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体质量指数(BMI)对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放疗、序贯放化疗或同步放化疗的711例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放疗均采用调强放疗(IMRT)或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技术,化疗方案为紫杉醇+卡铂、培美曲塞+顺铂或依托泊苷+顺铂。分析治疗前BMI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亚洲人BMI推荐分组方法,低BMI组(<18.5 kg/m2,23例)、正常BMI组(18.5~23.9 kg/m2,293例)、高BMI组(≥24.0 kg/m2,395例)中位OS时间分别为17个月(95% CI 11~29个月)、29个月(95% CI 22~36个月)、30个月(95% CI 27~34个月),低BMI组OS差于正常BMI组及高BMI组(χ2=11.20,P=0.004)。应用最大选择检验确定BMI预测生存的最佳临界值为21.31 kg/m2,据此将患者分为低BMI组(BMI<21.31 kg/m2,130例)和高BMI组(BMI≥21.31 kg/m2,581例),两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0个月(95% CI 17~27个月)和32个月(95% CI 28~35个月),低BMI组OS差于高BMI组(χ2=12.3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男性、Karnofsky评分<80分、低BMI、吸烟、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治疗方式为单纯放疗均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接受放化疗的不可手术局部晚期NSCLC患者,治疗前BMI低者预后更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确放疗技术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调强放化疗后局部区域复发模式、复发部位与放化疗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2006-2014年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482例,其中125例治疗局部区域复发,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差异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法多因素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全组复发患者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46.4%、14.7%,中位生存期23.40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2.96个月,复发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1.50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0%、23.0%、10.0%。原发灶复发67例(53.6%)、区域淋巴结复发21例(16.8%)、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复发28例(22.4%)、对侧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复发9例(7.2%),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96、24.76、23.23、18.66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49%、52%、46%、11%(P=0.000、0.004、0.008)。6例(4.0%)患者靶区外孤立淋巴结复发,其中5例位于锁骨上区域,1例(0.8%)野外孤立淋巴结复发。结论局限期SCLC放化疗后局部失败部位主要为肺原发灶,更好的分割剂量和靶区范围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代综合治疗模式及诊断技术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放化疗有效者行脑预防照射(PCI)的疗效及复发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间共201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且达有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治疗采用以调强放疗和≥4周期EP/CE方案化疗为主的同步或序贯放化疗,采用脑MRI(90.0%)或CT(10.0%)重新评估有无脑转移。比较PCI组(91例)及非PCI组(110例)的长期生存及复发失败类型。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7.3个月(95%CI为73.0~81.5个月)。PCI组中位总生存(OS)为58.5个月,2、5年OS分别为72.5%、47.7%;非PCI组中位OS为34.5个月,2、5年OS分别为61.7%、35.8%(P=0.075)。PCI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为22.0个月,2、5年PFS分别为48.0%、43.4%;非PCI组中位PFS为13.9个月,2、5年PFS分别为34.4%、26.7%(P=0.002)。PCI组2、5年累积脑转移率为6.6%与12.2%,非PCI组为30.0%与31.0%(P=0.001);初发脑转移率分别为4.4%与25.5%,中位初发脑转移时间分别为11.9个月与8.7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价(P<0.001)、PCI(P=0.033)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表明综合治疗后达CR患者行PCI显著提高5年PFS(72.7%∶48.0%,P=0.013),疗效达PR者行PCI未提高5年PFS(26.1%∶20.2%,P=0.213)。结论在现代放化疗综合治疗模式下和更准确的脑转移诊断方法下,放化疗有效的局限期SCLC患者行PCI可改善PFS,降低初发脑转移率和全部脑转移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同步加量模式和常规分割模式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为同步加量放射治疗技术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提供证据。方法通过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非劣Ⅲ期研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入组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配至同步加量组(PGTV 60.2 Gy分28次,2.15 Gy/次;PTV 50.4 Gy分28次,1.8 Gy/次)和常规分割组(PTV 60 Gy分30次,2 Gy/次)。主要终点为2年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为2年局部区域控制,2年总生存(OS),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2017年2月—2019年7月入组患者231例,其中216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2年或已死亡,常规分割组106例,同步加量组110例。常规分割组对比同步加量组的2年PFS率为45.2%∶38.2%(HR=1.22,95%CI为0.87~1.72,P=0.2),2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为68.7%∶69.9%(HR=0.98,95%CI为0.62~1.56,P=1.0)。多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中,早放疗在PFS、OS、LRFS均显著优于晚放疗(HR=1.69,95%CI为1.18~2.41,P=0.003;HR=1.72,95%CI为1.09~2.70,P=0.018;HR=1.66,95%CI为1.01~2.73,P=0.046)。肿瘤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Ⅲ期相比于Ⅰ-Ⅱ期,HR=3.64,95%CI为1.15~11.57,P=0.028)。两组患者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无统计差异:放射性肺炎4.7%∶2.7%(P=0.44),放射性食管炎3.8%∶1.8%(P=0.51),骨髓抑制21.7%∶15.4%(P=0.83)。结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接受同步加量放疗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割放疗,其中早放疗可改善预后。两组的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两者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胸部放疗序贯联合PD-1/PD-L1抑制剂应用于诱导治疗后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前瞻性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项Ⅰ期临床试验和1项真实世界研究中的ES-SCLC患者,两项研究均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其中确诊时为广泛期、经系统治疗(化疗/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后、经胸部放疗和序贯PD-1/PD-L1抑制剂的患者入组。结果从2019年1月到2021年3月,共纳入11例ES-SCLC患者,全组年龄52~73岁,中位数62岁。5例患者先接受诱导化疗,6例先接受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经评价系统治疗疗效后均接受了胸部调强放疗。2例患者发生了治疗相关3-5级不良反应(1例肺炎和1例放射性食管炎)。常见轻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1-2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肺炎和食欲下降,仅1例患者因免疫性肺炎终止免疫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3.5~16.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4个月(95%CI为6.9~8.0个月)和14.6个月(95%CI为9.0~20.2个月)。