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4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3例脐静脉置管后发生心包积液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早产儿,胎龄分别为33+4周、31周和27+6周,出生后24 h内行脐静脉置管,置管后第1-4天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异常、心音低钝遥远等表现,床旁超声提示心包积液,予心包穿刺引流,2例症状缓解且预后良好,1例死亡。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可于置管早期并发心包积液,置管后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和心率异常等突然恶化的临床表现,应考虑心包积液及压塞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时拔出脐静脉导管,行心包穿刺抽液减压。早期诊断及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异常反流通路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收治的43例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23.0±15.9)岁(范围:2~57岁)。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心包积液和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并分析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及术后CT显示的淋巴系统结构特点。结果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与血液相比,甘油三酯水平更高[(9.67±5.11)mmol/L比(1.28±0.89)mmol/L,t=10.557,P<0.01],总胆固醇[(2.19±0.52)mmol/L比(4.12±1.06)mmol/L,t=-3.732,P<0.01]、总蛋白[(61.25±16.17)g/L比(68.26±8.30)g/L,t=-2.958,P=0.005]、白蛋白[(36.63±7.06)g/L比(42.32±4.73)g/L,t=-5.747,P<0.01]更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显示,胸导管颈段表现为迂曲扩张型和紊乱纤细型,造影剂回流入血障碍,造影剂的异常反流通路包括经支气管纵隔干反流型26例、经胸导管胸段异常通路型5例、未见反流通路型12例。术后CT显示,41例心包、纵隔和肺门淋巴结不同程度造影剂显影,2例未见显影。结论乳糜性心包积液与血液相比,表现为高甘油三酯、低总胆固醇、低总蛋白、低白蛋白。胸导管颈段结构异常造成乳糜回流障碍并形成异常反流通路可能与本病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一些少见表现的临床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9年8月收治的1例以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为初始表现的老年CLL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者以心包积液及胸腔积液为初始且主要的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相关检查考虑CLL/SLL,胸腔积液流式细胞学检查提示CLL/SLL胸腔浸润。患者诊断CLL伴胸腔、心包浸润,予伊布替尼单药化疗,未见好转,后患者自动出院。结论CLL/SLL临床少见,当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加上急诊科或其他非血液科专科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时极容易误诊、漏诊,类似情况应注意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引起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报道对PICC导致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胎龄30周+1,出生体重1 370 g。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分,5 min为9分。于生后第2天经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并持续静脉输液。生后第8天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及代谢性酸中毒,实验室检查感染指标无异常,听诊心音遥远,心脏超声提示大量胸腔积液。立即拔除PICC,并行心包穿刺术,放出35 mL乳白色心包积液,患儿状态迅速好转,心音有力,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文献检索共有14篇报道24例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病例,并本例资料共25例。25例患儿中,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15例(60.0%),28~34周的早产儿9例(36.0%),足月儿1例(4.0%)。平均出生体重(1 080.6±585.5)g。置管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生心包积液的PICC使用时长中位数为7 d。导管置入部位以右肘前静脉及右贵要静脉为主,其余经大隐静脉等部位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以直接位于右心房所占比例最高[13例(52.0%)],其次为由上腔静脉漂移至右心房[7例(28.0%)]。2例患儿以心搏骤停为主要表现,1例患儿表现为心率增快,1例患儿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表现为原有疾病恶化,其余患儿均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及低血压。9例死亡,病死率36.0%,16例(64.0%)好转。进行心包穿刺患儿中,仅1例死亡。结论在任何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当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状态,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均应考虑到PICC导致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早诊断并进行心包穿刺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引起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报道对PICC导致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胎龄30周+1,出生体重1 370 g。