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水平尿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干休所离休人员(均为确诊为1级和2级高血压老年患者)共138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结果:四组的尿白蛋白水平在治疗前的对比中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接受治疗后,所有四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这一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对于血钠、血钾、空腹血糖、TC、TG、LDL-C、HDL-C、肌酐和尿酸的水平,治疗后的数值与治疗前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能够进一步减低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尿白蛋白,相比于低程度蛋白尿及临床蛋白尿短期内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情况,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死于心血管病淋巴瘤患者的特点。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其中冠心病27例,脑卒中25例,高血压7例,心源性猝死5例,肺栓塞4例,心力衰竭3例,其他心血管病4例。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6.1%(35/217例)。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的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1.7%(7/6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瘤的原发部位(OR=0.521,P=0.039)、分期(Ⅱ期:OR=2.487,P=0.016;Ⅲ期:OR=3.233,P=0.002)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心血管毒性(OR=3.019,P=0.001)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瘤原发部位为淋巴结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低,淋巴瘤分期为Ⅱ~Ⅲ期、诊疗过程中发生心血管毒性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高。结论心血管病是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随着生存时间的延长,死于心血管的风险明显增加。淋巴瘤原发部位、分期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心血管毒性可能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老年2型糖尿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两种病症常常合并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本综述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全面分析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并对当前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药物干预方案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药物干预,可以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减缓认知功能的下降。在干预药物中,胰岛素增敏剂和胰岛素促分泌剂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而中药干预因其独特的多靶点、多途径的灵活性,同样展现出积极的疗效。此外,针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综述结果对于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对正常垂体边界的判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50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前影像和手术视频资料,总结确定垂体边界、垂体保护的方法。根据术前、术后的MRI影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评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02例患者中,达到肿瘤全切除463例(92.2%)。通过术前影像和术中神经内镜直视或应用术中潜水技术观察,483例(96.2%)患者术中可辨认出正常垂体以及垂体与肿瘤组织的边界,垂体组织保留良好;19例(3.8%)患者无法辨认垂体组织,术中对可能的垂体边界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单纯垂体组织12例,被肿瘤侵袭的垂体组织3例,单纯肿瘤组织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嗅觉丧失(1.6%,8/502)、尿崩症(1.4%,7/502)、电解质紊乱(1.0%,5/502)、脑脊液鼻漏(1.0%,5/502)、脑膜炎(0.4%,2/502)及垂体功能低下(0.4%,2/502),无死亡病例。结论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通过术前影像结合术中神经内镜直视或术中潜水技术观察可辨认出垂体组织与肿瘤的边界,对于难以辨认垂体边界的患者,术中可通过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予以确认。采用这一方法可提高对垂体组织的辨识率,有利于对垂体的保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对正常垂体边界的判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50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前影像和手术视频资料,总结确定垂体边界、垂体保护的方法。根据术前、术后的MRI影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评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02例患者中,达到肿瘤全切除463例(92.2%)。通过术前影像和术中神经内镜直视或应用术中潜水技术观察,483例(96.2%)患者术中可辨认出正常垂体以及垂体与肿瘤组织的边界,垂体组织保留良好;19例(3.8%)患者无法辨认垂体组织,术中对可能的垂体边界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单纯垂体组织12例,被肿瘤侵袭的垂体组织3例,单纯肿瘤组织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嗅觉丧失(1.6%,8/502)、尿崩症(1.4%,7/502)、电解质紊乱(1.0%,5/502)、脑脊液鼻漏(1.0%,5/502)、脑膜炎(0.4%,2/502)及垂体功能低下(0.4%,2/502),无死亡病例。结论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通过术前影像结合术中神经内镜直视或术中潜水技术观察可辨认出垂体组织与肿瘤的边界,对于难以辨认垂体边界的患者,术中可通过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予以确认。采用这一方法可提高对垂体组织的辨识率,有利于对垂体的保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高血压和糖尿病合并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降压药物在治疗此类合并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深入综述,对国内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研究显示,针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应首选ACEI和ARB类药物, 它们对于保护胰岛细胞, 控制血糖以及降低心肾并发症的风险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单种药物不能达到降压目标,可采用联合用药策略,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药。另外,研究还发现,α-阻滞剂和β-阻滞剂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可能导致血糖增高,因此需慎用。本文的研究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临床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简介:摘要:本文对运动作为非药物治疗手段在老年高血压、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当前研究中,运动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防治手段。通过文献综述和分析,本文介绍了运动对血压控制以及血糖稳定的作用机理及其具体运动程序的选择。研究证实,有规律、适量的身体运动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而降低心脏病、脑血管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危险性。合适的运动方式,强度和频率的选择是关键。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健康管理提供指导,对于预防和治疗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髓系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是由原始或幼稚的髓系细胞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浸润而形成的肿瘤。它包括粒细胞肉瘤、原始单核细胞肉瘤和由三系细胞组成的肿瘤,以粒细胞肉瘤最为常见。它通常表现为结节性包块,与各种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累及身体的多个部位。少数患者在AML完全缓解后出现粒细胞肉瘤,提示白血病复发和不良预后。本例患者在AML-M1完全缓解6年后,共发生孤立性的粒细胞肉瘤7次。直到死亡,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计数都保持正常。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冠心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疾病管理中,旨在降低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本研究从药物机制、细分药品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最近进展进行了详尽的综述。结果证明,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对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容易出现过度抗凝、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个体化原则,兼顾药物疗效和患者安全,重视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探讨。结论指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基础且必要的,但需要明确个体化理念,注重剂量控制和药物选型。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第二原发肿瘤特点,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淋巴瘤患者的根本死因和死于第二原发肿瘤患者的特点,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因素。结果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淋巴瘤原发病935例(79.7%),死于第二原发肿瘤94例(8.0%),死于其他各类疾病144例(12.3%)。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217例淋巴瘤患者中,根本死因为第二原发肿瘤38例(17.5%)。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的60例淋巴瘤患者中,根本死因为第二原发肿瘤17例(28.3%)。94例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患者中,死于肺癌31例,胃癌15例,肝癌13例,胰腺癌9例,结直肠癌6例,第二原发淋巴瘤6例,其他类型肿瘤14例。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确诊时的年龄、一线治疗效果和是否进行胸部或纵隔区放疗与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一线治疗效果(P=0.030)和是否进行胸部或纵隔区放疗(P=0.039)是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第二原发肿瘤是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一线治疗的效果和接受胸部或纵隔区放疗是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0—2019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效果、预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男女比例为0.6∶1.0。早期患者约占76%(52/68)。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其次为放疗和化疗。总有效率为94%(60/64),其中完全缓解率为72%(46/64)。中位随访44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3%,总生存(OS)率为83%。预后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P=0.011)和国际预后指数(IPI)(P=0.017)是PFS的独立预后指标,白蛋白正常和降低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77%和50%,IPI评分<2分和IPI≥2分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80%和48%;乳酸脱氢酶(LDH)水平(P=0.016)和白蛋白水平(P=0.025)是OS的独立预后指标,LDH正常和升高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87%和67%。白蛋白正常和降低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92%和73%。结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对治疗敏感,预后佳,患者白蛋白及LDH水平是独立预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