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主的自主运动锻炼对肺癌患者运动能力、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行化疗的16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行两个周期的辅助化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1周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家庭自主运动锻炼,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呼吸功能、焦虑、抑郁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试验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家庭为主的自主运动锻炼可改善肺癌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加6 min步行距离,并改善患者焦虑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优质护理干预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3年1月至12月,我们选取了70例ICU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另一组接受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实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优质护理干预的患者组在血压、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上均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控制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优质护理干预在ICU危重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生理指标稳定性,降低并发症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对于ICU危重患者的护理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肺脓肿患者接受经纤支镜局部灌洗及注药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该治疗方式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根据 2004年 1月至 2014年 7月我院接收的 79例肺脓肿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全部患者都接受了经纤支镜局部灌洗及注药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情况进行了统计,探讨改治疗方式的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共有50例治愈病例, 20例显效病例, 5例有效病例, 4例无效病例,临床中的治疗有效率是 94.9%。 结论:肺脓肿患者临床中除了接受常规治疗,增加经纤维支气管镜向病变部位局部灌洗及注药治疗能够获得更加优秀的治疗效果,而且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比较高,对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肺脓肿; 灌洗注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USMC)产生的血流增强效应联合PD-L1单抗对实体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改善作用。方法将MC38结肠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26只,无任何治疗)、USMC组(27只,USMC治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抗体(anti-PD-L1)组(27只,anti-PD-L1治疗)和USMC+anti-PD-L1组(27只,USMC联合anti-PD-L1治疗)。USMC治疗使用VINNO70超声诊疗一体机。采用超声造影评价肿瘤血流增强效应;通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及记录小鼠生存期,评价抗肿瘤疗效;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内CD8+T细胞数量及功能、CD4+T细胞分化情况、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比例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极化表型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肿瘤内趋化因子CXCL9、CXCL10及HIF-1α含量;免疫荧光分析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USMC治疗后超声造影分析肿瘤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USMC联合anti-PD-L1治疗明显抑制了肿瘤进展。USMC+anti-PD-L1组治疗后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量及其Ki67的表达、γ干扰素(IFN-γ)与颗粒酶B(Grzm-B)的分泌量高于其他3组,辅助性T细胞(Th1)比例增加,调节性T细胞(Tregs)、MDSC比例减少,TAM表型向M1型极化(均P<0.05)。ELISA分析显示,联合治疗还提高了肿瘤中CXCL9、CXCL10的浓度,降低了HIF-1α的含量(均P<0.05);肿瘤组织VEGF的荧光表达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血流增强效应联合PD-L1单抗能改善实体肿瘤免疫微环境,USMC产生的血流增强效应可作为一种增效PD-L1抗体肿瘤免疫治疗的超声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北片),上海、南京、武汉(中片),广州、福州、昆明(南片)九市对7岁以下的110 499名儿童体格生长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2009年中国儿童生长标准为参照,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身高标准第3百分位判定为生长迟缓,位于第3~10百分位判定为身高偏矮。检出率按性别、地区、年龄等分组,组间生长迟缓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九市7岁以下儿童应调查113 084名,实际调查110 499名,调查率97.7%。生长迟缓总检出率为1.9%(2 141/110 499);城区低于郊区[1.6%(904/55 524)比2.3%(1 237/54 975),χ2=56.246,P<0.0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 121/57 921)比1.9%(1 020/52 578),χ2=0.003,P=0.965];生长迟缓检出率在0~<3岁随年龄略下降[从0~<1岁组1.8%(312/17 080)至2~<3岁组1.2%(168/13 740)],之后略提高,6~<7岁为2.2%(240/11 073)。不同地区比较,南片高于北、中片[城区3.3%(557/16 664)比0.9%(193/20 374)、0.8%(154/18 486),郊区4.7%(769/16 276)比1.1%(241/21 924)、1.4%(227/16 775),χ2=437.736、646.533,P均<0.01];而城区北、中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9,P=0.232),郊区中片略高于北片(χ2=5.130,P=0.024)。九市中广州市生长迟缓率最高(6.1%,613/10 019),各城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9.64,P<0.01)。生长迟缓程度构成显示以临界和轻度为主(78.4%,1 679/2 141),重度较少(7.2%,154/2 141)。身高偏矮儿童检出率为5.2%(5 721/110 499)。