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对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116例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导尿管留置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55%VS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的促进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护理的方法,为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的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以象为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接受诊治的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患者,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患者共有60例,对这60例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针对CRF的护理干预,评估采用简易疲乏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数据,对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的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对CRF护理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60例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患者中,在干预前无疲乏有1例,轻度疲乏有12例,中度疲乏有32例,重度疲乏有16例。干预后无疲乏有31例,轻度疲乏有11例,中度疲乏有13例,重度疲乏有5例。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患者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癌因性疲乏症状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癌因性疲乏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的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CRF护理干预对其进行护理,对于直肠癌造瘩口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用此方式,可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综合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术后患者的疾病影响程度和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择我院XX科收治的138例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癌造口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使用患者疾病影响程度量表和自我护理评分表评价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的影响。结果干预组患者,综合护理后躯体功能影响得分、社会心理影响得分和其他影响得分均明显较对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和出院后三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显示,出院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出院后三个月,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护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疾病影响程度,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自制体位垫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截石位手术,观察组采用自制体位垫人字形分腿位,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体位摆放时间为(2.46±0.51)min,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72±0.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95.45%,显著优于对照组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采用自制体位垫,操作简单,不仅患者舒适度好,而且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直肠癌造口者实施多元化延续护理干预,患者术后生活能力、焦虑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10~2016.12期间79例经直肠癌造口康复出院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后护理服务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出院时给予相关用药、饮食方面建议,告知患者定期复诊),研究组41例(实施多元化延续护理干预),观察半年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状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直肠癌造口者实施多元化延续护理干预,患者术后生活能力、焦虑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MRI影像诊断对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价值。方法收取我院80例直肠癌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1月直至2017年2月,并将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CT影像诊断,观察组患者实施MRI影像诊断,将两组直肠癌患者的检出率、T1-2期、T3期、T4期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直肠癌患者中,阳性患者有35例、阴性患者有5例、检出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患者检出率67.50%(P<0.05),观察组直肠癌患者中,T1-2期28.57%、T3期28.57%、T4期检出率42.86%和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P<0.05)。结论将CT、MRI影像诊断对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价值进行对比,MRI影像诊断更具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快速康复理念在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直肠癌手术的3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在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外科快速康复理念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等情况,并对住院时间及费用和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疼痛患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科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直癌肠围术期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直肠系膜全切保肛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接诊的患低位直肠癌的6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含30例患者,施行传统开腹保肛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包含30例患者,施行腹腔镜直肠系膜全切保肛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更长,手术出血量明显更少,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更短,治疗后的优良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直肠系膜全切保肛手术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目的总结可旋转3D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的经验,初步探索与2D腹腔镜对比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我院86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腹腔镜组40例,2D腹腔镜组46例,对比两种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86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与2D腹腔镜组相比,3D腹腔镜组具有一定优势,如定位准确层次清晰,术中出血更少(35.0±16.8mLvs.44.3±18.2mL,t=-2.449,P=0.016)。两组手术时间(126.2±24.2minvs.131.8±30.2min,t=-0.939,P=0.350),术后排气时间(2.7±1.2dvs.2.8±0.9d,t=-0.441,P=0.661),术后住院时间(8.4±2.6dvs.8.6±2.5d,t=-0.363,P=0.717),淋巴结清扫数量两组间(16.4±3.4个vs.15.8±5.2个,t=0.623,P=0.535)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可旋转3D腹腔镜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旋转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有着一样的操作灵活性,但其空间定位更加准确,解剖层次更加清晰,分离更为精细。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以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全系摸切除术创伤较小,将其与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联合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简介:目的:比较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kurtosisimaging,DKI)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定量参数反映直肠癌组织学特性的优劣。方法:20例直肠癌患者及23例健康志愿者经过3.0T磁共振DKI扫描。扫描参数:采用5个b值(b=0、500、1000、1500、2000s/mm2),扩散敏感梯度场同时取X、Y和Z轴3个方向。健康组与直肠癌组定量参数[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eandiffusion,MD)、平均表峰度系数(meankurtosis,MK)、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分析。结果:健康组MD、MK及ADC均值分别为1.37×10-3mm2/s、0.96±0.11、(0.76±0.12)×10-3mm2/s,直肠癌组MD、MK及ADC均值分别为(1.10±0.12)×10-3mm2/s、1.22±0.16、(0.60±0.0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直肠癌的MD值具有最大的AUC(0.928),MK值的AUC(0.909)居中,ADC值的AUC最小(0.907)。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支持DKI能反映直肠癌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其定量参数MD和MK比ADC对直肠癌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