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社会支持与功能失调性认知、人格障碍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对104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患者组)和97例健康被试(健康对照组)进行评定和比较,并分析社会支持与功能失调性认知和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关系。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社会支持在各维度[社会支持总分(37.18±8.12)分,客观社会支持(8.49±2.83)分,主观社会支持(21.90±5.44)分,社会支持利用(6.79±1.85)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社会支持总分(41.82±6.87)分,客观社会支持(9.92±3.38)分,主观社会支持(24.32±4.25)分,社会支持利用(7.59±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社会支持总分与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r=-0.245,P<0.05)和人格障碍倾向(r=-0.292,P<0.01)得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利用度对功能失调性认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5.384,P=0.007)。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社会支持情况与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和人格障碍倾向具有相关性,为团体和家庭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手段提供依据。

  • 标签: 躯体形式障碍 社会支持 功能失调性认知 人格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调查及其人格特征。方法:在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参考埃森克个性问卷( EPQ)和 90项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 70例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分析,设为研究组。同期按年龄、性别等为配比标准,根据 1:1比例进行配对,选取 70例无明显身心疾患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相关评分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神经质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01),研究组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焦虑因子评分较高,属于本组患者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因子,均高于对照组(均 P< 0.001)。结论: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存在明显精神神经质倾向,容易出现情绪剧烈波动表现。

  • 标签: 惊恐障碍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
  • 简介:摘要睡眠质量的好坏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人格倾向与睡眠质量之间有显著关系,前者能够对后者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2糖尿病患者睡眠情况及D人格发生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问卷调查采用D人格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结果显示D人格组睡眠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D人格组;除催眠药物使用外,两组睡眠质量其他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2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可能与D人格有关,制订干预方案时需考虑人格特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D人格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命质量的现状,研究D人格与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命质量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629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和D人格量表,对62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得分为(138.38 ± 13.21)分,生命质量量表得分为(56.99 ± 2.22)分,D人格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生命质量总分分别为(136.38 ± 12.26)、(56.09 ± 2.51)分,低于非D人格脑卒中患者的(139.34 ± 14.21)、(57.54 ± 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018、90.616,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自我管理各维度及量表总分与D人格的负性情感和社交抑制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值为-0.425~-0.117,P<0.05)。生命质量各维度及量表总分与D人格的负性情感和社交抑制维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为-0.447~-0.142,P<0.05)。结论D人格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和生命质量处于一般水平,D人格能够减弱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命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D型人格 自我管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70例,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定患者人格特征与临床症状,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艾森克人格问卷各维度评分:组内不同时点间内外向维度评分[研究组:入组时:(46.14±10.99)分;5周末:(50.43±8.86)分;8周末:(53.86±7.08)分;F=6.291,P=0.003;对照组:入组时:(45.29±8.99)分;5周末:(48.29±8.31)分;8周末:(50.29±7.57)分;F=3.211,P=0.044]、神经质维度评分[研究组:入组时:(60.14±5.49)分;5周末:(53.29±4.53)分;8周末:(50.57±4.33)分;F=36.809,P<0.001;对照组:入组时:(60.29±6.18)分;5周末:(55.86±6.00)分;8周末:(53.14±5.30);F=13.35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时点两组间神经质维度评分(5周末:F=4.095,P=0.047,8周末:F=4.940,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组8周后两组间内外向E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7,P=0.045)。精神质维度评分在组内不同时点和组间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组内不同时点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入组时:(32.00±4.04)分;5周末:(15.23±5.01)分;8周末:(9.31±3.15)分;F=282.376,P<0.001;对照组:入组时:(31.91±4.59)分;5周末:(17.86±5.11)分;8周末:(11.17±3.64);F=195.019,P<0.001],同一时点两组间评分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5周末:F=4.724,P=0.033;8周末:F=5.205,P=0.026)。(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组内不同时点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入组时:(18.69±8.87)分;5周末:(10.34±5.34)分;8周末:(7.97±2.98);F=28.679,P<0.001;对照组:入组时:(18.60±8.02)分;5周末:(13.31±6.35)分;8周末:(10.37±4.86)分;F=14.241,P<0.001],同一时点两组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周末:F=4.161,P=0.045;8周末:F=8.315,P=005)。(4)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森田疗法(β=-0.312,t=-2.360,P=0.022)、内外向人格特质(β=-0.334,t=-2.355,P=0.022)是HAMA的影响因素。结论相比接受单纯常规治疗,给予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可通过增强患者外向性人格特征进而减轻焦虑症状,同时亦能改善其抑郁症状。

