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焦虑症患者实施语言沟通联合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2年9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男性焦虑症患者7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调语言沟通联合健康教育,对照分析两组疾病知晓度、自我效能、焦虑情绪。结果:护理前,两组间的疾病知晓度评分、自我效能评分及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疾病知晓度评分(87.93±8.33)分、自我效能评分(34.52±3.10)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情绪评分(16.05±2.15)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对小儿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20年2月到2022年6月期间共计收入60例接受医疗干预的小儿患者,平均分组,评价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对儿童护理的应用价值。结果:小儿护理阶段开展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联合干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患儿的主动性与配合度,有效促进临床依从性提升(P<0.05);将肢体语言与称赞性语言联合应用于小儿护理干预中,通过鼓励与夸赞能有效促进患儿病情干预阶段的配合度,保证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P<0.05)。结论:为加强小儿护理服务质量,联合肢体语言与称赞性语言护理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护理阶段的依从性与配合度,有效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对小儿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20年2月到2022年6月期间共计收入60例接受医疗干预的小儿患者,平均分组,评价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对儿童护理的应用价值。结果:小儿护理阶段开展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联合干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患儿的主动性与配合度,有效促进临床依从性提升(P<0.05);将肢体语言与称赞性语言联合应用于小儿护理干预中,通过鼓励与夸赞能有效促进患儿病情干预阶段的配合度,保证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P<0.05)。结论:为加强小儿护理服务质量,联合肢体语言与称赞性语言护理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护理阶段的依从性与配合度,有效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肢体语言联合称赞性语言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儿科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收治的124例患儿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62)与对照组(n=62)。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肢体语言联合称赞性语言,对比两组患儿护理依从率以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护理依从率(95.16%)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0.65%)(χ2=6.143,P=0.013);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77%)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5.48%)(χ2=4.888,P=0.027)。结论 在小儿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联合称赞性语言能够进一步改善患儿依从性,并提升家长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儿配合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小儿护理中采取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进行干预对改善患儿依从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到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90例小儿病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原则以对照组、观察组区分,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84.44%、97.78%,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小儿护理中采取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进行干预能够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率,对改善患儿的治疗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应该全面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明确其实施效果。方法 在我院儿科选择50名患儿,所有患儿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都处在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的范围内。对抽签的方法进行利用,以此将患儿划分成两个小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个小组包括患儿25例。将组别作为参考依据,分别对两个小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以传统护理为基础,接受肢体语言沟通。结果 观察组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肢体语言沟通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能够提升小儿护理效果,降低护理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应对这种方法加以重视,并进行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宗旨在于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护理,并探讨实施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联合引导式教育对此类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治疗孤独症的儿童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家属参与非语言性沟通联合引导式教育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智力发育情况、父母症状量表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智力发育评分及父母症状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智力发育评分及父母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语言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语言理解能力,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确诊的60例表达性语言障碍儿童、60例感受性语言障碍儿童作为试验组,同期门诊就诊的70例全面发育迟缓儿童作为疾病对照组,同期门诊体检的64例发育筛查正常的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表达性语言障碍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9.13±4.99)个月;感受性语言障碍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1.67±9.33)个月;疾病对照组男45例、女25例,年龄(29.44±7.95)个月;正常对照组男43例、女21例,年龄(30.05±6.64)个月。采用《婴幼儿语言发育进程量表》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进行评估,《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神经心理发育进行评估。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χ2检验。结果表达性语言障碍组表达性语言月龄、理解性语言月龄、表达性语言分数、理解性语言分数分别为(15.962±7.410)个月、(22.863±6.235)个月、(52.885±19.216)分、(78.205±17.100)分,感受性语言障碍组分别为(16.183±7.253)个月、(18.770±7.652)个月、(49.050±14.038)分、(58.043±12.050)分,与正常对照组[(35.939±11.127)个月、(35.908±11.211)个月、(117.804±22.277)分、(117.857±22.498)分]、疾病对照组[(11.461±5.360)个月、(12.506±3.321)个月、(37.640±10.732)分、(44.353±14.106)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达性语言障碍组与感受性语言障碍组理解性语言月龄、理解性语言分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达性语言障碍组表达实际月龄差、理解实际月龄差、理解表达月龄差分别为(-13.172±4.225)个月、(-6.270±4.337)个月、(-5.622±5.274)个月,与正常对照组[(5.877±6.820)个月、(5.839±6.865)个月、(-0.188±1.053)个月]、疾病对照组[(-17.231±5.534)个月、(-16.866±7.317)个月、(-3.574±3.036)个月]、感受性语言障碍组[(-15.483±4.318)个月、(-12.897±4.048)个月、(-3.580±1.872)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受性语言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上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受性语言障碍组与疾病对照组理解实际月龄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达性语言障碍和感受性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均落后于正常对照组;表达实际月龄差、理解实际月龄差、理解表达月龄差对区分语言障碍类型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