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策略具有挑战性,需要心脏团队共同制定,而且缺乏循证依据。因此本共识编写专家组结合近几年国内外指南共识、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供临床参考,推动冠心病治疗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再次血管重建 策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急救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院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干预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通过及时的临床治疗、护理之后,有103例患者疼痛症状控制效果明显,临床显效率约为85.83%;15例患者疼痛症状控制有效,临床有效率约为12.50%;2例患者疼痛症状控制效果不明显,临床无效率约为1.67%;总有效患者为118例,临床总有效率约为98.33%。结论临床及时有效的急救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救措施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6例疑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予以所有患者进行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经检查后,1mm组检出52个钙化斑块,检测出48个小钙化斑块,以1mm组检出数及小钙化斑块检出数为标准,3mm组检出43个钙化斑块和33个小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与1mm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时采用不同重建厚度的检出情况不同,1mm层厚的检出敏感性优于3mm层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CT血管造影 钙化斑块 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