  • 标签: 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 复发性抑郁障碍 人格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特征和发生率。方法采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估成套测验[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Research to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 MCCB] 评估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124)及健康对照组(n=124)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认知7个认知领域的认知功能,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2组认知功能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低于标准值1、1.5和2个标准差下各认知领域受损的数量及百分比,采用Sperman相关分析患者认知功能得分与临床症状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认知7个认知领域和MCCB总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词语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与发作次数呈负相关(r =-0.212,P = 0.018;r =-0.183,P = 0.042);(2)以低于标准值1.5 和2 个标准差计算时,分别有79.84%(99/124)和92.74%(115/124)的健康对照者未表现出认知功能损伤,各认知领域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42%~6.45%和0~4.84%;(3)以低于标准值1.5和2个标准差计算时,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有33.06%(41/124)和14.52%(18/124)至少2个及以上的认知领域受损,各认知领域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68%~24.19%和3.23%~15.32%,其中视觉学习损伤发生率为12.90%、工作记忆和社会认知领域损伤的发生率为24.19%。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存在广泛而多维度的认知功能领域损伤,发生率较高,以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社会认知损伤更为突出;且发作次数越多,词语学习及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越差。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D人格、感知控制对经验性回避的影响,为减少其经验性回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12月—2019年8月选取安徽省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6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D人格量表(DS-14)、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CAS-R)、接纳与行动量表第2版(AAQ-Ⅱ)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365例冠心病患者中,D人格128例,占35.1%;CAS-R得分(25.18±5.73)分,AAQ-Ⅱ得分(21.61±5.99)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D人格的负性情绪和社交抑制、感知控制及居住地对冠心病患者经验性回避具有预测作用,联合解释变异量为47.0%。结论冠心病患者经验性回避有待改善,临床护士应积极评估冠心病患者是否是D人格,帮助患者提高感知控制,以针对性地减少患者的经验性回避。

  • 标签: 冠心病 D型人格 感知控制 经验性回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维度预防性护理对ICU机械通气D人格患者创伤应激障碍症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D人格特征相应评价标准,按入ICU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维度预防性护理干预,包括ICU日记支持、认知行为干预、个性化叙事护理、EMDR-IGTP干预。分别在入ICU时、干预后3周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普通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创伤后应激情况及心理健康情况;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SBC)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结果入ICU,两组患者回避/麻木、再体验、高警觉、总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周后,研究组回避/麻木、再体验、高警觉、总分评分分别为(5.20±0.65)分、(5.30±0.70)分、(5.50±0.70)分、(15.20±1.80)分,均低于对照组(6.40±0.80)分、(6.65±0.93)分、(6.52±1.01)分、(19.60±2.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ICU,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周后,研究组HAMA、HAMD评分分别为(12.50±2.00)分、(13.10±2.20)分,均低于对照组(21.14±3.20)分、(20.40±3.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总分为(226.40±21.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85.30±2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D人格患者实施多维度预防性护理,利于降低D人格患者对中性和负性刺激的敏感性,显著减轻患者PTSD症状水平,加速心理和躯体功能康复,最终提高其生命质量。

  • 标签: ICU机械通气 D型人格 创伤应激障碍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自杀意念、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患者的局部脑血流灌注(cerebral brain flow, CBF)改变。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序列,采集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组,n=48)、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患者(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组,n=41),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62)静息状态下CBF图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CBF差异,经高斯随机场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无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组均存在左侧颞上回(延伸到颞极)(t=3.87,P<0.01; t=4.44,P<0.01)和左侧壳核(t=4.04, P<0.01; t=3.19, P<0.01) CBF增高,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组右侧后扣带回(延伸至距状回) CBF减低(t=-4.66, P<0.01)。结论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患者和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患者均存在左侧颞上回和左侧壳核血流异常,右侧后扣带回血流减低可能是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患者的特异性脑改变。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自杀 动脉自旋回波 脑血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压力对医学院校D人格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采用14条目D人格量表(Type D Personality Scale-14,DS14)对某医学院校毕业生的D人格分布进行检测,结合Beck压力量表(Beck-Srivastava Stress Inventory,BSSI)及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研究压力对不同人格类型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①D人格毕业生的检出率为35.7%。②心理健康方面,D人格毕业生在SCL-90的9个因子得分高于非D人格毕业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08(1.44,2.67)分比1.75(1.25,2.25)分、2.30(1.70,2.90)分比1.90(1.40,2.50)分、2.11(1.56,2.78)分比1.89(1.33,2.44)分、2.00(1.48,2.85)分比1.77(1.27,2.42)分、2.10(1.53,2.80)分比1.70(1.30,2.20)分、2.17(1.50,2.67)分比1.67(1.17,2.33)分、2.07(1.43,2.71)分比1.71(1.14,2.28)分、2.00(1.67,2.67)分比1.67(1.17,2.33)分、2.20(1.60,2.68)分比1.70(1.20,2.35)分,均P<0.05]。结论医学院校毕业生普遍压力较大,D人格毕业生压力与非D人格毕业生没有显著差异,但压力对D性人格毕业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更大。

