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4
/ 4

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

肖冬梅1 蹇福建 李学如 马庆梅 胡小容 周施 王敏 龚大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 四川 眉山 620011




【摘要】目的:探讨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及骨科治疗的Caprini评分≥5分的患者3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0例,给予常规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实验组1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与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结果:实施护理后,在患者手术后的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实验组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股静脉血的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可改善外科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肺栓塞的风险,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节约医疗成本,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踝泵运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预防作用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外科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有研究[1]显示,骨科、普外科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0%~63%。且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占深静脉血栓的比例超过90%[2],其主要并发症为肺栓塞,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将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且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和住院费用的增加,会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疗卫生服务成本也随之大大增加,因此,实施科学、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减少DVT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及骨科治疗的深静脉血栓评分为高风险的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0例,男88例,女62例,平均年龄(62.25±3.36)岁;对照组150例,男93例,女67例,平均年龄(63.5±3.28)岁。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病例纳入标准:(1)均为我院神经外科或骨科Caprini评分≥5分的患者(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和指控管理建议2020版);(2)患者双踝关节背伸功能、跖屈功能正常;(3)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4)试验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2)凝血功能异常患者;(3)双踝关节功能异常;(4)已患深静脉血栓患者;(5)无法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指导饮食、健康教育、体位护理、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且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的血运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干预治疗。

1.2.2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护理疗法。(1)踝泵运动:采用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手术后的患者,麻醉未苏醒时,由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踝部被动运动,以帮助患者缓解长时间手术及卧床导致末梢循环不畅等情况,并针对踝泵运动开展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家属依从性;在患者清醒后,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要求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s,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s,再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环绕运动,尽力保持最大动作幅度,然后放松,这样一组动作完成后,稍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动作,每天运动5-6次,每次持续时间为20-30分钟,根据患者机体耐受情况,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以有效恢复机体功能,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通过带动小腿肌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起到泵的作用,从而加速下肢静脉血液的流动,缓解血液瘀滞状态,减少下肢DVT的发生。(2)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护理:遵医嘱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治疗,其压力参数设置为12-24kpa,减压时间为1-9s,加压周期为3-60s,在使用间歇性充气泵同时,指导患者取合理体位,帮助患者正确使用松紧带,连接外部充气管,根据患者机体状况调节压力参数等,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每天治疗3次,持续治疗至患者出院,通过对多腔气囊有序反复地充气、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从肢体的远端到近端进行均匀有序的挤压,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加速,缓解静脉瘀滞,改善末梢循环,减少DVT发生的可能。

1.3评价标准

于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进行:(1)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以及血流量。(2)凝血功能: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3)DVT:统计两组下肢DVT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AU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的股静脉血平均流速和峰值流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的股静脉血平均流速和峰值流速对比(`x±s)

时间

组别

例数

峰流速(cm/s)

血流平均速度(cm/s)

血流量(L/min)

第7天

对照组

150

32.42±1.12

22.18±1.04

1.925±21

实验组

150

40.56±2.35

27.43±2.08

2.03±0.89

t


39.035

23.173

2.257

p


0.000

0.000

0.032

第14天

对照组

150

30.37±1.15

20.14±1.14

1.825±0.24

实验组

150

38.42±2.12

26.45±1.98

1.93±0.75

t


37.015

20.153

2.117

p


0.000

0.000

0.029

第30天

对照组

150

26.54±1.15

18.14±1.12

1.62±0.23

实验组

150

38.55±2.22

25.75±1.68

1.96±0.65

t


38.015

19.133

2.157

p


0.000

0.000

0.031

出院前

对照组

150

23.35±1.45

15.16±1.16

1.61±0.21

实验组

150

40.55±2.02

20.75±2.08

1.99±0.81

t


39.815

15.530

2.218

p


0.000

0.000

0.026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的血小板计数、FIB低对照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血小板计数、FIB、PT、APTT(`x±s)

时间

组别

例数

血小板计数(x109/L)

PT(s)

APTT(s)

FIB(g/L)

第7天

实验组

150

267.42±42.25

11.54±0.32

28.32±3.71

2.85±0.55

对照组

150

229.35±45.54

13.75±0.73

31.22±4.32

2.50±0.45

第14天

实验组

150

272.45±45.25

12.54±0.32

29.36±3.51

2.75±0.53

对照组

150

235.37±47.51

14.55±0.73

31.78±4.62

2.46±0.47

第30天

实验组

150

269.34±43.25

11.69±0.22

28.26±3.51

2.91±0.52

对照组

150

240.38±45.31

14.05±0.63

32.18±4.12

2.61±0.45

出院前

实验组

150

260.31±41.46

11.21±0.22

27.48±3.74

2.82±0.51

对照组

150

238.35±45.49

12.60±0.66

30.09±4.28

2.52±0.44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DVT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下肢DVT发生5例(3.33%),实验组未发生,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4,P=0.015)。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是较为常见的外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以下肢静脉血栓较为多见,常因外科术后或疾病本身原因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使得下肢血流流速缓慢,出现血液异常凝结状态[3-5],轻则影响患者劳动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重则引发肺栓塞,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7]。踝泵运动是一种常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干预方法,踝泵运动包括最大的内旋与外旋运动、跖屈和踝关节的最大背伸等,通过肌肉规律松弛和收缩,从而改善患者下肢静脉局部组织代谢和血液淤滞,加速修复局部损伤组织,防止肌肉发生萎缩[8-9];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是通过仪器产生空气波压力对肢体远端到近端进行均匀有序的挤压,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加速,从而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10-12];而本研究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同时改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协调发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且方法简单、安全、易行。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手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的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手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的股静脉平均流速和峰值流速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因此,针对手术后深静脉血栓评分为高风险的患者采取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更加有利于凝血功能的改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恢复,能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邓丽,张旭.骨外科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识别及综合护理干预[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第4期)

【2】马莹,张小娟.综合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7):71-73.

【3】刘芳,龚立超,杨亭,张艳.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0,(第7期).

【4】闻静,陈卫平,王蔚华,潘丹.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足底动静脉泵对预防老年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9,(第4期).志,2020,(第5期).

【5】路孝美,王吉昌,孙静岚,周红艳.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第4期).


作者简介:肖冬梅,女,中共党员,副主任护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四川省院感护理专委会委员,眉山市医学会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眉山市护理质控中心副主任;

2、基金项目:眉山市科学技术局指导性立项项目(2020KJZD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