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3.0 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严格按照规范化检查流程,在电生理专科医师、起搏器工程师和影像科医师3方人员配合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4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术后患者进行3.0 T MRI检查。MRI检查前后进行起搏器程控,分析心房及心室感知、阻抗和阈值等参数,记录MRI扫描相关不良事件,并评估MRI影像质量。结果14例患者年龄(59±18)岁,年龄范围17~81岁,男6例,共接受16例次MRI检查(头颅8例次、颈椎2例次、腰椎3例次、心脏3例次)。4例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前接受过MRI检查。11例患者脉冲发生器置于左胸,3例置于右胸。MRI检查前后起搏器程控检查感知[心房:(3.3±1.2) mV对(2.6±1.5) mV,P=0.29;心室:(9.1±3.7) mV对(6.8±4.7) mV,P=0.39]、阻抗[心房:(578±162) Ω对(587±88) Ω,P=0.41;心室:(584±200) Ω对(578±66) Ω,P=0.63]和阈值[心房:(0.6±0.2) V/0.4 ms对(0.8±0.1) V/0.4 ms,P=1.0;心室:(0.8±0.3) V/0.4 ms对(0.8±0.3) V/0.4 ms,P=0.76]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需程控调整。所有患者无心悸、灼热感、疼痛、晕厥等不适症状,亦无脉冲发生器故障、电重置、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3例(2例右胸,1例左胸)心脏MRI检查存在导线和脉冲发生器相关伪影,经影像科医生评估,MRI质量对病情诊断和评估无不良影响。结论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在规范化流程下进行3.0 T MRI检查具有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心脏MRI脉冲发生器和导线伪影并未影响MRI检查结果影像价值。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磁共振成像 3.0 T
  • 简介:摘要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是一组病因复杂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心脏磁共振(CMR)多模态参数成像可无创地“一站式”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组织学情况。该文阐述了CMR对HFpEF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应用价值。

  • 标签: 心力衰竭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预后 舒张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笔者通过简述磁共振成像在心肌组织学特征中定性价值,以期强调磁共振成像是未来实现心肌疾病病理影像化最佳方法。

  • 标签: 心脏疾病 磁共振成像 病理 心肌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定量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左房功能障碍。材料与方法连续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高血压并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左房扩大、左室射血分数<50%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并纳入同时期30名年龄及性别匹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同时在心脏两腔心及四腔心电影序列上进行左房纵向应变分析,分别获得左房存储期、导管期及泵血期射血分数、应变力及应变率,比较两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参数。结果两组平均年龄均为(45.93±10.38)岁,男性占66.6%(20/30)。高血压组体表面积、体重指数及静息状态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高血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64.08±7.99)% vs (59.89±4.59)%,P=0.018]及左室心肌质量[(61.14±10.59) g/m2 vs (37.93±10.45) g/m2,P<0.001)亦显著增大。左房最大容积、收缩期前容积及最小容积指数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高血压组左房存储期及导管期射血分数及应变力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而左房泵血期各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有潜力在左房增大之前定量检测高血压患者左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左房存储期及导管期功能下降而泵血期功能保留。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高血压 左房功能 功能障碍
  • 简介:心脏磁共振(cardiacmagneticresonance,CMR)扫描不仅无电离辐射,且与超声、CT及核素等常见无创性检查相比,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组合堪称最佳。不仅如此,CMR具有大视野、多成像序列、高度组织分辨力及不断呈现新方法、新技术,

