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LPL/WM 2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MYD88 L265P突变结果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男性19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3岁;临床表现多以贫血相关的乏力、疲倦为首发症状。所有病例均侵犯骨髓,11例伴有淋巴结肿大,10例伴脾大。25例分泌单克隆IgM型蛋白,符合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诊断标准。组织学形态表现为骨髓或淋巴结中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弥漫或灶状浸润,表达B细胞标志物,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不表达CD5,极少数表达CD23、CD10,Ki-67阳性指数通常较低。MYD88 L265P突变阳性率为73.9%(17/23)。初次治疗多采用利妥昔单抗与烷化剂、核苷类似物或免疫调节剂联用方案,少数复发或进展患者改用伊布替尼治疗。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168个月,9例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血小板减少、β2微球蛋白升高、高危组与疾病复发或进展相关(P<0.05)。高危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中危组(P<0.05)。结论LPL/WM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MYD88 L265P突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清IgM蛋白水平、免疫表型等情况综合判断。LPL/WM总体预后好,但仍有少数高危患者进展迅速,因此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需准确诊断、及时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缺乏症(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lyase deficiency,HLD)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方法收集1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2019年4月确诊的1例HLD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等临床资料,并以"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缺乏症"、"低酮性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HMGCL"、"HMGCL基因"、"3-Hydroxy-3-Methylglutaric Aciduri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lyase deficiency"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 197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总结HLD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结果本例患儿表现为反复低血糖、重度代谢性酸中毒、肝功能异常。血代谢结果:C5-OH、C2/CO、C5-OH/C8、C5-OH/C0升高,CO、C16-OH、C4/C8、C5DC/C5-OH降低。尿代谢结果:3-羟基异戊酸、戊二酸、3-甲基戊二酸、3-羟基-3-甲基戊二酸、3-甲基戊烯二酸水平升高。结论HLD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紊乱疾病,由HMGCL基因突变导致,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儿尿中升高的有机羧酸可有助于鉴别诊断,目前诊断依赖基因检测。
简介:摘要近来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肿瘤越来越普遍,其不良反应也逐渐被认识。今报道2例应用PD-1抑制剂后引起高血糖症患者。病例1,女性,87岁,因“口腔鳞癌”应用信迪利单抗3个周期后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最终进展为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较平稳,最终因原发病进展死亡。病例2,男性,49岁,因“肾癌”应用纳武利尤单抗18个周期后出现血糖异常升高,予调整降糖方案后,血糖逐步平稳。对于应用PD-1抑制剂患者,临床医生需加强观察内分泌腺体功能的随访,及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 李斯特菌脑膜炎是由单核细胞增生型李斯特菌感染所致的细菌性脑膜炎。单核细胞增生型李斯特菌的报道多见于欧美国家,我国报道较少。此文通过对单核细胞增生型李斯特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进而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进而早期诊断及治疗。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生化资料及基因测序结果,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2008至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CPT1A缺乏症患儿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8岁。2例由新生儿筛查发现,无临床症状,另4例均以“发热或呕吐、腹泻”为诱因,以“抽搐”为突出症状。患儿血游离肉碱(C0)升高,十六碳酰基肉碱(C16)、十八碳酰基肉碱(C18)降低,C0/(C16+C18)升高。6例患儿均检测到CPT1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其中2种为已报道突变(c.281+1G>A和c.968-8C>T),10种为新报道突变。新报道突变包含6种错义突变,1种无义突变,1种缺失突变及2种剪切突变。血串联质谱游离肉碱与酰基肉碱检测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并发尿脓毒血症的临床护理。方法 选取某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PCNL联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尿脓毒血症的24例,通过早期识别尿脓毒血症,经过实施抗感染休克的治疗和一系列护理。结果 24例出现尿脓毒血症患者,经积极抗感染抗休克治疗,9例患者带肾造瘘管出院,拟行二期手术,15例顺利出院,无发生死亡病例,平均术后住院天数(7.85±3.2)天。结论 术前做好感染的控制,评估危险因素,加强术后对可能发生尿脓毒血症的高危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和处理尿脓毒血症,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接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抽取12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和实验组,各60例。分别施行开放手术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疼痛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前列腺症状评分更低、最大尿流量更高、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病例及文献复习提高对表观盐皮质激素增多症(AME)的认识。方法对收治的1例HSD11B2基因突变致AME患儿以及既往国内外文献中AME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例患儿具有高血压、低血钾、低肾素、低醛固酮、血及尿皮质醇/皮质素比值升高等表现,经基因检测确诊为HSD11B2基因突变:c.835C>T(外显子5),p.R279C,为错义纯合突变。结论AME是一种罕见的单基因原发性高血压,血及尿皮质醇/皮质素比值升高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确诊仍需基因检测,早期诊断并给予螺内酯、补钾等治疗可延缓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精子症无精子因子C区域(Azoospermia factor C region,AZFc)缺失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性激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无精子症并AZFc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睾丸体积和性激素。结果无精子症AZFc缺失组患者身高、体重、睾丸体积与精液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SH、LH、睾酮、催乳素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雌二醇呈正相关(r=0.327,P=0.009),与FSH呈负相关(r=-0.251,P=0.04);年龄与睾酮呈负相关(r=-0.256,P=0.04);睾丸体积与FSH呈负相关(r=-0.289,P=0.02);身高与睾酮、雌二醇、FSH、LH无相关性(P>0.05)。结论无精子症AZFc缺失患者更容易出现体重超标现象,容易更早期出现雄激素水平的下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补充睾酮可能对该类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有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患者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和Sanger测序技术对1例疑似结节性硬化症患者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在家系其他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中进行验证;通过反转录-PCR及Sanger测序技术确定该变异可能导致的mRNA转录变化。结果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先证者发生了TSC2基因的c.2355+1G>C杂合变异,cDNA的序列分析表明该变异导致TSC2基因在第21外显子3′端插入62个碱基序列,这种剪切位点变化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预测产生截短蛋白。结论TSC2基因c.2355+1G>C变异可能是该患者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TSC2基因的变异谱,同时为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