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设计新型S1PR3特异性激动剂GPS-725.017,并研究其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保护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作用。方法以来源于S1PR3受体胞内区段的短肽为母核结构,在其N末端修饰正亮氨酸(norleucine, Nle)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myr),命名为GPS-725.017。实验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溶剂组和GPS-725.017治疗组,每组5或10只,各组气管内注射5×106 CFU(colony forming unit)大肠杆菌诱导急性肺损伤,GPS-725.017治疗组按10 mg/kg剂量给予GPS-725.017治疗。观察各组小鼠48 h生存率;造模5 h后,检测外周血及肺脏细菌负荷及炎性因子,Western blot法测定肺泡巨噬细胞内Vps34蛋白含量;造模12 h后,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并病理学评分。结果与溶剂组相比,GPS-725.017治疗组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P<0.01),血液、肺泡灌洗液细菌CFU低于溶剂组(P<0.001),血液、肺泡灌洗液中的TNF-α、IL-1β水平显著低于溶剂组(P<0.001),肺泡巨噬细胞内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溶剂组(P<0.01),治疗组肺脏病理学损伤较溶剂组明显减轻(P<0.001)。结论S1PR3特异性激动剂GPS-725.017可以特异性激动肺泡巨噬细胞膜上S1PR3受体,上调胞内Vps34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肺泡巨噬细胞清除细菌,明显减轻ALI小鼠的肺部损伤程度,显著提高ALI小鼠的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梅毒抗体感染及分布情况,为梅毒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对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住院患者80 478例进行梅毒抗体初筛,初筛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确定滴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 478例住院患者TP-ELISA法初筛阳性1 326例(TPPA确认阳性1 223例,弱阳性101例,阴性2例)。2015年、2016年、2017年TP-ELISA阳性率分别为1.62%(445/27 394)、1.72%(490/28 412)、1.58%(389/24 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阳性率分别为2.02%(689/33 985)、1.37%(635/46 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1,P=0.00)。≤18岁、>18~59岁、>59~79岁、>79岁年龄段阳性率分别为0.32%(7/2 161)、1.44%(765/53 001)、2.31%(488/21 163)、1.50%(62/4 153),>59~79岁阳性率最高,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08、67.05、10.80,均P<0.01)。TP-ELISA阳性患者中,TRUST效价阴性患者占54.90%(728/1 326),效价≤1∶8占36.50%(484/1 326),其他占8.44%(112/1 326)。结论住院患者梅毒检测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59~79岁阳性率最高,老年病例增加较快,应重视梅毒的防治工作,有效阻止梅毒的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祛痰药物在中国住院患者中的使用现状,为规范祛痰药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提取全国193家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处方祛痰药的住院患者医嘱数据,对患者的基本特征和祛痰药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提取2 304 748例次住院患者祛痰药使用信息,其中男性61.12%(1 408 749/2 304 748)比例高于女性38.87%(895 999/2304 748),29.97%(207 038/690 816)的患者诊断为呼吸系统疾病。12种祛痰药中氨溴索、溴己新、糜蛋白酶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临床应用最广泛,合计占比94.27%(2 172 618/2 304 748)。调查3年中氨溴索和糜蛋白酶应用呈下降趋势,溴已新和NAC应用呈上升趋势。61.64%(1 242 402/2 015 559)的注射剂型祛痰药用作雾化吸入。结论氨溴索、溴己新、糜蛋白酶和NAC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祛痰药物,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注射剂型用于雾化吸入的比例仍然很高,特别是儿童和老年患者雾化祛痰的规范性仍需重视。
简介:目的:调查开封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提醒临床医师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并呼吁相关方加强中药注射剂管理。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品种、销售金额、不合理用药案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中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的比率约为53.56%(26027/48592),不合理使用比率为22.26%(5793/26027),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适应证、联合用药、用法与用量不合理比率分别是59.00%、26.38%和5.68%。结论:我院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管理,针对不合理用药应采取干预措施,使临床用药更加规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水平尿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干休所离休人员(均为确诊为1级和2级高血压老年患者)共138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结果:四组的尿白蛋白水平在治疗前的对比中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接受治疗后,所有四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这一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对于血钠、血钾、空腹血糖、TC、TG、LDL-C、HDL-C、肌酐和尿酸的水平,治疗后的数值与治疗前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能够进一步减低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尿白蛋白,相比于低程度蛋白尿及临床蛋白尿短期内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老年2型糖尿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两种病症常常合并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本综述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全面分析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并对当前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药物干预方案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药物干预,可以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减缓认知功能的下降。