  • 标签: 磁共振 心脏疾病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磁共振成像众多新技术在心血管领域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围绕近年来颇具热度心血管MR新技术,浅谈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呼吁多学科合作以推进心血管MR新技术临床转化并促进MR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决策中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心血管疾病 临床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封堵器选择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全心动周期心电门控扫描并成功行介入封堵ASD患者35例。CCTA影像学数据以5%递增顺序自0开始依次重建至95%RR间期,合计20个时相。采用CT内镜辅助测量技术(CTVE)观察每个时相ASD形态,利用CT横断序列辅助测量技术(CTAS)测量出ASD在各时相横径(Da)及上下径(Db),运用等周长转换公式计算其等效圆直径[De,De=短径+2×(长径-短径)÷3,Da、Db中较大者为长径,较小者为短径]。取75%RR间期时相数据,将患者分为Da(75%RR间期)≥Db(75%RR间期)组和Da(75%RR间期)<Db(75%RR间期)组。依据术后胸部X线片测量封堵器在左前斜位平片腰部直径,以校正公式计算得出其校正值(CR-PODlaoc)。绘制Da、Db及De均值随心动周期变化散点图。分别计算Da、De在35%及75%RR间期时测值差值(下文简称改变量)及比值。计算Da(75%RR间期)≥Db(75%RR间期)组和Da(75%RR间期)<Db(75%RR间期)组患者De改变量与Da改变量之比,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R-PODlaoc与De(35%RR间期)及De(75%RR间期)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年龄(42.7±15.0)岁,其中男性10例。Da(75%RR间期)≥Db(75%RR间期)组8例,Da(75%RR间期)<Db(75%RR间期)组27例。散点图显示Da与Db均随心动周期各时相呈规律性变化,Da变化明显,最大值出现在35%~45%RR间期,最小值出现在90%~0 RR间期;Db在10%~90%RR间期无明显改变,在0~10%及90%~0 RR间期先增加后变小。Da改变量为(6.35±2.46)mm,在35%及75%RR间期时测值比值为0.77±0.08;De改变量为(2.28±1.32)mm,在35%及75%RR间期时测值比值为0.93±0.05。Da(75%RR间期)≥Db(75%RR间期)组De改变量与Da改变量之比为0.67±0.13;Da(75%RR间期)<Db(75%RR间期)组为0.34±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CR-PODlaoc与De(35%RR间期)(r=0.99,P<0.001)、De(75%RR间期)呈正相关(r=0.98,P<0.001)。结论继发孔型ASD多呈横径小于上下径椭圆形,且二者在心动周期中(10%~90%RR间期)呈现不同变化规律,横径变化明显,上下径基本保持不变,二者均在收缩期末(35%~45% RR间期)达到并维持最大值。对于缺损巨大ASD而言,参考35%RR间期时相De选择封堵器是手术成功最低要求。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形态学 心脏CT 成像,三维 心导管插入术 间隔封堵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法布里病(AFD)累及心脏临床及心脏MR(CMR)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阜外医院经基因检测或病理确诊AFD患者8例(AFD组),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6~60(50±11)岁;同时纳入性别、年龄匹配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16例(HCM组)和健康对照者16名(正常组)作为对照,HCM组中男6例、女10例,年龄27~68(46±15)岁,正常组中男6名、女10名,年龄26~59(51±11)岁。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CMR图像。采用CVI42软件分析CMR图像,并自动生成相应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间参数值差异,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AFD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与HCM组相比,除合并肾功能不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余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FD组CMR显示5例为对称性或大致对称性增厚,3例为非对称性增厚;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示5例患者出现心肌强化,以多发、肌壁间强化为主,部分呈局部、心内膜下强化。HCM组CMR显示14例患者以非对称性室间隔增厚为主、伴或不伴左心室壁其他部位增厚,2例表现为左心室中远部增厚;LGE示14例患者出现心肌强化,表现为肥厚心肌内局灶性或斑片状强化,以室间隔右心室插入部局灶性强化多见,部分表现为左心室中远段心内膜下强化。AFD组、HCM组和正常组3组间比较显示,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最大室壁厚度、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初始T1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但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最大室壁厚度在AFD组和HC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D组LVMI较正常组和HCM组均增加(P<0.05)。T1 mapping示AFD组初始T1值[(1 177.4±46.0)ms]显著低于正常组[(1 244.5±34.3)ms]和HCM组[(1 278.8±41.6)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10,P<0.001)。结论AFD与HCM临床表现相似,当临床怀疑AFD时,影像学检查应首选CMR检查,特别是T1 mapping技术可以为AFD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 标签: 法布里病 心肌病,肥厚型 磁共振成像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基于内源性组织特征、不依赖外源性对比剂T1ρ MR成像技术已用于全身多个部位,但目前在心脏领域应用相对较少。本文拟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T1ρ成像技术在心脏领域临床研究及技术更新,对T1ρ基本原理、在心脏领域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心脏
  • 简介:摘要磁共振静态磁场、梯度磁场及射频磁场可使心脏电子器械产生移位、发热及功能改变,一直以来置入传统心脏电子器械(CIED)患者被认为是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绝对禁忌证。然而约50%~70%置入传统CIED患者后续仍存在MRI检查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通过合理患者筛查及适当器械程控,置入传统CIED患者可以安全地进行MRI检查,既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也不会导致CIED程控参数发生明显变化。该文将对置入传统CIED患者行MRI检查安全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非兼容型心脏电子器械
  • 简介:摘要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无创、无害,一次扫描能够提供心脏结构、功能和组织学信息。心肌炎病理学变化如充血、水肿、坏死和纤维化均能通过相应磁共振多参数扫描模式再现,CMR这种拟病理特征可以免去对患者进行心肌穿刺活检或尸检。自路易斯湖磁共振诊断标准白皮书颁布以来,越来越多国际主流研究将CMR单独或与心内膜心肌活检并列作为心肌炎患者诊断标准,更多研究显示CMR组织学特征在心肌炎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心肌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精准医疗离不开影像学诊断,现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各有所长,在临床实践中一方面需把握优势互补原则,避免以偏概全,另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不能因循守旧。该文结合本期发表《无创性心血管影像学技术临床适用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对此进行了总结与概括。与之同时,基于其他几篇探索性研究论文对新技术应用进行了剖析与展望。

