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及研究协同护理对下咽癌患者营养状况、负面情绪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程度。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2例下咽癌患者根据奇偶数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下咽癌护理,观察组则依据协同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营养状况、负面情绪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BMI、HGB、PA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BMI指标上升,对照组BMI指标有所下降;观察组HGB及PA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观察组护理后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协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护理的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方式、护理态度、护理水平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咽癌患者开展协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水平,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更为适应于下咽癌患者全方面生存状态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肺康复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份至2021年1月份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47例。常规护理方法用于对照组,早期肺康复锻炼方法用于观察组。观察两组临床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PaCO2、PaO2、FEV1、TLC、PaO2/FiO2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早期肺康复锻炼中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优化肺功能,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对炎症性肠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0年8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实验组在心理护理基础上实施同伴教育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服药的依从性。结果:实验组炎性肠病患者对联合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前的护理依从性对比无差异,实验组护理后7d、出院后3个月的服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服药后依从性对比存在极大差异则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能够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促进患者预后也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南京"5.7"192Ir源事故患者外周血及组织进行照后第2 047天(5年7个月零7天)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电离辐射引起的体细胞变异情况,为明确电离辐射引起的远后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南京"5.7"192Ir源事故患者王某照后第2 047天的背部正常皮肤组织、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外周血3种样本,分别提取DNA后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原始测序数据进行分析。以背部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开展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外周血的基因变异检测分析。结果与背部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和外周血的基因组出现了多种基因变异,包括碱基置换(碱基转换、碱基颠换)、小片段插入、小片段缺失、拷贝数变异(拷贝数增加、拷贝数减少)以及结构变异(大片段缺失、大片段重复、倒位、染色体内易位以及染色体间易位),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出现10 666个基因变异,外周血出现11 233个基因变异,变异DNA涉及上万个基因。这些基因变异存在于外显子、内含子、3'UTR(3'untranslated region,3'端非编码区)、5'UTR(5'untranslated region,5'端非编码区)、剪切位点附近、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 kb区域以内、转录终止位点下游5 kb区域以内、非编码RNA以及基因间隔区域,且所有染色体都存在基因变异。结论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照后第2 047天受照射范围内的骨及软组织和外周血中存在大量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机体的功能及电离辐射诱发的远后效应。
简介:摘要臭氧因强氧化性,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但随着临床研究技术的进步和人工臭氧发生设备的不断升级,医用臭氧的适应范围不断扩大,临床治疗作用凸显,其疗效得到了充分肯定。由于医用臭氧具有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故医用臭氧为临床医护人员在HIV/AIDS患者的治疗中提供了新思路。本篇综述中将主要描述医用臭氧的作用机制及其在HIV/AI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以期对医用臭氧在HIV/AIDS患者中的安全应用有一定帮助。
简介:摘要臭氧因强氧化性,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但随着临床研究技术的进步和人工臭氧发生设备的不断升级,医用臭氧的适应范围不断扩大,临床治疗作用凸显,其疗效得到了充分肯定。由于医用臭氧具有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故医用臭氧为临床医护人员在HIV/AIDS患者的治疗中提供了新思路。本篇综述中将主要描述医用臭氧的作用机制及其在HIV/AI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以期对医用臭氧在HIV/AIDS患者中的安全应用有一定帮助。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气囊尿管作为营养管置入远端小肠造口,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途径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1例小肠双腔造口患者,采用16号硅胶尿管置入患者远端小肠造口,总结其置管方法、置管后导尿管及造口袋底盘固定方法,置管后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的护理体会。结果 患者均顺利置入管道,成功建立营养支持途径,管道与底盘均固定妥善,未发生渗漏,营养状况逐渐改善,未出现电解质紊乱。结论 通过将气囊尿管置入远端小肠肠管内,妥善将其与造口袋联合固定,为患者建立起肠内输注途径,有效解决了患者的营养问题。导尿管不但柔软,不会损伤肠管,且价格较低,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及淋巴亚群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荧光法检测2014年3月至2020年7月本科住院及门诊确诊的AS患者(n=56)和正常对照者(n=50)血清中TNF-α、IL-6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比例(CD4+T、CD8+T、B、NK),并随访AS患者接受生物制剂依那西普治疗前后的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分析其与病情活动指标的关系。结果AS患者血清TNF-α、IL-6、CD4+T、B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6.18±63.69)pg/ml比(6.09±1.44)pg/ml,(15.68±12.81)pg/ml比(2.11±0.76)pg/ml,(43.50±4.60)%比(30.40±1.80)%,(12.40±3.60)%比(8.80±3.50)%,均P<0.05]。CD8+T及NK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7.50±5.70)%比(23.70±6.10)%,(4.00±1.40)%比(15.10±5.80)%,均P<0.05]。AS活动期患者IL-6、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31.40±28.50)pg/ml比(4.40±3.73)pg/ml,(56.55±54.60)mg/L比(5.70±4.08)mg/L,(82.68±33.22)mm/h比(25.67±23.01)mm/h,均P<0.05]。经过治疗后患者TNF-α、IL-6及临床病情活动指标较前下降。相关分析发现TNF-α、IL-6及CD4+T与临床病情活动指标间有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TNF-α及IL-6水平与AS病情活动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AS的炎症反应,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失控和细胞免疫紊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及骨科治疗的Caprini评分≥5分的患者3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0例,给予常规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实验组1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与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结果:实施护理后,在患者手术后的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实验组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间隔夹层瘤(DAI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认识,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8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6例D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6例DAIS患者中,3例与主动脉窦瘤破裂有关,其中1例以左束支传导阻滞初次就诊时漏诊,因胸闷、憋气再次入院后明确诊断;2例由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所致,术前误诊为室间隔穿孔,于急症手术探查过程中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DAIS修补术。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主动脉窦瘤破裂所致DAIS的5例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其中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当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诊植入临时起搏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DAIS的患者术后出现顽固性低心排血量,术后7 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他5例患者术后随访2~12年均存活,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主动脉窦瘤破裂是DAIS的主要原因,手术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为病情评估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3月28日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确诊的541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BMI和临床分型的关联性。结果正常体重组有288例(53.23%),超重组193例(35.67%),肥胖组60例(11.09%)。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超重组、肥胖组合并高血压比例更高,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三酰甘油更高,重症和危重症比例亦更高(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后,BMI越高,临床分型越严重(OR=1.079, 95%CI 1.010 ~1.154)。结论COVID-19患者中超重、肥胖患者更容易进展为重症和危重症,提示肥胖可能是影响COVID-19临床转归的重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