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祛痰药物在中国住院患者中的使用现状,为规范祛痰药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提取全国193家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处方祛痰药的住院患者医嘱数据,对患者的基本特征和祛痰药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提取2 304 748例次住院患者祛痰药使用信息,其中男性61.12%(1 408 749/2 304 748)比例高于女性38.87%(895 999/2304 748),29.97%(207 038/690 816)的患者诊断为呼吸系统疾病。12种祛痰药中氨溴索、溴己新、糜蛋白酶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临床应用最广泛,合计占比94.27%(2 172 618/2 304 748)。调查3年中氨溴索和糜蛋白酶应用呈下降趋势,溴已新和NAC应用呈上升趋势。61.64%(1 242 402/2 015 559)的注射剂型祛痰药用作雾化吸入。结论氨溴索、溴己新、糜蛋白酶和NAC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祛痰药物,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注射剂型用于雾化吸入的比例仍然很高,特别是儿童和老年患者雾化祛痰的规范性仍需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专科护理综合实践培训模式的实施与效果,为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49名护士,于2020年8~10月进行为期3个月的临床综合实践培训,应用柯式评估模型对护士培训的满意度、专科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抢救工作质量达标率等指标的对比,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价。结果在反应层,神经外科专科护理综合实践培训模式的满意度得分为(92.39±2.20)分,总体满意度较高。在学习层,培训后理论成绩为(85.08±7.93)分,操作成绩为(92.69±3.62)分,培训后的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均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0/-7.830,P<0.01)。在行为层,培训后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得分为(88.77±8.15)分,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70,P<0.01)。在结果层,抢救工作质量达标率培训前为85.71%,培训后为97.96%,培训后的达标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0,P<0.05)。结论神经外科专科护理综合实践培训模式对提高神经外科护士岗位胜任能力的效果显著,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内分泌科的管理中应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3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110例内分泌科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此护理基础上采取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率为98.18%,同期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率为87.27%,观察组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分泌科运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因此该护理方式适合应用于内分泌科的日常护理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RP)相关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影像、生化检查改变、治疗方案及预后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2005年12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8例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0岁,57.1%(16/28)为男性。其中26例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常见症状为头痛(69.2%,18/26)、认知下降(38.5%,10/26)、精神行为异常(38.5%,10/26)等;仅2例出现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头颅MRI检查显示常见受累部位是皮质下(13/18)及皮质(8/18)组织。脑脊液常表现为白细胞升高(中位数55×106/L)、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0.54±0.17) g/L]。全部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24例(85.7%)接受了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27例呈现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但24例好转后曾出现病情复发;认知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遗留症状。有16例得到随访信息,平均随访时间3.3年,10例患者病情稳定,共3例死亡,死亡病例平均总病程8.6年。结论RP病程中可能出现诸多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以急性或亚急性边缘叶脑炎、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等临床综合征较为多见。但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需全面排除其他病因并尽早使用免疫抑制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维持性的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及其护理的对策。方法通过对本院的21例维持性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总结。结果21例透析患者中的内瘘急性闭塞导致的患者总共有14例,慢性狭窄导致的总共有7例。其中内瘘闭塞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低血压,及由于穿刺不当造成的动静脉的血管的损伤和感染很容易引起内瘘狭窄问题的出现。结论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形成原因是内瘘血栓的形成与内瘘狭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在钙、磷代谢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尿毒症患者,采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每组50例,分别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两组透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钙、磷代谢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血液透析组透析患者低甲状旁腺激素发生率较腹膜透析组更低,高甲状旁腺激素、高磷发生率较腹膜透析组更高(P<0.05),而两组低磷、低钙、高钙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液透析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磷水平均明显高于腹膜透析组,血钙水平均明显低于腹膜透析组。结论在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中,腹膜透析能更好地控制钙磷代谢,临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透析方式,合理饮食,以此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病例系统,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回顾性采集诊断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如性别、发病年龄、致伤原因、是否开放、是否多个部位感染、术中组织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致病菌数量与种类以及是否进行截肢等,并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结果华南地区共计有6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女比为4.81∶1。造成创伤性骨髓炎的外伤以开放性损伤为主(64.09%,432/674)。创伤性骨髓炎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9.51%,211/534)。