  • 标签: 压力 医学院校 D型人格 毕业生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2糖尿病的风险以及2糖尿病患者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都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已有研究证据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双相情感障碍合并2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方式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并发症发病风险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本文就双相情感障碍和2糖尿病流行情况、两者的联系及其可能的机制、健康危害及干预策略和措施作一综述,以提高研究者对该类患者的重视,为深入开展双相情感障碍和2糖尿病的病因学及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流行病学证据。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糖尿病,2型 患病率 干预策略
  • 简介:摘要1神经纤维瘤病(NF1)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在导致特征性皮肤、骨骼、外周神经系统等病变之外,以智力下降、视空间功能障碍等为代表的诸多认知域障碍是该疾病的重要特征。目前研究认为,神经纤维蛋白表达缺失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增加和多巴胺水平失调是认知障碍发生的重要基础。药物是NF1认知障碍的主要治疗方式,他汀类药物对部分认知障碍的改善功能仍具有争议,而哌醋甲酯对合并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症状的NF1患者疗效确切。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法正日益得到重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由于病例数较少,缺少专门针对SMZL的大宗临床前瞻性随机试验,目前其治疗方案主要参考其他惰性淋巴瘤及专家共识。无症状的患者通常可等待观察,有症状患者的传统治疗包括脾切除和单纯化疗。近年来利妥昔单抗取得较好的疗效,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线治疗方案。随着对各种淋巴瘤分子学病因的逐步明确,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已在低级别淋巴瘤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包括少量SMZL患者。文章将对SMZL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脾边缘区淋巴瘤 脾切除术 淋巴瘤,非霍奇金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健康人群相比,研究排便障碍便秘( DD)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特点及心理状态,并分析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排便障碍便秘患者 57例,作为病例组。再选取健康志愿者 27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完善肛门直肠测压检测,对比两组肛门直肠动力学、感知功能,进一步分析 DD的发病机制;应用 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及 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评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心理状态,并分析 D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及感知功能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1. DD组模拟排便时肛管松弛率低于对照组,其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最大肛门括约肌收缩压( MAS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2. DD组患者的初始便意阈值、直肠初始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DD患者 SDS、 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DD患者的 SDS评分、 SAS评分均与 MARP、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初始感觉阈值、初始便意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量呈正相关( r> 0, P< 0.05),与模拟排便时肛管松弛率呈负相关( r< 0, P< 0.05)。[结论]: 1.DD患者的盆底肌群及肛门括约肌协同收缩障碍,直肠低敏感高耐受使得患者对容量刺激反应迟钝等参与了排便障碍便秘的发病机制。 2. DD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且心理状态的严重程度与肛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 3.焦虑、抑郁可能通过影响排便时肛门内外括约肌和盆底肌功能及使直肠敏感性下降、耐受性增高从而引起排便困难。

  • 标签: 排便障碍型便秘 肛门直肠动力学 肛门直肠测压 精神心理因素
  • 简介:摘要高血糖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向痴呆的转化。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其患病人数的增加,2糖尿病(T2DM)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得到更多的重视。T2DM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注意力、信息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等方面,T2DM患者脑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表明T2DM患者与无糖尿病患者相比:脑体积减小,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增加,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下降,脑区激活功能降低,各脑区间功能和结构连接下降,脑代谢物质水平改变。

  • 标签: 2型糖尿病 认知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揿针结合健康教育对肝阳上亢眩晕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舟山市中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治疗的肝阳上亢眩晕睡眠障碍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揿针结合健康教育干预,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时间、日间功能等七个方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其总分为(8.98±3.18)分,低于对照组的(12.30±3.79)分(t=3.970,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评分为(7.32±1.69)分,高于对照组的(6.11±1.52)分(t=3.149,P<0.05)。结论揿针结合健康教育用于肝阳上亢眩晕睡眠障碍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标签: 针刺疗法 揿针 健康教育 肝阳上亢 眩晕 睡眠障碍 睡眠质量 病人依从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边缘供心使用经验,探讨边缘供心的使用原则和风险防控。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3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实施原位心脏移植术,均采用双腔法吻合。包括单纯心脏移植28例,心肺联合移植2例,心肾联合移植1例。将患者按照供心来源分为常规供心组(5例)和边缘供心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移植术后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使用体外膜肺氧合和主动脉球囊反搏,无急性排斥反应,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与常规供心组相比,边缘供心组体外循环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心电图异常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0.5~1.0年,随访率100%,期间边缘供心组1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1个月死亡;其他患者均无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发生,无再次心衰发生;两组在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感染和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边缘供心并未对心脏移植患者术后近期生存率和恢复产生明显影响,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心脏移植 边缘供体 终末期心脏疾病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