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分,5 min为9分。于生后第2天经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并持续静脉输液。生后第8天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及代谢性酸中毒,实验室检查感染指标无异常,听诊心音遥远,心脏超声提示大量胸腔积液。立即拔除PICC,并行心包穿刺术,放出35 mL乳白色心包积液,患儿状态迅速好转,心音有力,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文献检索共有14篇报道24例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病例,并本例资料共25例。25例患儿中,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15例(60.0%),28~34周的早产儿9例(36.0%),足月儿1例(4.0%)。平均出生体重(1 080.6±585.5)g。置管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生心包积液的PICC使用时长中位数为7 d。导管置入部位以右肘前静脉及右贵要静脉为主,其余经大隐静脉等部位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以直接位于右心房所占比例最高[13例(52.0%)],其次为由上腔静脉漂移至右心房[7例(28.0%)]。2例患儿以心搏骤停为主要表现,1例患儿表现为心率增快,1例患儿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表现为原有疾病恶化,其余患儿均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及低血压。9例死亡,病死率36.0%,16例(64.0%)好转。进行心包穿刺患儿中,仅1例死亡。结论在任何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当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状态,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均应考虑到PICC导致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早诊断并进行心包穿刺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胸腔积液是多种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因诊断具有挑战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筹)组织专家,充分评估了胸腔积液诊断领域最新的研究结果,基于GRADE证据分级的原则,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和修订,最终形成了胸腔积液诊断的专家共识。本共识分为三章:胸腔积液的评估和检测、常见病因胸腔积液的诊断、其他类型胸腔积液的诊断。第一章主要推荐意见如下:(1)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怀疑为胸腔积液的患者,推荐行胸部CT和(或)胸腔超声检查明确有无胸腔积液。(2)有条件情况下,推荐在超声引导下行胸腔穿刺。诊断性胸腔穿刺,建议至少检测胸腔积液总蛋白、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细胞分类计数和细胞病理。(3)建议用Light标准来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部分漏出液经Light标准可能被误判为渗出液;如果存在心脏疾病,而胸腔积液判断为渗出液,建议检测胸腔积液N-端脑钠肽前体或血清-胸腔积液白蛋白梯度协助判断。(4)针对胸腔积液样本检测未能明确病因的患者,推荐行胸膜活检,CT或超声引导下胸膜活检准确性更高。经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测和(或)胸膜活检未能明确病因者,建议行胸腔镜检查。第二章主要推荐意见如下:(1)胸腔积液细胞病理显示为异型细胞、可疑恶性或恶性细胞,建议获取更多样本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协助确诊及分型。(2)建议用液体培养基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培养以提高阳性率。推荐在疑诊结核性胸腔积液时进行分子诊断(核酸扩增或Xpert MTB/RIF)。疑诊结核性胸腔积液而胸腔积液检查未能确诊者,推荐行CT或超声引导下胸膜活检或胸腔镜获取胸膜组织行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扩增和培养。(3)推荐检测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协助鉴别非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PPE)和复杂性PPE。对PPE和脓胸患者,建议将胸腔积液接种到血液培养瓶中,或将超声引导下胸膜活检的标本进行培养,提高培养阳性率。第三章主要推荐意见如下:(1)如果胸腔积液不能用常见病因解释,建议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积液特征和活检病理结果等,以排查少见和罕见病因。(2)临床疑诊乳糜胸或假性乳糜胸,推荐检测胸腔积液中是否存在乳糜微粒或胆固醇晶体,并检测胸腔积液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3)胸腔积液可能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伴胸腔积液的重症患者,建议排查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胸腔感染等因素。(4)对于经胸腔镜胸膜活检仍未明确病因的胸腔积液患者,建议密切随访至少2年以排除恶性疾病。