结论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处于较低流行状态,且检出生长迟缓儿童多为轻度。生长迟缓检出率郊区高于城区,男女差别不明显,南片地区高于北、中片地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SphK/S1P)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肝窦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将40只适龄雄性大鼠(购自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信封法随机分4组包括,假手术(Sham)组,IRI+等体积生理盐水组(IRI组),IRI+SphK激动剂组(PMA组)和IRI+SphK阻断剂组(DMS组)。建立大鼠IRI模型,通过对SphK/S1P信号激动和阻滞后,应用苏木精-伊红(HE)和细胞凋亡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技术观察肝窦间隙、肝窦内皮细胞(LSEC)和肝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细胞凋亡程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进行评价。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SphK激动剂(PMA)可改善缺血肝脏损伤,减轻肝窦异常扩张,LSEC损伤程度得到改善,其阻断剂反而加重LSEC的损伤。与Sham组(3.46±0.27)比较,IRI组大鼠血清S1P升高(4.71±0.42,t=4.336,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血清S1P显著升高(36.01±10.13,t=5.347,P<0.01),DMS组血清S1P显著降低(15.83±3.14,t=6.080,P<0.05)。与Sham组[(10.09±1.05)%]比较,IRI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28.83±2.06)%,t=14.040,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13.59±3.02)%,t=7.221,P<0.05],而DMS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61.92±7.72)%,t=7.173,P<0.01]。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升高(S1PR:1.65±0.12比2.50±0.09,t=9.930,P<0.05),MPO、ICAM-1的蛋白表达降低(ICAM-1:3.21±0.39比1.52±0.26,t=6.245,P<0.05;MPO:2.51±0.20比1.09±0.13,t=10.310,P<0.05);而DMS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降低(S1PR:1.65±0.12比1.31±0.09,t=3.926,P<0.05),MPO、ICAM-1蛋白表达升高(ICAM-1:3.21±0.39 5.92±0.22,t=7.855,P<0.05;MPO:2.51±0.20比5.21±0.43,t=9.861,P<0.05)。结论SphK/S1P信号通过减少细胞凋亡,减少MPO和ICAM-1表达,减少白细胞和LSEC的黏附,从而改善肝窦微循环。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致病原。2019-nCoV在遗传学上与一种蝙蝠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比较接近,与SARS-CoⅤ、MERS-CoV同为β属冠状病毒。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等)、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物对2019-nCoV均无效,不建议临床应用。目前研究证实可能有效的药物包括: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干扰素-β、恢复期血浆、单克隆抗体。但这些药物在2019-nCoV肺炎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实验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MIPPO)和交锁髓内钉(IMN)对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不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将其分入对照组(40例患者)与研究组(40例患者)并分别为其采取IMN手术和MIPPO手术。对比两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IMN手术,MIPPO手术在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治疗上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R低频振幅(ALFF)分析方法探讨SCN1A基因rs3812718位点多态性对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自发神经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癫痫中心就诊的颞叶癫痫患者37例(颞叶癫痫组),另选择与颞叶癫痫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再依据基因型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携带风险A等位基因颞叶癫痫亚组(34例,AA/AG-TLE亚组)、携带非风险G等位基因颞叶癫痫亚组(3例,GG-TLE亚组)、携带风险A等位基因对照亚组(20例AA/AG-HC亚组)及携带非风险G等位基因对照亚组(8例,GG-HC亚组)。对被试者进行头颅MR扫描,采用基于MATLAB 2010平台的DPABI软件计算脑区的ALFF值。2组间ALFF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颞叶癫痫组及对照组的rs3812718位点不同基因型的ALFF值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找出存在交互相应的脑区,然后进行事后简单效应分析。结果颞叶癫痫组左侧边缘叶、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梭状回、左侧海马、右侧岛叶及右侧颞叶下回的ALFF值较对照组增高(Alphasim校正P<0.001),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楔前叶、左侧楔前叶、双侧扣带回、右侧角回的ALFF值较对照组减低(Alphasim校正P<0.05)。携带非风险G等位基因受检者的右侧颞叶下回、右侧梭状回、右侧小脑的ALFF值较携带风险A等位基因的受检者增高(t=3.30,Alphasim校正P=0.002)。颞叶癫痫患者的双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前叶、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右侧顶上小叶和右侧楔前叶与SCN1Ars3812718基因型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事后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GG-TLE亚组患者左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前叶、左侧颞下回及左侧梭状回ALFF值增高(t=5.97,P<0.001),AA/AG-TLE亚组患者右侧顶上小叶、右侧楔前叶及右侧小脑后叶ALFF值减低;相较于GG-TLE亚组,AA/AG-TLE亚组患者左侧小脑后叶、左侧梭状回及左侧颞叶下回ALFF减低。结论SCN1A基因rs3812718位点多态性影响静息状态下自发神经活动,可能是颞叶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左室心肌灌注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登记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对CTO病变行PCI治疗的312例患者,其中36例于CTO病变开通前及开通12个月后均进行了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检查纳入本研究。