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53例在介入治疗期间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57例在介入治疗期间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给予利多卡因、胺碘酮、阿托品等药物治疗,对比两组心肌损伤情况、心电图、时间窗开通时间、住院时间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肌钙蛋白I(cTnI)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血清CK-MB达峰值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心电图指标均较对照组高,时间窗开通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7%(2/53),其中心力衰竭1例,休克1例;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54%(10/57),其中心力衰竭6例,休克3例,死亡1例;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极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我院 2017年 12月至 2019年 4月接诊接收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40例,介入时并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观察组 46例,介入治疗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依据患者病情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照组为( 13.8±3.9) d,长于观察组的( 10.2±2.1) d,检验两组数据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患者 CK-MB达到峰值时间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检验两组患者各项数据 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检验 P<0.05,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预后,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接诊接收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介入时并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观察组46例,介入治疗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依据患者病情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照组为(13.8±3.9)d,长于观察组的(10.2±2.1)d,检验两组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患者CK-MB达到峰值时间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检验两组患者各项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检验P<0.05,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预后,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简介:摘要: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是一项猝死率很高的疾病,因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患者获益,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干预策略 进行了分析。
简介:摘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项猝死率很高的疾病,因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患者获益,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干预策略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