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形"和"意"--是中国舞和民间舞的两大主要创作与表现特征.以"形"传"意"是中国舞的显著特征;以"意"领"形"则是中国民间舞的主要特点.以"意"领"形",是从无形到有形,即把蕴含于舞者内心的无形之意,凭借训练有素的形体外化为生动具体的舞蹈形象;以"形"传"意",是化有形为无形,通过包含"意"的舞蹈形象感染观众,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民间舞 “形” “意” 关系
  • 简介:悲剧在西方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形式"、"皇冠",它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映,一种文化的属性、高度及价值可以通过悲剧反映出来。西方悲剧及悲剧理论都是极其丰富深刻的,"中国无悲剧"的说法便隐含着某种倾向性,有关中国悲剧的争论乃是极其重大的学术问题。深入到本质层面对悲剧重新进行定义,才能正确揭示中国悲剧的类型、特质、属性、价值等,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 标签: 中国悲剧 本质层面 西方悲剧 申纯 《牡丹亭》 《窦娥冤》
  • 简介:<正>中国舞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传统的审美特征。但如何去继承、发展、使之更有生命力更有现时代民族的审美特征,还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原来的古典舞教材由戏曲、武术中拿来的多而发展的少,因此教材本身显得贫乏,陈旧,更缺少时代感。这一严重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中国舞将会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甚至被历史所淘汰。那么中国舞教材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结合我们的实践谈点看法。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训练方法 审美特征 教材建设 训练性 发展变化
  • 简介:以往教学的点点滴滴,就如一部闪光的回忆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那些日日夜夜,我怀着懵懵懂懂的憧憬,渐渐地,我更加的了解到在这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舞蹈表现手段,我们要有胆、有识,敢于创新,要把民族艺术元素与国际艺术元素相融合,不断地充实学生的训练模式,

  • 标签: 组合训练 中国古典舞 艺术元素 潜移默化 表现手段 训练模式
  • 简介:中国舞长穗剑舞中蕴含着很多民族性特征浓郁的东西。择取其中较为典型的内容,并将它们上升到艺术高度加以学理辨识性的审美览观,既是对长穗剑舞艺术成果的阶段性集粹,也是学科要向前发展的催动行为。长穗剑舞借鉴了中国式传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样式和审美取向,形成了空灵之美、精巧之美、声效之美和圆融流畅之美等新颖的舞蹈艺术审美形态。穗法是长穗剑舞中极富舞艺术魅力的创新性持器之舞技法。所奉行的以穗行韵、以韵控穗、以情控穗等宗旨,很好地彰显了古典舞长穗剑舞的民族性审美特征。

  • 标签: 古典舞长穗剑舞 持器之舞 民族性 穗法
  • 简介:前言博、硕士论文目录的菀集和掌握,是每一位研究生在进入论文写作状态之前必须从事的准备工作。理由是一份针对不同领域整理出来的论文目录,不仅能够呈现整体研究轮廓,透露现阶段研究趋势,刺激研究灵感,还能提示一定程度足供参考或借鉴的研究方法和径路。而在某一特定论题之下,研究成果的了解,材料的认识和挖掘等等,更是研究者不能不知道的。因此,对于

  • 标签: 中国古典戏曲 曾永义 殿魁 卢元骏 论文目录 戏剧学
  • 简介:<正>最近出版的《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刊载了古琴家历史学家谢孝苹撰写的《中国琴流传日本考》一文。文论中心在于阐述中国琴自古代即流传日本的史实,以纠正18世纪日本学者兜玉空空(宿谷慎)的“皇和之有琴,(并刄)于越公西来之日”的说法。(见高罗佩:《琴道》第197页。)“越公”指的是清康熙16年东渡日本为归化僧的中国浙江金华府浦阳县人蒋兴俦,即东皋心越和尚(1639—1695)。为充分说明中国琴在古代即流传日本,文章回顾了中国琴本身的发展历程。文章还考覈了传世的日本国宝金银平文琴制(?)年代,提出了与日本学者不同的论断。

  • 标签: 日本学者 古琴 中外关系史 发展历程 流传 日本国
  • 简介:第二部分乐律第一章乐律总论中国这块土地上的音乐创始人,起先并没有料想到他们所发明的艺术居然能够上升为一门神圣崇高的科学、一门规范严谨的科学、一门精妙绝伦的科学!当他们在祭天颂祖的典礼仪式上放声地歌唱时,他们已经懂得如何从大自然的各种不同产物中获取与他们的歌声紧密

  • 标签: 黄帝时期 中国音乐体系 黄钟 派生出 十二律 数字
  • 简介:中国人总是喜欢采用象数语言来阐释律的生成.大家在前章就已了解到乾卦与坤卦是如何产生十二律的以及十二律各律是如何轮流作为起音并由此产生整个半音体系的.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另一种律的生成方式——它是由前边二种六爻的横线混合生成的.假如人们要是从这二种六爻的横线中各取一根横线,也就是先选取一根完整的横线,再选取一根从中分为二半的横线,依次将所有二种六爻的横线全部取完,我们就得到另外二种六爻,分别称作“未济”和“既济”.前者的意思是“未完成,还有待于逐渐完全”,“既济”的意思是“既成.已经完成”.这两种卦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完全”和“不完全”、“雄和雌”、“运动”和“休憩”——一句话,都是由“阴”和“阳”相互对立的本原结合而生的这一牢不可破的思想观念.