创伤性骨髓炎以单发感染病灶为主(83.68%,564/674),主要累及下肢:胫骨(53.19%,300/564)、股骨(18.97%,107/564)、跟骨(11.70%,66/564)及其他足部骨(4.61%,26/564)。术中取组织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26%(355/544)。多数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由单一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74.65%,265/355),最常见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11%,101/2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00%,53/265)。创伤性骨髓炎所致截肢率为3.71%(25/674),整体致残率为4.45%(30/674)。结论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好发于男性,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创伤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交通伤,好发于下肢骨,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简介:摘要目的对肾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肾内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14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中段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145例尿路感染患者所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与真菌为主;革兰阴性菌较常见的菌群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菌较常见的菌群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青/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有较高耐药性,临床用药中需提高重视。结论肾内科尿路感染患者送检的中段尿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为主,且主要的病原菌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临床需加强监测与管理,以保证抗菌药物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减少耐药菌的产生,进一步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克罗米芬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进行促排卵治疗的有效性。方法100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克罗米芬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重组人促黄体激素进行治疗。克罗米芬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克罗米芬治疗。比较两组排卵率、妊娠率、单卵泡率,胚胎移植数、受精数、取卵数,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阻力指数、血流搏动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克罗米芬组排卵率、妊娠率、单卵泡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克罗米芬组子宫内膜厚度、血流阻力指数、血流搏动指数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米芬组胚胎移植数、受精数、取卵数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克罗米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罗米芬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进行促排卵治疗的有效性高,可以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厚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受精、取卵、胚胎移植数,提高排卵率、妊娠率、单卵泡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40)的治疗方案为持续静脉滴注生长抑素,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x2=11.114,P=0.001;观察组的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腹胀、腹痛的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长抑素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理想,可作为一线药物予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5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氏手术35例,去分支杂交手术18例。杂交手术组较孙氏手术组术前脑梗塞病史更多,其余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选择了中低温脑保护策略,孙氏手术术中予双侧顺行脑灌注以及停循环期间降主动脉球囊阻断保持下肢和脏器血供,去分支杂交手术弓部血管重建后术应用覆膜支架封闭全主动脉弓以及分支血管。统计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并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近期预后。结果杂交组避免了停循环,术中最低鼻咽温度略高于孙氏组[(25.1±0.4)℃比(27.7±0.6)℃],两组手术操作时间[(178.9±43.5)min比(166.9±95.4)min]以及术中出血量[(1 724.9±1 394.2)ml比(1 590.7±920.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肾衰竭(20.0%比11.1%)、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11.4%比5.6%)、认知功能障碍(17.1%比11.1%)、呼吸机辅助时间[84.0 h(25.0,160.0)h比61.7 h(17.3,90.5)h]、ICU停留时间[6.5(2.9,14.3)天比4.4(2.0,6.1)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孙氏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3例,杂交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4.8个月,孙氏手术组无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胸降部远端假腔存在活动性血流;杂交手术组随访期内无死亡,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和杂交手术均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99Tcm-二乙撑三胺五乙酸(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检测心脏移植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阜外医院拟行心脏移植手术的终末期心力衰竭的34例患者[男30例、女4例,年龄(45±14)岁)]为心脏移植组,另选择41例心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50±17)岁],均行Gates法和双血浆法(DPSM)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分别为gGFR和dGFR。以DPSM为标准,验证Gates法的准确性。17例心脏移植组患者术后重复行Gates法及DPSM,依据Gates法测得的分肾比值估算DPSM测定的左右分肾GFR(dGFRL与dGFRR)。采用Pearson相关和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心脏移植组的gGFR高于dGFR[(66.49±15.66)与(49.16±13.24) ml·min-1·1.73 m-2;t=6.728,P<0.01],两者呈中等相关(r=0.467,P<0.01);对照组gGFR与dGFR无明显差异 [(65.35±26.28)与(62.22±21.37) ml·min-1·1.73 m-2;t=1.268,P=0.212],两者呈强相关(r=0.799,P<0.01);2组相关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P<0.05)。患者心脏移植术后肌酐水平呈下降趋势,而DPSM对应的dGFR、dGFRL、dGFRR均呈上升趋势,提示术后较术前肾功能改善。结论99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心脏移植患者GFR的准确性欠佳;DPSM结合Gates法的GFR联合测定方案可提供总体GFR并准确估算分肾GFR,或可作为可靠的心脏移植手术肾功能动态监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