  • 标签: 心脏影像技术 专家共识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非急性缺血性心脏病伴左室功能障碍患者数量庞大且临床预后较差,但恰当血运重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针对反映心肌活性不同指标,目前可用于存活心肌检测成像技术多种多样,既往多数回顾性研究认为存活心肌检测对冠脉血运重建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近期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并未能证明存活心肌与血运重建治疗收益间存在明显关联,使得存活心肌成像临床应用面临新挑战。笔者基于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关于存活心肌成像最新共识,对常用存活心肌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策略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分析近期临床试验结论产生争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缺血性心脏病 存活心肌成像 血运重建 磁共振成像 美国心脏协会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心血管疾病影像学领域研究方兴未艾,涉及图像分析、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等。在心血管超声、CT、MRI、核医学等无创影像领域,高质量AI研究层出不穷,近两年发表成果数量超越以往总和,这无疑将会对心血管疾病诊疗模式、医疗格局和资源分配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该文就AI影像在心血管疾病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飨读者。

  • 标签: 人工智能 心血管影像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心肌应变成像技术逐渐发展为一项优于射血分数,且能够更准确评估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改变方法,在精准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潜在价值。本文就磁共振心肌应变技术在心肌梗死评估及预后方面的应用进行全面总结与分析。

  • 标签: 心肌梗死 磁共振成像 心肌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传统分段采集电影序列(Seg),探讨心脏MR(CMR)压缩感知(CS)超快速电影序列评价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阜外医院进行CMR检查心脏疾病患者27例。随机顺序进行Seg、屏气下CS(bhCS)和自由呼吸下CS(fbCS)覆盖左右心室多层短轴电影扫描。采用Friedman检验评价3种方法总体图像质量、血池心肌信号比(BMC)和边缘锐度。分别测量3种方法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博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心肌质量(mass)及右心室EDV、ESV、SV、EF,并用Bland-Altman分析bhCS与Seg、fbCS与Seg间测量结果一致性,并做相关性检验。结果24例患者3种方法所有总体图像质量≥2分,有诊断意义,纳入后续分析。Seg、bhCS和fbCS成像时间不同且依次降低,分别为375.0(332.0,405.6)、50.0(47.8,53.7)和20.0(17.8,23.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01)。总体图像质量fbCS略低于Seg(Z=-2.67,P=0.023),Seg和bhCS(Z=-1.44,P=0.447)、bhCS和fbCS(Z=1.23,P=0.66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g、bhCS和fbCS边缘锐度(χ2=0.58,P=0.747)和BMC(χ2=1.08,P=0.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land-Altman分析表明bhCS和Seg、fbCS和Seg之间左右心室各参数均具有良好一致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hCS和Seg、fbCS和Seg各心功能参数均呈高度相关(r>0.96,P<0.001)。结论CS超快速电影序列比传统序列节省了扫描时间且提供了相似的图像质量,且无论是否屏气,CS序列心功能结果与传统电影序列具有良好一致性和高度相关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心室容积 收缩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后基于心血管MR(CMR)特征追踪技术应变改变以及影响术后全心应变潜在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27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CMR心脏电影扫描。应用特征追踪技术,分别计算出手术前后左心室全心、室间隔及侧壁径向应变(RS)、周向应变(CS)及纵向应变(LS)。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比较。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以及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全心应变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全心LS、室间隔LS、侧壁RS、侧壁CS、侧壁LS分别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全心RS、全心CS、室间隔CS均较术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室间隔RS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5)。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年龄(r=0.428,P=0.026)、术前最大室壁厚度(r=-0.587,P =0.001)均与术后全心RS存在线性相关;随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术前最大室壁厚度与术后全心RS(调整R2值=0.287,P=0.002)可能存在关联性。