  • 标签: 数字 音乐体系 十二律 音乐艺术 黄钟 根弦
  • 简介:<正>关于艺术的起源,一提到摹仿说,人们就会想到古希腊。的确,摹仿说在西方是颇有影响的,其鼻祖要算德谟克利特了,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乌学会了唱歌。”亚里士多德也说:“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

  • 标签: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摹仿说 节奏感 亚里士多德 起源 音调
  • 简介:汉唐古典舞由已故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开创,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建构起了具有浓郁传统审美韵味的体系化的舞蹈语言,在当今三大中国舞风格流派①中独具特色。在其语言体系中,以“斜塔”为典型的“倾斜”类舞姿是最具风格特色和代表性的形态之一。本文在探讨传统文献与图像资料所记载的“倾斜”舞姿的基础之上,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性对汉唐舞中“倾斜”语言形态进行具体分析:身体造型含有倾斜的线条;身体运动强调倾倒的动势;身体审美追求倾斜效果下的意蕴。即取斜之形、求倾之势、寓远之意。

  • 标签: 汉唐古典舞 舞蹈语言 斜塔 倾斜 形式 动势
  • 简介:中国代乐论中对“性”的理解有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是把“性”归结为先天之性的儒家,一是把“性”归结为自然之性的道家。儒家的先天之性包括人的原始本性、情感变化等内容。儒家养性是为了养心,养心是为了社会的安定;道家养心是为了恢复人的自然之性,恢复自然之性则为了养生。儒道两家乐论对心性理解的道路不同,但目的相同。音乐是用来使人心恢复到平和状态或使人性回到自然状态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能够得到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 标签: 心性 乐论
  • 简介:作为音乐美学研究对象之一的音乐功能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论题,笔者通过对古代音乐史的研读,欲从王昆吾对中国代音乐的“乐”“声”“音”三个分类来对古代音乐的功能进行解读.

  • 标签: 功能 礼乐教化 审美娱乐
  • 简介:我国现代音乐所采用的唱名法是由外国传来的欧洲规多唱名法,共有do、re、mi、fa、sol、la、si七个唱名,分首调和固定两种唱名法。首调唱名法的唱名随调高的变化而变化。固定唱名法以C调的七个唱名为固定唱名,调高变换,唱名仍固定不变。

  • 标签: 固定唱名法 阶名 现代音乐 敦煌曲谱 琵琶谱 姑洗
  • 简介:一、四川都江堰市二王庙戏台二王庙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布局依山就势,主次分明。

  • 标签: 戏台 绘图 古代 中国 都江堰市 占地面积
  • 简介:中国代乐器研究的方法方建军考古发现有大量的中国代乐器,对中国代乐器进行专门研究能够形成音乐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古乐器学。古乐器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因而涉及的学科或知识面比较宽广,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做多方面的探索。根据目前的认识,中国...

  • 标签: 古代乐器研究 古乐器 出土乐器 振动模式 固有频率 类型学
  • 简介:研究自古以来的音乐史书写,以建设新的中国音乐史书写体系,是“中国音乐史学史”学科的重要内容。音乐通史模式在中国的出现与定型、早期音乐史书写的结构特点、其典范作品及其传统的形成过程,是其中较重要的几个问题。经考察可知,中国代音乐史书写经历了从断代史到通史、从分类史到综合史、从别录到总录等演进过程。它有四个特点:(一)以“通古今之变”为著述宗旨;(二)在分类基础之上作时间维度的叙述;(三)采用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相结合的写作体例;(四)使用校勘、传注、辨伪等文献考据的方法。这四点其实也是中国代史学书写的特点。就此而言,中国代的音乐史书写,实际上是中国代史学书写的组成部分。

  • 标签: 音乐史 古代书写 史学文体
  • 简介:中华古韵,素有十大名曲之说。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的十大名曲具体指的是哪十部古曲呢?在去年第九期的"娱乐厅"中,我们为大家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其中俞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就是十大名曲之一。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介绍我国的十大名曲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 标签: 十大名曲 故事 高山流水 广陵 中国音乐史 春江花月夜
  • 简介:“评点”是中国代极具民族特色的批评形式,它于明代嘉靖年间进入戏曲领域,成为古代戏曲重要的批评方式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视域、不同角度审视戏曲评点,戏曲评点研究因此走了一段颇为曲折的道路。在此境况下,回顾戏曲评点研究之历程,检讨戏曲评点研究之不足,展望戏曲评点研究之未来,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中国古代戏曲 评点研究 综论 批评形式 民族特色 嘉靖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