结论诱导治疗的ES-SCLC患者胸部放疗后序贯PD-1/PD-L1抑制剂治疗安全可行。鉴于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在ES-SCLC治疗中均可带来获益,该综合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PICC)肿瘤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对其并发症预防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入选我院收治于2020年8月10日/2021年6月30日(开始/结束)94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肿瘤PICC置管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经循环外泌体干预的影响及可能的抑制机制 。方法:将 2018 年 5月 -2020年 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8 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设为观察组 ,将同期 18 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从两组人群中分离血浆外泌体,分别对淋巴瘤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并对比淋巴瘤细胞增殖情况及血浆外泌体内、 经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内 miR-92b 的表达水平 。结果:未经两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 OD 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经观察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 OD 值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 群血浆外泌体中、经观察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中 miR-92b 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健康人群的血浆外泌体可通过介导 miR-92b 抑制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经循环外泌体干预的影响及可能的抑制机制 。方法:将 2018 年 5月 -2020年 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8 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设为观察组 ,将同期 18 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从两组人群中分离血浆外泌体,分别对淋巴瘤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并对比淋巴瘤细胞增殖情况及血浆外泌体内、 经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内 miR-92b 的表达水平 。结果:未经两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 OD 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经观察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 OD 值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 群血浆外泌体中、经观察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中 miR-92b 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健康人群的血浆外泌体可通过介导 miR-92b 抑制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討复方曲尼司特治疗轻、中度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9年 2—12月于我院就诊的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共 108例,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沙丁胺醇组、复方曲尼司特组、孟鲁司特钠组,每组各 36例,疗程 2周,观察 3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肺功能、 FeNO、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外周血炎症因子等变化情况。结果 肺功能方面,复方曲尼司特组、孟鲁司特钠组 FEV1[( 2.63±0.69) L、( 2.61±0.54) L]、 FVC[( 3.29±0.83) L、( 3.27±0.62) L]较沙丁胺醇组 FEV1( 2.26±0.78) L、 FVC( 2.86±0.81) L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02, P=0.033;F=6.828, P=0.033) ;FeNO下降水平方面,复方曲尼司特组、孟鲁司特钠组 [( 77.24±8.25) ppb、( 76.02±6.98) ppb]下降也显著优于沙丁胺醇组( 80.22±20.41) ppb],下降水平( F=12.856, P=0.002) ;此外,复方曲尼司特组、孟鲁司特钠组在气道高反应性指标如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 8.99±2.85) %、( 8.44±2.43) %]、 IgE[( 95.10±114.14) IU/mL、( 93.61±62.63) IU/mL]水平改善方面也显著优于沙丁胺醇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11.37±1.63) %及 IgE( 216.43±205.85) IU/mL下降比例( F=15.734, P=0.001;F=6.596, P=0.037)。结论 复方曲尼司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 轻中度哮喘 ;复方曲尼司特 ;肺功能 ;FeNO;炎症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相关信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根据Clavien-Dindo评分系统判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将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5.6%,常见的术后早期并发症为肠梗阻23例(19.7%),感染22例(18.8%)及淋巴漏15例(12.8%),其中82例(70.1%)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35例(29.9%)行双侧输尿管腹壁造口。手术时间长(95%CI 1.000~1.011,P=0.034)、吸烟(95%CI 1.151~9.970,P=0.027)、糖尿病(95%CI 1.109~14.437,P=0.034)及术前白蛋白水平低(95%CI 0.772~0.986,P=0.029)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禁烟、补充白蛋白、注意控制血糖及缩短手术时间对预防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影响及KATP通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酶解法急性分离SD大鼠心室肌细胞(n=6)。采用给药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先给予单纯台式液灌流2 min,随后依次给予含CGRP 10-10 mol/L、CGRP8-37 10-9 mol/L和Glibenclamide 10-5 mol/L的台式液灌流2 min,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APD和确定KATP通道电流密度,并计算APD90。结果与单独台式液灌流比较,给予CGRP后心室肌细胞APD90缩短,KATP通道电流密度升高(P<0.05);与给予CGRP后比较,给予CGRP8-37或Glibenclamide后APD90延长,KATP通道电流密度降低(P<0.05)。结论CGRP可通过其特异性受体缩短大鼠心室肌细胞APD,KATP通道激活参与了这一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高容量(40 ml)0.4%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40组)和经典容量(20 ml)0.4%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20组)。2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40组注入0.4%罗哌卡因40 ml,E20组注入0.4%罗哌卡因20 ml。2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1·h-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10 min,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NRS评分≤3分。当NRS评分≥4分,静脉注射吗啡5 mg补救镇痛。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和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记录术后12、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量+吗啡追加量)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和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E20组比较,E40组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降低,术后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延长,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典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高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少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有效镇痛时间,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