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223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与轻度狭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O.05);正常组与中重度狭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单支病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显著增大(P<O.05)。结论QTd增大提示冠脉狭窄更严重、病变范围更广泛,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者行支架植入术后QTd明显减短。QTd能成为临床上预测冠脉病变及支架植入术疗效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冠状动脉CTA在心肌桥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15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CT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采用数字血管造影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患者心肌桥诊断情况。结果1215例患者中,共计356例患者检出心肌桥,比例为29.3%,其中220例心肌桥位置在前降支中段,比例为61.8%;356例心肌桥患者中,96例发现邻近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存在粥样化斑块;比较心肌桥组与无心肌桥组对应节段斑块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AT可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在心肌桥诊断过程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A血管成像技术与CT平扫技术在检查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方面的优缺点。方法:研究目标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本人所在实习医院的70例患者,其中全部对象均为冠心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5人。对照组使用CT平扫技术,实验组采用CTA血管成像技术。观察并分析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及斑块检出情况。结论:使用CTA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冠状动脉狭窄以及相关病变,成像清晰,图像质量优,对临床科室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使用CT平扫技术获得的图像,虽能从中观察到冠状动脉的钙化病灶,但无法观察到狭窄血管,不能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冠心病的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及功能学的综合评估。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能够从一次CCTA扫描中获得形态学及功能学信息,实现冠心病的“一站式”评估。CT-FFR是一种评估局部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其适用于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或狭窄程度较轻但伴有其他高风险特征的患者,能够辅助判断病变是否引起缺血,并能够指导临床决策以及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CT-FFR的应用需要保证良好的CCTA图像质量,需要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师以及患者的协调合作。本文从CT-FFR的测量与分析、CT-FFR的诊断价值、CT-FFR辅助临床决策及预后价值、CT-FFR与其他心血管影像功能学成像技术的比较以及未来展望方面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药物涂层支架(DES)植入术的远期预后。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入住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行DES植入术患者414例,年龄(61.5±10.7)岁,男327例,女87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年龄<70岁组300例,年龄≥70岁组11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病变及远期临床预后。结果与年龄<70岁组比较,年龄≥70岁组女性所占比例较高(31.6%比17.0%,P=0.001),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0.020)、高血压(P=0.018)、脑血管病(P=0.013)患病率较高,全因死亡与心源性死亡发生率较高(P=0.025、0.013)。随访(21.4±9.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70岁组全因死亡(HR=3.790,95%CI:1.271~11.298,P=0.017)、心源性死亡(HR=17.424,95%CI:2.440~124.410,P=0.004)发生风险高于年龄<70岁组。结论年龄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DES支架植入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可行,但需谨慎对待。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组271例。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死亡率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全因死亡进行多因素校正分析。结果271例患者年龄(62±10)岁,男性201例(74.2%),随访时间[M(Q1,Q3)] 12.5(10.1,14.5)年,在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中,46例患者死亡(17.0%),20例为心源性死亡(7.4%),共38例发生心肌梗死(14.0%),15例发生卒中(5.5%),63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23.2%)。年龄(HR=1.041,95%CI:1.003~1.081,P=0.033)、肌酐(HR=1.028,95%CI:1.014~1.042,P<0.001)、糖尿病(HR=1.924,95%CI:1.053~3.514,P=0.033)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HR=0.972,95%CI:0.953~0.992,P=0.007)是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行PCI术后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在中位数长达12.5年的随访中,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患者长期预后尚可,年龄、血肌酐、糖尿病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联体在胸痛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经PCI术后患者91例,根据其术后有无参与医联体运动康复管理分为运动康复组(54例)及对照组(37例)。观察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术后1、3个月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运动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脂达标率(74.1%比5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患者1个月后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这7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在RP、GH、VT、SF、RE、MH这6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管理有助于胸痛中心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可考虑探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急救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院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干预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通过及时的临床治疗、护理之后,有103例患者疼痛症状控制效果明显,临床显效率约为85.83%;15例患者疼痛症状控制有效,临床有效率约为12.50%;2例患者疼痛症状控制效果不明显,临床无效率约为1.67%;总有效患者为118例,临床总有效率约为98.33%。结论临床及时有效的急救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6例疑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予以所有患者进行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经检查后,1mm组检出52个钙化斑块,检测出48个小钙化斑块,以1mm组检出数及小钙化斑块检出数为标准,3mm组检出43个钙化斑块和33个小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与1mm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时采用不同重建厚度的检出情况不同,1mm层厚的检出敏感性优于3mm层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