采用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PCI开通CTO病变前后负荷总积分(SSS)、静息总积分(SRS)、差值总积分(SDS)、灌注可逆性节段数(RS)、灌注不可逆节段数(NRS)、心肌总灌注缺损范围(TP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静息和负荷的相位直方图带宽(PBW)和相位标准差(PSD)等指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LVEF与PBW和PSD的关系。结果36例患者CTO病变开通后,SSS(7.2±7.9比10.8±6.9,t=3.612,P=0.001)、SRS(4.4±6.3比5.9±5.9,t=2.721,P=0.010)和SDS(2.8±3.1比4.7±4.0,t=2.727,P=0.010)均较开通前显著降低,RS(1.9±1.9比3.5±2.1,t=3.843,P=0.001)和负荷TPD(10.0%±11.1%比14.7%±10.0%,t=3.838,P=0.001)也较开通前明显减少。在心肌收缩同步性参数中,负荷PBW[(66.7±26.8)°比(83.1±33.0)°,t=3.365,P=0.002]和PSD[(18.3±6.9)°比(22.8±9.7)°,t=2.972,P=0.005]较开通前显著降低。无论是CTO病变开通前还是开通后,LVEF与静息或负荷状态下的PBW和PSD均呈显著负相关,并且LVEF≥50%患者的静息PBW、PSD和负荷PBW、PSD均显著低于LVEF<50%者(均为P<0.05)。结论CTO病变经PCI开通后心肌可逆性缺血和负荷状态下的心肌收缩同步性可得到改善,LVEF与心肌收缩同步性指标呈负相关,高LVEF的CTO患者的心肌收缩同步性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减重平板训练(BWSTT)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8例分为FES组19例、BWST组19例和联合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早期常规康复治疗,FES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BWSTT组则增加BWSTT治疗,联合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FES治疗。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均为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步行速度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10MWT和FAC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BBS和FMA-LE评分分别为(36.8±4.2)分和(28.6±3.5)分,10MWT为(8.3±3.6)s,FAC评级为(3.4±0.7)级,均显著优于FES组和BWSTT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泪道内窥镜在泪小管炎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是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 年3月因泪小管炎就诊于唐山市眼科医院的患者31例(31眼),均在泪道内窥镜直视下观察泪小管管壁情况,是否有结石存留、结石大小及位置,是否有息肉、增生纤维组织,依据泪小管情况,予以行泪小管切开+泪道激光+置管术,术后3—6个月拔管,拔管后随访6个月至1年。结果 泪道阻塞、狭窄分别为16眼、15眼。其中,泪小管管腔内可见结石者13眼,泪小管管腔内可见息肉者7眼,泪小管管腔内结石和息肉均有者11眼。各段泪道黏膜有黏膜充血、出血、纤维膜形成、瘢痕形成等多种表现,泪小管和泪囊以黏膜充血最常见,鼻泪管以纤维膜形成最常见。结论 泪道内窥镜能在直视下观察泪道阻塞部位以及泪小管管壁情况,对泪小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同时联合泪小管切开治疗慢性泪小管炎有较大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MRI在膝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价值和影像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膝类风湿性关节炎80例(研究组)以及退行性关节炎患者80例(对照组),先后对其采用超声、MRI和病理检测,以此来判断MRI对膝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效果,以及膝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RI影像特点。结果:不同检测方式对在膝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确诊率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检测方式的确诊标准略有不同,关节软骨改变等病灶确诊率有较大差异(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的关节软骨改变、半月板损伤、韧带病变情况差异较小(P>0.05),而研究组的滑膜病变、关节积液、腘窝囊肿、血管痂形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膝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而言,MRI能够更明显的反应患者病灶及周围部位的结构性病变情况,而超声对积液变化,血流信号等具有更好的检出优势,因此在对膝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检查时,两种方式合用的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本项目选取 2019年— 2020年期间,在我院筛选发病在 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联合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 rt-PA静脉溶栓综合治疗。研究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溶栓后 2h、 24h、 7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90d时生活质量巴塞尔指数( Barthel)评分提升明显,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发病 4.5h以内,采用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非传染性疾病(NCD)的情况进行评价和预测。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开放数据,获得"一带一路"沿线126个国家(含中国)1990-2017年每年分国别的四大慢性病早死率和自杀死亡率,使用百分数缩放法计算指标得分(0~100分)、几何平均数法计算NCD总得分,对2017年126个国家四大慢性病和自杀得分,以及NCD总得分进行比较。结合社会人口学指数(SDI)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1990-2015年年均变化率对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SDG慢性病早死率和自杀死亡率各国实现情况进行预测。结果2017年126个国家NCD指标总得分中位数为82.7分,其中中国得分87.6分,排名第33位。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科威特(98.1分)、秘鲁(97.5分)和意大利(96.0分),排名最低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仅为28.9分,其次为瓦努阿图(54.7分)和乌克兰(58.0分)。NCD指标总得分与SDI值相关性r=0.33(慢性病早死率0.45,自杀死亡率0.09)。预计到2030年,能够实现SDG慢性病早死率目标的国家有15个,中国则要在2038年实现;能够实现SDG自杀死亡率目标的国家有15个,中国将于2024年提前实现。结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NCD指标上表现存在差异,中国实现SDG慢性病早死率目标形势严峻。国家间应加强多边合作,优势互补,降低沿线国家人民慢性病早死率和自杀死亡率,提升沿线各国人民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