在干预药物中,胰岛素增敏剂和胰岛素促分泌剂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而中药干预因其独特的多靶点、多途径的灵活性,同样展现出积极的疗效。此外,针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综述结果对于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β-1(LAMB1)在胃癌癌结节表达及在肿瘤侵袭迁移过程中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35例胃癌患者的胃癌根治术后的病理标本,包括胃癌癌结节、原发灶及癌旁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LAMB1蛋白在胃癌癌结节、原发灶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AMB1 mRNA和蛋白在人胃癌细胞株AGS、MKN74及正常胃上皮细胞株GES-1中表达。合成抑制LAMB1的小干扰RNA(siRNA)并转染AGS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划痕实验(Wound assay)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E-钙粘蛋白(E-cadheri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LAMB1蛋白在胃癌癌结节、原发灶及癌旁组织中的强表达率分别为82.86%(29/35)、60.00%(21/35)、14.29%(5/35)(χ2=34.211,P<0.01)。AGS、MKN74、GES-1细胞LAMB1 mRNA表达水平为1.996±0.225、1.519±0.162、0.670±0.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602,P<0.01);蛋白的表达水平为1.044±0.138、0.693±0.106、0.348±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028,P<0.01)。LAMB1-siRNA转染后AGS细胞LAMB1 mRNA表达(0.345±0.092)明显低于对照组(1.066±0.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85,P<0.01)。MTT结果显示LAMB1-siRNA转染组AGS经过24 h后细胞活性(0.491±0.097)低于对照组(0.751±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3,P<0.01)。LAMB1-siRNA转染组AGS细胞迁移率[(37.017±6.043)%]明显低于对照组[(66.533±11.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0,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LAMB1-siRNA转染组侵袭细胞数[(57.667±10.152)个]明显低于对照组[(109.667±17.59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1,P<0.01)。LAMB1-siRNA转染组细胞MMP-2、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0.615±0.126、0.409±0.065、0.734±0.103)均低于对照组(1.117±0.115、1.032±0.128、1.115±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7、7.517、4.575,P<0.05),而E-cadherin表达水平(1.323±0.189)则高于对照组(0.817±0.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6,P<0.05)。结论LAMB1在胃癌转移过程中水平增高,可能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EMT过程而参与了胃癌的进展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眼患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CSN)和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及停止配戴后两者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31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近视眼患者,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23.4±1.4)岁,予以配戴软性接触镜6个月后停戴。戴镜前、戴镜1和6个月、停戴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获取角膜中央和周边部的DC和CSN,同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和干眼等相关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各指标在不同随访时间的变化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影响共聚焦相关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眼表疾病指数问卷指数及角膜染色分级在戴镜1个月后增高(P<0.05),之后维持稳定,在停戴3个月后回到基线水平。戴镜后中央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和DC面积均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DC面积和活化DC密度下降,停戴3个月时仅总DC密度仍高于基线;周边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DC面积和树突长度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下降,除总DC密度,其余参数在6个月回到基线(P>0.05),总DC密度在停戴3个月时仍高于基线;中央和周边CSN在戴镜后下降(P<0.05),停戴3个月均回到基线水平(P>0.05)。结论干眼患者连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后出现眼表不适感增加,DC的增加与活化以及CSN密度的减少,在戴镜1个月时显著,提示着戴镜后眼表炎性反应的峰值。停戴3个月时,CSN基本恢复正常,但总DC密度仍高于戴镜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观察组予以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BG、2hPBG、HbAl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HDL-C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利于病症好转,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