简介:摘要为了观察内科胸腔镜在无胸腔积液或少量胸腔积液胸膜疾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本研究分析1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过程和病理结果,结果显示无胸腔积液患者4例,少量胸腔积液患者6例,9例患者术后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术中及术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内科胸腔镜可用于无胸腔积液或少量胸腔积液的胸膜疾病患者。对于无胸膜粘连者,术前通过胸部CT评估穿刺点位置,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12例子宫阴道积液胎儿的临床及MRI资料。5例产前诊断为泄殖腔畸形胎儿均在引产后得到证实,其中3例为双子宫双阴道,5例均表现为子宫阴道扩张积液,T2WI上积液信号与膀胱信号相似,T1WI上直肠高信号未见,结肠扩张,腹腔积液,肾积水。7例产前诊断为单纯梗阻性子宫阴道积液的胎儿表现为子宫阴道扩张积液,T1WI上直肠高信号存在,2例引产及1例生后随访证实为阴道斜隔,2例生后手术证实为单纯处女膜闭锁,2例引产证实为阴道闭锁。产前MRI可以排除泄殖腔畸形引起的胎儿子宫阴道积液,但对单纯梗阻性胎儿子宫阴道积液鉴别诊断困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26例(31个肿瘤)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55岁(范围:40~77岁)。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性肝癌12例。肿瘤最大径(2.3±1.0)cm(范围:1.0~4.2 cm)。通过肿瘤最大径进行1∶1匹配同期收治的27例非心包下患者共36个肝脏恶性肿瘤。心包下肿瘤被定义为在矢状位或冠状位成像中距离心包≤1 cm的肿瘤。记录消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评估其一次性完全消融率、主要技术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收集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消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治疗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心包下组射频消融术后肿瘤一次性完全消融率为80.8%(21/26),非心包下组为92.6%(25/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时随访评估未见肿瘤局部进展的证据,主要技术有效率均为100%。心包下组2例患者出现消融相关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边缘至心包距离≤5 mm是影响射频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20,95%CI:0.001~0.454,P=0.014)。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心包下肝脏恶性肿瘤。当患者心脏附近(肿瘤边缘距离心包距离≤5 mm)存在肿瘤时,需要特别注意制定详细合理的消融计划以尽量减少肿瘤残留。
简介:摘要超声检查无创、实时、价廉,无辐射、便于反复进行,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检查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发展迅速,可有效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评估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程度以及监测肝病治疗效果,在临床肝病及其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诊断价值。本指南规范了肝病多模态超声技术(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检查的仪器调置、患者准备及医生检查方法;对肝脏弥漫性病变(炎性病变、纤维化、硬化)、多种占位性病变及肝病介入操作的多模态超声技术诊断标准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同时推荐了超声监测周期及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简介:摘要本期发表的“胸腔积液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制定历时1年半,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筹)专家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和修订制定而成。本文对共识撰写历程和撰写工作中的思考进行介绍,希望为读者理解本共识的内容和合理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地中海贫血(TM)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心包积液发生的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行allo-HSCT的446例TM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包积液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心包积液分成心包积液组和非心包积液组,分析TM患儿allo-HSCT术后心包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两组患儿的生存分析。结果446例患儿中25例发生了心包积液,发生率为5.6%,心包积液发生的时间为移植后75.0(66.5,112.5)d,25例中有22例(88.0%)心包积液发生在移植半年以内,有19例(76.0%)发生在移植100 d以内。所有患儿均通过心脏超声确诊心包积液,其中仅1例发生心包填塞,行急诊心包穿刺抽液治疗,其他均为保守治疗。25例患儿经治疗心包积液均消失。TM患儿allo-HSCT术后心包积液的发生与性别、移植供者类型、输注的单个核细胞(MNC)数量、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及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均有关(χ2=3.99、10.20、14.18、36.24、15.03,均P<0.05)。239例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TM患儿心包积液的发生与性别、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及TA-TMA均相关(χ²=4.48、20.89、12.70,均P<0.05)。心包积液患儿生存率为96.0%(24/25),非心包积液患儿生存率为98.6%(415/421),心包积液对allo-HSCT 的TM患儿总体生存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73,P=0.188)。结论TM患儿allo-HSCT术后心包积液发生主要在移植后100 d内,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为单倍型移植、女性、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及TA-TMA。移植后心包积液对于allo-HSCT的TM患儿预后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