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给予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04例,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n=52),参照组(n=52),将常规护理方式应用在参照组的52例患者中,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07%明显高于参照组80.76%;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07%,参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69%,研究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一方面显著提高了临床护理满意度,另一方面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与此同时避免了紧张的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接受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按照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25例。给予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电图检测,给予观察组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两组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和诊断结果。结果:经统计,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为72%;观察组患者在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心房颤动、短阵室上速等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种诊断方法检查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对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效果更加显著,可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通过检查结果可有效判断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症状,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具有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心律失常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疗法的效果。方法: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取样73例,就诊时间2019年11月至2022年01月,抽签分组,给予常规治疗(n=36,对照组)和常规治疗+炙甘草汤加减方案(n=37,实验组),对比血管内皮、心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FMD(9.60±1.21)%,NEDV(29.08±3.19)%,LVEF(57.04±4.20)%,比对照组高,中医证候积分和LVEDD指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炙甘草汤具有确切疗效,通过加减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心功能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延伸护理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时间段]: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78例因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而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电脑随机分组,两组各有39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延伸护理,探究两组患者生命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康复指标对比(卧床休息、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延伸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生命指标,以及卧床休息、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等康复指标,均得到了较好改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远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VT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诊断性试验研究。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45例,年龄(59.5±12.3)岁,男33例(73.3%,33/45)。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采用活动平板时域法于术后1周内和6个月时在双心室(BiV)110次/min起搏频率下测定MTWA。VTA事件均采自程控仪调取的CRT-P或CRT-D记录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电复律(CV)或电除颤治疗的事件,随访(55.3±34.2)个月。按照有无发生VTA事件将患者分为VTA组(A组)和无VTA组(B组)。结果①CRT对CHF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MTWA的影响:a.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较基线均明显增高[A组:(36.8%±9.8%)对(30.0%±7.1%),P=0.004;B组:(44.1%±12.7%)对(31.5%±7.6%),P<0.001];b.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MTWA(MTWA2)较基线MTWA(MTWA1)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MTWA对CRT术后远期VTA发生的预测价值:a.基线和术后6个月A组患者的MTWA值明显大于B组[MTWA1:(26.6±21.0)μV对(11.4±6.8)μV,P=0.002;MTWA2:(19.0±15.4)μV对(9.8±10.0)μV,P=0.02]。b.以22 μV和13 μV分别作为MTWA1和MTWA2的分界点,将患者分为MTWA阳性组与阴性组,基线与术后6个月MTWA阳性组患者VTA的发生率均明显大于MTWA阴性组(基线,P=0.002;术后6个月,P=0.012)。MTWA1以22 μV为最佳分界点,预测VTA事件的敏感性为47.6%,特异性为95.8%;MTWA2以13 μV为最佳分界点,预测VTA事件的敏感性为61.9%,特异性75.0%。c.用Log rank法对VTA发生时间分布的差异进行检验:MTWA1阳性组、MTWA2阳性组发生VTA的时间比同组阴性组发生时间明显缩短。d.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TWA1、MTWA2与LVEF对VTA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LVEF,MTWA值对VTA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结论MTWA对CRT患者远期VTA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乙酰-5-羟色胺(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0只)、RIRI组(40只)、NAS组(4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RIRI组、NAS组大鼠采用前房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NAS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后30 min腹腔注射10 mg/kg NAS。建模后6、12、24、72 h,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 )、血红素氧合酶-1 (HO-1)蛋白相对表达量。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法分析NAS干预后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与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建模后6、12、24 h,RIRI组大鼠视网膜水肿;NAS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显著薄于RI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45、477.150、2.432,P<0.01)。建模后6、12、24、72 h,NAS组大鼠视网膜RGC计数显著高于RI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25、12.848、117.655、306.394,P<0.0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建模后6 h,RIRI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12 h达较高水平,24、72 h下降,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105.893、1 356.076、434.026、337.351,P<0.01;Western blot:F=92.906、534.948、327.600、385.324,P<0.01 );建模后不同时间点,NAS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RIRI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15.408、570.482、21.070、13.767,P<0.05;Western blot:F=12.618、115.735、13.176、111.108,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40.709、151.032、156.321、216.035,P<0.01;Western blot:F=33.943、79.729、74.057、64.48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建模后12 h,NAS组大鼠视网膜中Nrf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51.122,P<0.05;Western blot:F=33.972,P<0.05 )、HO-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30.750,P<0.05;Western blot:F=18.283,P<0.0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R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IRI组、NAS组大鼠视网膜TNF-α+细胞数差值与Nrf2+、HO-1+细胞数差值均呈负相关(r2=0.923、0.936,P<0.01)。结论NAS可抑制RIRI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表达,减轻RIRI,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瞬时受体电位M2(TRPM2)-钙调磷酸酶A(CnA)-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通路在丙泊酚减轻小鼠肝缺血再灌注致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C57BL6小鼠24只,8周龄,体重20~23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丙泊酚组(P组)和TRPM2激动剂腺苷二磷酸核糖(ADPR)+丙泊酚组(AP组)。采用夹闭肝左、中叶门静脉和肝动脉6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组于造模前1 h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造模前30 min时腹腔注射1%异丙酚30 mg/kg;AP组于造模前1 h时腹腔注射ADPR 10 mg/kg(溶于0.2 ml生理盐水中),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1%异丙酚30 mg/kg;S组和IR组分别于造模前1 h和30 min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再灌注6 h时摘眼球采血检测血清BUN、Cr、ALT和AST水平,然后处死小鼠取肾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并计算线粒体长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RPM2、CnA、磷酸化Drp1(p-Drp1) Ser637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P组和AP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TRPM2、CnA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Drp1 Ser637表达下调,线粒体长径缩短(P<0.05);与IR组比较,P组血清BUN和Cr浓度降低,肾组织TRPM2、CnA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下调,p-Drp1 Ser637表达上调,线粒体长径延长(P<0.05),线粒体损伤减轻,血清ALT和AS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组血清BUN和Cr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AP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TRPM2、CnA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Drp1 Ser637表达下调,线粒体长径缩短(P<0.05),线粒体损伤加重。结论丙泊酚减轻小鼠肝缺血再灌注致肾损伤的机制与其抑制肾组织TRPM2的表达,降低胞内CnA的水平,抑制Drp1 Ser637去磷酸化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将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入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n=50)进行分组,组别:比对组、研究组,每组各纳入患者25例,对其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干预的措施,比较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常规护理、循证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相比,研究组明显优于比对组,P<0.05;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明显较低,P<0.05;治疗依从性评分相比,研究组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循证护理干预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在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急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胺碘酮+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33%>73.33%,t=4.320)以及P-R间期指标水平[(149.82±12.91)ms>(135.64±11.85)ms,t=4.432]、P-R间期指标水平[(41.08±2.67)ms>(34.17±3.35)ms,t=8.835]、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48.85±3.42)%>(43.07±3.96)%,t=6.05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治疗中,选用胺碘酮作为治疗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促进心功能的良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