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转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导致父母及其家庭其他长辈对孩子过度溺爱,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导致幼儿在心理成长出现偏差,“小霸王”“捣蛋王”等就此产生,这类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不服管教等,非常容易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度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对于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射洪县未婚女性婚前性行为及妇科炎症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0名未婚女性进行不记名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8%的女性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有32%的女性发生过婚前性行为;避孕措施使用率为39%;能正确计算安全期的有21%;妇科炎症的患病率为11%。结论建议基层加强性教育,让更多女性了解妇科疾病和性传播疾病,减少对女性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林省大学生男男同性恋人群性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控性病、艾滋病在该人群传播,保护男男同性恋大学生健康,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滚雪球方法在吉林省高校招募男男同性恋大学生100名,通过自填问卷调查,了解该人群性行为特点。结果吉林省大学生男男同性恋人群对HIV/STD知识的知晓率较高,达到95%以上;只有23%的学生在过去一年曾接受过HIV抗体测试;60%的学生表示曾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服务;但该人群无保护性肛交比例较高,达到60%;90%的学生通过网络结识性伴侣,平均性伴数为4人。10%的男男同性恋大学生承认从事过商业性服务。结论多性伴和提供商业性服务是威胁吉林省大学生男男同性恋人群,导致性病、艾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加强对该人群的健康教育,为他们提供性病、艾滋病讲座和发放免费的避孕套被认为是有效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较常出现的一种社会性行为现象,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主要有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儿童的大多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工具性攻击,是儿童为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的动作,主要目的在于物品上。教师应根据儿童出现的攻击性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成因,帮助儿童学会与人正确交往的方式,旨在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MSM中精神活性物质流行情况,分析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7-12月,在6个省份依托以MSM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从社区中招募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8岁男性,发生过男男性行为或主要性取向为男性、知情同意。采用匿名自填网络调查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情况、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MSM 2 616人,其中32.2%(841/2 616)用过至少1种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最多的是Rush,占使用人数的92.4%(777/841)。使用≥2种精神活性物质的人占使用人数的14.4%(121/841),其中,使用过Rush和零号胶囊的最多(79.7%,98/121)。在控制调查省份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SM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相关因素有:<35岁(<25岁:OR=1.28,95%CI:1.02~1.61;25~34岁:OR=1.34,95%CI:1.08~1.67)、主要性角色为插入方(OR=1.47,95%CI:1.22~1.77)、最近一次性行为对象为临时性伴(OR=1.21,95%CI:1.01~1.45)、最近6个月使用烟草制品(OR=1.29,95%CI:1.06~1.56)。结论以Rush为代表的精神活性物质在MSM中广泛流行,以青年人为主,主要性角色为插入方、有临时性伴、使用烟草制品者报告的使用比例较高,需要针对该特殊人群采取精准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其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及相关危害。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疫情传播上升趋势,及时进行监测干预,是遏制艾滋病在MSM人群中传播的有效措施。通过工作实践,探索了对MSM人群艾滋病疫情监测干预措施,形成了监测干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