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入院的颅脑损伤应用肠内营养治疗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采用了早期鼻饲要素膳,对照组(50例)按常规方法实施鼻饲营养支持;实验组开始时间为伤后24-48h,对照组为伤后6~8天。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及营养治疗临床效果。结果本研究中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无一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两组胃肠道并发症比较,实验组的上消化道出血、腹胀,腹泻和拒食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EEN可以有效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与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早期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安全性监测与护理要点。方法本研究中纳入时间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所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3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本组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后即用早期低温疗法干预,对本组患者经早期低温疗法干预后的体温、颅内压、以及GCS评分水平进行评价,并与干预前进行对比。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早期低温疗法干预后体温为(36.5±0.3)℃,颅内压为(2.3±0.2)kPa,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GCS评分为(9.9±1.5)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经检验以上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价值确切,实施综合性安全监测与护理相关措施是早期低温疗法达到预期疗效的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的效果,研究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及方法。方法选自我科自2009年8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的75例重型颅脑患者,入选为GCS3~8分无其它严重并发症无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禁忌者。随机分为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组与对照组,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治疗及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OS评分。结果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组38例患者,恢复良好5例,中残16例,重残及植物生存11例,死亡6例。对照组37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中残9例,重残及植物生存15例,死亡11例。结论通过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讨论实施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的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选年份,均集中在2016年5月—2016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总计88例。应用抽签的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两个研究组,包括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右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在治疗后,GCS评分为5.71±1.42分,DRS评分为17.66±7.58分,EEG评分为2.45±1.62分。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在治疗后的分析当中,GCS评分为10.74±2.24分,DRS评分为5.47±3.80分,EEG评分为9.36±3.48分。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明显。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实施右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取得复苏状态,减少脑损伤的现象,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提升,均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将右正中神经刺激促进复苏方法推广应用,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更多的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以及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具体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核磁共振以及CT检查,将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将CT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为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检出率为80.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82%,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核磁共振的检查方法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检出率以及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的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措施。方法收取我院5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1日-2016年11月30日,并将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持续氧气喷雾装置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加热气道湿化。结果(数据要改)观察组患者血氧分压(12.41±1.99)KPa、血氧饱和度(95.75±4.01)%、呼吸频率(20.23±3.15)次/min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实施加热气道湿化护理,不仅能减少并发症,还能改善患者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气管镜灌洗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后肺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接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8例,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吸痰、雾化等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伤后的患者进行早期的气管镜灌洗。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早期气管灌洗之后,血氧饱和度得到显著提升;实验组肺部感染率是47%,对照组肺部感染率是78%,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的患者实行早期的支气管肺泡灌洗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重度脑损伤之后引发肺部病变的症状,并且能够使肺部感染的治愈时间得到有效的减短,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接收的57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易致病因素以及预防方法进行总结。结果57例患者中,14例(24.56%)患者恢复良好,5例(8.77%)患者轻度残疾,10例(17.54%)患者重度残疾,9例(15.79%)患者植物生存,19例(33.34%)患者死亡。结论有效预防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方法是术前对其发生的原因及可能性进行有效预判,能够较好改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以醒脑静注射液与尼莫地平用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ICU接收的颅脑损伤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共30例,以尼莫地平用药;治疗组共30例,在接受和参考组相同治疗方案的同时,以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后评估患者的疗效,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与MCAVp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GCS评分与治疗前、参考组相比明显更高,MCAVp明显更低(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高(P<0.05)。结论针对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以醒脑静注射液与尼莫地平用药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患者预后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护患满意度调查。结果全部患者中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未发生一例颅内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27例患者均出院,占96.43%,其中15例患者生活能够自理,占53.57%;8例生活需要帮助,占28.57%;4例植物生存状态,占14.29%;1例因肺部感染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为3.57%。患者出院时进行护患满意度调查,满意率为100.00%,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一起护患纠纷。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所起到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的94例进行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的患者病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于干预组,我们给予其丙泊酚进行诱导麻醉,对照组则使用咪达唑仑为主要诱导麻醉,并仔细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脑氧分压变化、颅内压(LCP)、术后患者清醒时间和细胞炎性情况。结果在脑氧分压变化、颅内压(LCP),以及术后患者清醒时间等方面,干预组都或多或少的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用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可以起到十分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且能抑制患者的炎性反应,使患者的预后情况得到改善,提高医院信誉度和患者满意度,使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2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治疗后1d和3d,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降幅较为显著,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就颅脑损伤与继发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有效预防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的可能,为如何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继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划分为继发性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对比分析其在年龄、GCS评分、脑疝等11项可能相关危险因素上的区别与联系。结果年龄、GCS评分、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脑疝、低血压或休克、低钠血症和糖尿病史和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硬膜外血肿和高血脂史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不存在相关性。结论低龄及高龄;低GCS评分;伴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血肿;发生脑疝、低血压或休克及低钠血症;存在糖尿病史均为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此结论可为今后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和预后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有效指导医护人员积极开展相关的预防及治疗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脑积水及脑室扩张后引起颅脑损伤的因素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探究并加以分析。方法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接诊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共计112例,其中28例患者出现慢性脑积水及脑室扩张(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5例未出现慢性脑积水及脑室扩张患者作为对照组,探究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加过可知GCS≤8分、去骨瓣减压是导致颅脑损伤后慢性脑积水和脑室扩张的两种独立的危险因素;经GOS评价可知需要分流手术治疗的脑积水患者较对照组相比GOS评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V-P分流的脑积水患者和预后之间关系密切,而脑室扩张患者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分流手术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治疗方式,GCS≤8分、去骨瓣减压是导致颅脑损伤后慢性脑积水和脑室扩张的两种独立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探究出一种能有效减低口臭、口腔感染发生率的口腔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013年受治的112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平均56例,对照组用九尔口爽含漱液对患者进行常规口腔护理操作;观察组在常规口腔护理操作基础上,用九尔口爽含漱液进行口鼻腔冲洗法。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臭发生率和口腔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行九尔口爽含漱液口鼻腔冲洗法,对于预防口腔及口臭感染很有效,可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且口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