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患者男,43岁。因失眠、话多、易激惹、伤人毁物、疑妻外遇18d,于2005年4月25日住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给予氯丙嗪50mg,2次/d,口服治疗,27日氯丙嗪加量为100mg,2次,d,28日检查肝功能指标正常,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阴性,T-Bil11μmol/L,ALT29U/L。29日氯丙嗪加量为150mg,2次,d,持续至5月12日,氯丙嗪加量为200mg/2次,d,5月14日氯丙嗪加量至250mg,2次/d,15日发现患者双眼巩膜黄染,尿颜色加深,继之全身皮肤发黄,粪便为陶土样,食欲减退,考虑为氯丙嗪所致的肝损害。立即停用氯丙嗪,急查肝功能:T-Bil20μmol/L、ALT153U/L。进一步给以保肝治疗(静脉滴注葡醛酸钠0.266g/d,口服联苯双酯滴丸6mg,3次/d),经治疗症状渐好转,6月2日患者全身黄疸消退、二便颜色正常、食欲好,肝功能:T-Bil15μmol/L,ALT68U/L,16日复查肝功能:T-Bil9μmol/L,ALT32U/L,加用利司培酮1mg,2次/d,治疗精神症状,7月21日患者康复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早期全身亚低温对中毒后心脏骤停患者脑损害的复苏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ICU抢救的78例中毒后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在心肺复苏后进行常规亚低温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诱导全身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达亚低温目标温度时间、心脏骤停后24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亚低温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达标温度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心脏骤停后24h静脉血S-100β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0d后,有效率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8.46%(x2=6.211,P<0.05)。结论早期全身亚低温治疗可降低中毒后心脏骤停患者脑损害,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1例59岁女性患者,因高脂血症口服血滞通胶囊2粒/次,3次/d。用药前血清总胆固醇8.43mmol/L,三酰甘油3.8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28mmol/L;丙氨酸转氨酶37U/L,天冬氨酸转氨酶33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46U/L,总胆红素10.9μmol/L。服用血滞通胶囊4周后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γ-GT升高至166U/L,遂停用血滞通胶囊。停药2个月后γ-GT下降至86U/L,3个月后降至59U/L。患者自行再次服用血滞通胶囊4周后停药,肝功能检测示γ-GT159U/L,2个月后γ-GT降至92U/L。
简介:1例79岁男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长期服用卡马西平(100mg,3次/d),因疼痛控制不佳自行增加剂量(200mg,3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气促、心悸、头晕伴四肢麻木,实验室检查示WBC3.0×10^9/L、RBC3.1×10^12/L、Hb100g/L、血钠127mmol/L、氯化物95mmol/L、T4总量(TT4)58nmol/L、游离T4(FT4)10.6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4.5mU/L,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平均心率59次/min,>2.0s的停搏326个,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约3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气促、头晕、心悸,并出现晕厥2次(每次持续约1min后自行缓解),实验室检查示WBC3.1×10^9/L、RBC3.0×10^12/L、Hb99g/L、血钠127mmol/L、氯化物95mmol/L、TT463nmol/L、FT411.8pmol/L,TSH7.9mU/L,动态心电图示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R-R间期延长。停用卡马西平。10d后,患者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消失,WBC5.6×10^9/L,RBC4.4×10^12/L,Hb120g/L,血钠139mmol/L、氯化物102mmol/L,TT467nmol/L,FT415.0pmol/L,TSH3.8mU/L,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为治疗三叉神经痛,再次服用卡马西平100mg、3次/d。随访半年,患者未再发生上述症状。
简介:目的分析川崎病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藉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对3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受累8例,占26.7%;肺脏受累12例,占40.0%;肾脏受累13例,占43.3%;肝脏受累7例,占23.3%;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膝关节炎各1例.结论川崎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出现时间不一.不仅要掌握其临床上特征性变化,而且对脏器损害及少见表现要有全面的认识,才不致造成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