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罗阳中心小学幼儿园 516100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较常出现的一种社会性行为现象,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主要有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儿童的大多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工具性攻击,是儿童为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的动作,主要目的在于物品上。教师应根据儿童出现的攻击性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成因,帮助儿童学会与人正确交往的方式,旨在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 儿童 攻击性行为 行为干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提到:“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道德感也随之形成,在幼儿初期,道德感初具雏形,但并不稳定,主要指向个别的外部行为,通常由成人的直接评价引起的。如老师对幼儿表现给予的简单评价,是幼儿对事物判断的依据,认为老师给出的评价是最权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幼儿晚期,幼儿的道德意识和情感进一步复杂化,幼儿形成自己的认知方式,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情绪和看待的观点,但同时又受到认知水平和受年龄的限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问题的产生和处理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当幼儿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大多数幼儿都会以最直接的攻击他人获得胜利,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当问及到幼儿这样解决问题是否恰当时,幼儿能认识到行为的不恰当但却说不出原因,幼儿的道德认知是建立的,但意志能力较差,不受自己的控制,幼儿的行为可以通过教师的管理和施加教育影响得到改善。反之,如果攻击性行为得不到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会间接影响幼儿对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薄弱,则会增加下一次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几率,幼儿会在发生冲突时出现攻击性行为增多。
一、正确看待攻击性行为,尊重幼儿
1.举例学前期儿童攻击性行为
案例:中一班的部分幼儿在吃过早餐后,玩起了积木的搭建,张老师负责餐后的活动,这时候,乐乐因为搭建大桥需要一根较长的积木,从篮筐里并未找到,看到天天小朋友身旁放着一根长积木,便直接拿走了,突然天天小朋友就大声的嚷嚷着说:“这是我的,你不能抢我的”,马上从乐乐手中抢了回来,但乐乐也不乐意的,两个人为了一块积木争抢了起来,天天为此还向乐乐打了一拳,乐乐就大声哭喊了起来。这时候老师听到哭喊声,简单的了解后,张老师就严厉的批评了天天,天天觉得非常地委屈,放下积木就坐在一边低下了头。
在学前期儿童攻击性行为分类中,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幼儿为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的动作,目的在于物品上,而敌意性攻击目的则是在于打击、伤害他人,但前者则较为常见,案例中的乐乐就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
2.教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
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处理这件事时,没有从根本上了解事情的经过,只听取其中一名幼儿的说词,就立即对另一名幼儿做出了批评的行为,忽略了另外一名幼儿感受,为了平息事情仓促解决,虽然解决了问题,但却不能以理服人,教师在这种不公平的教育行为下对攻击的幼儿和被攻击的幼儿作出断定,久而久之,对双方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阻碍作用。幼儿在与同伴相处中产生的矛盾,少数幼儿可以自行解决,但大多数则需要教师或成人的介入,帮助幼儿合理的解决矛盾,这就考验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所表现的态度,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没有及时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这影响到幼儿对道德认知的判断,有失教师育人的形象。然而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教师消极的处理方式,只会产生更多消极的态度,还有可能加剧了“天天”小朋友使用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有悖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
二、重态度善发现,智慧教育更高效
那么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呢?首先,教师的师德素养离不开专业的理论支持,幼儿的行为背后所隐含的目的都是有原因的,归根结底,教师之所以不懂得如何干预,一方面是对幼儿背后的行为认知尚缺,另一方面则是专业认知上不足。教师是当今社会下备受关注的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理念,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地注入新的理念和提升自身素养。
1.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
教师为了深入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就要确定解决的方法,才能剖析幼儿行为的目的。在幼儿出现此类行为时,教师的干预常常出现偏差,对于被攻击的幼儿表现出怜悯,而对攻击的幼儿则是缺乏关注,教师的主观臆断让幼儿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高控制的教育中,服从多于倾听,导致幼儿的心理活动发生逆转。因此,教师的观察尤为重要,在碰到此类事件时,教师应做好相应的记录,通过各种形式,连续观察幼儿在与幼儿交往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教师应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幼儿的行为,不以某一行为就断定幼儿具有攻击性的倾向,综合幼儿的情况查阅相关的教育专著,结合实际情况去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积极干预,有效纠正幼儿行为
教师是具有职业素养的专业人员,首先要尊重幼儿是人,是具有独立人格、会独立思考的人。幼儿虽然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但在教师处理矛盾的同时,幼儿能感受到伦理的公正,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这件事处理的态度,因此教师需要有一种对每位幼儿的尊重,对出现的问题做到不掩饰也不专断,倾听幼儿的声音,帮助幼儿分析原因,引导幼儿正确看待在交往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让幼儿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帮助幼儿明辨对错。
三、仁爱之心立教,以德树人促发展
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要记住,你不仅是授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创造性和复杂性,但始终不能脱离对职业的责任和爱心,端正育人态度,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尊重和保护幼儿的人格,从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正确看待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积极有效干预,做一个有仁爱之心、有道德的、有智慧的新时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