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周誉杨  ,唐慧敏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95

摘要目的 探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明确其实施效果。方法 在我院儿科选择50名患儿,所有患儿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都处在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的范围内。对抽签的方法进行利用,以此将患儿划分成两个小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个小组包括患儿25例。将组别作为参考依据,分别对两个小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以传统护理为基础,接受肢体语言沟通。结果 观察组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肢体语言沟通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能够提升小儿护理效果,降低护理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应对这种方法加以重视,并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应用效果

儿科在医院中属于重要科室,该科室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将辅以相应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但由于患儿本身不具备良好的配合与沟通能力,且在陌生环境中有可能出现不良情绪,故而护理工作将难以顺利进行,导致护理效果下降。为此有学者指出,对小儿开展护理工作时,有必要与患儿进行充分交流,进而提升其对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配合度。肢体语言沟通是医护人员与患儿实现有效交流的重要手段,其能够通过一系列动作与姿势传达医护人员的想法,促使患儿感受到医护人员对自身的关爱,进而减少对陌生环境存在的恐惧心理[1]。为探究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本文特此展开研究,以期可以为儿科医护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提供支持。

1.资料与分析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儿科选择50名患儿,并对抽签的方法进行利用,以此将患儿划分成两个小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个小组包括患儿25例。对照组男性患儿的数量是13人,女性患儿的数量是12人,年龄最大的是6岁,最小的是2岁,平均数值是(3.25±1.13)岁;观察组男性患儿的数量是14人,女性患儿的数量是11人,年龄最大的是5岁,最小的是2岁,平均数值是(3.19±1.22)岁。纳入研究的患儿均未患有严重疾病,且各项基础性资料已进行比较,结果是不存在明显差别,具备可比性。在研究开始前,已将研究内容及目的告知患儿监护人,并成功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依照组别对两个小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即依照医嘱对患儿采取针对性护理,做好病房环境管理工作,落实对患儿监护人的健康教育。

观察组以传统护理为基础,接受肢体语言沟通,具体内容如下:①医护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眼神与患儿进行沟通,确保眼神柔和,进而增强患儿的安全感与亲切感;②在护理操作中,医护人员必须对各项环节进行把控,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规范性。医护人员需要提高对患儿肢体动作的关注度,若发现患儿存在抵触行为或情绪,则需要紧握患儿双手,抚摸其头发或给予患儿拥抱,进而排解负面心理,降低其出现哭闹现象的可能性[2]。此外,需要了解患儿喜好,并通过玩游戏及看动画片等方法,拉近自身与患儿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③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注重自身形象,严格管理面部表情。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需要保证自身态度和蔼与真诚,并时刻面带微笑,以增强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若发现患儿存在哭闹不止的现象,则需要通过温柔的语言与患儿进行交流,并通过播放动画片或玩游戏等方法转移其注意力,实现稳定患儿的精神状态,保证后续治疗与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④与患儿进行沟通时,需要对眼神沟通与语言沟通方法进行结合,并对患儿给予鼓励。在沟通过程中,需要鼓励患儿表达自身存在的不适感,并进行解决。若发现患儿存在负面心理,需要分析导致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落实针对性心理干预。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并对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不良事件包括强制进行治疗或护理操作、患儿哭闹、病情恶化;护理满意度包括3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采用的调查工具是院内专家结合国际标准自行编制的问卷,由患儿家长填写。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

两组该项数据如下(如表1所示)。

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对比

组别

强制进行治疗或护理操作

患儿哭闹

病情恶化

总发生率

对照组(n=25)

2(8%)

3(12%)

1(4%)

6(24%)

观察组(n=25)

1(4%)

1(4%)

0

2(8%)

8.211

8.039

7.452

9.818

P

<0.05

<0.05

<0.05

<0.05

2.2.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

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如下(如表2所示)。

2 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

组别

非常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对照组(n=25)

9(36%)

9(36%)

7(28%)

18(72%)

观察组(n=25)

16(64%)

6(24%)

3(12%)

22(88%)

9.418

9.097

9.188

12.014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对于肢体语言沟通,其主要指通过一系列动作与姿势进行表达,属于通用语言工具。在小儿护理中,对该种沟通方式进行应用时,医护人员与患儿的沟通难度将显著降低,且患儿的负面心理将得到排解,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与安全感将明显增强。此外,该种方法能够降低患儿出现哭闹事件的可能性,保证患儿积极配合后续治疗与护理,以免护理纠纷事件发生[3]。通过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发现在小儿护理中对肢体语言沟通进行应用时,护理工作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将降低,且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将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能够提高患儿对后续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降低其出现哭闹现象的可能性,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发生。因此可选择对这种沟通方法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戚玉凤.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24):48-49.

[2]孙丹.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9):157-158.

[3]管莉善.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5):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