相关性分析显示,仅术前最大室壁厚度与术后全心CS(r=0.679,P<0.001)、术后全心LS(r=0.588,P=0.001)存在线性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室壁厚度与术后全心CS(调整R2值=0.337,P=0.001)、术后全心LS(调整R2值=0.281,P=0.003)可能存在关联性。结论外科手术后心肌纵向应变及侧壁应变有所改善,但会减弱全心、室间隔周向及径向应变功能。术前最大室壁厚度可能会影响术后全心应变。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磁共振成像 手术 特征追踪 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诊断心肌炎但心内膜心肌活检(EMB)阴性患者心脏磁共振(CMR)表现,探讨CMR在此类患者中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符合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但EMB阴性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行CMR检查,通过黑血序列、电影序列、T2W-STIR序列及钆对比剂延迟增强(LGE)序列,评价心脏形态学、功能学、组织学改变。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4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心肌炎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为(25.6±13.2)岁,症状发作至行CMR检查时间间隔为21(13,60)d,症状发作距离EMB检查时间为19(9,40)d。CMR阳性患者13例,表现为心肌水肿、纤维化、射血分数减低、心包积液或心腔增大等。14例患者中共9例患者存在CMR形态和/或功能异常,其中左心房增大1例,左心室增大1例,右心室增大3例,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超过正常范围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0% 3例,右心室射血分数<40% 5例,心包积液深度>3 mm 3例。14例患者中,有11例存在组织学改变,其中6例患者T2比值≥2;LGE阳性10例(10/14),最常见强化模式为左心室侧壁心外膜下和/或室间隔肌壁间(9例),另外左心室壁广泛心内膜下强化2例,无右心室壁强化。结论CMR能够在体评估心脏形态、功能及组织学改变,对于EMB阴性心肌炎患者,CMR具有良好补充诊断价值。

  • 标签: 心肌炎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心内膜心肌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MR(CMR)定量技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指数(T1 mapping/iECV)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患者临床价值,并探索其与传统心功能参数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影像及临床资料确诊为慢性AI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MR常规扫描序列、初始及增强后T1 mapping检查,CMR图像经后处理分析,计算主动脉瓣反流分数、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质量分数、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和iECV。基于CMR反流分数结果,将AI患者分为轻度组(9例)、中度组(14例)和重度组(13例)。3组AI患者初始及增强后T1值、ECV及iECV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心血管相关病史、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LGE阳性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左心室常规功能参数LVEF与iECV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组AI患者年龄、性别、心血管相关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不同反流程度AI患者比较:(1)3组患者LGE阳性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随着主动脉瓣反流分级程度增高,替代性纤维化发生率增加。(2)3组患者初始T1值、增强后T1值及ECV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815、0.929、2.496,P均>0.05)。3组iECV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725,P<0.001),重度组iECV值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iECV与LVEF呈负相关(r=-0.649,P<0.001)。结论无创性CMR定量参数技术T1 mapping/iECV能识别不同反流程度AI患者发生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程度,并与传统心功能参数LVEF有较高相关性,具有反映左心室功能失代偿前可逆阶段潜力。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磁共振成像 细胞外容积体积分数
  • 简介:摘要随着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相关研究证据更新,许多基于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形态学、功能学及组织学参数与MI硬终点事件密切相关,这使得CMR参数可以成为MI研究中有效终点事件替代性指标,即CMR终点。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发布了MI相关基础实验及临床试验CMR终点选择专家共识,该共识基于大量研究证据及前沿研究成果,总结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改变以及MICMR组织学特征,同时对MI相关研究CMR终点选择进行推荐。笔者就该共识对既往观点更新和补充进行解读,旨在为未来MI与CMR相关领域基础及临床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心血管磁共振 心肌梗死 终点事件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