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干骨不连翻修手术患者健康相关生活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3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采用翻修手术治疗62例肱骨干骨不连患者资料。男43例,女19例;年龄20~73岁,平均42.3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9例,缺血型14例,肥大型29例。记录并分析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临床数据、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并通过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简明疼痛度量表(BPI)评价肱骨干骨不连患者健康相关生活,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结果入院时患者SF-12中生理总评分(PCS)评分为(24.3±5.2)分,SF-12中心理总评分(MCS)评分为(26.3±3.8)分,BPI中严重程度(BPI-S)评分为(6.5±1.9)分,BPI中疼痛干扰(BPI-I)评分为(6.7±2.5)分。术后1年随访时,PCS评分平均(43.6±8.1)分,MCS评分平均(34.7±4.4)分,BPI-S平均(4.9±1.2)分,BPI-I平均(4.4±1.4)分。以上四组指标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EPS标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2%(59/62)。通过与文献数据比较,肱骨干骨不连患者术后PCS评分与Barrentt食管、原发性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硅肺患者P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CS与脑卒中患者M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干骨不连是种破坏性慢性疾病,身心健康生活都有负面影响。虽然肢体疼痛影响可以通过翻修手术来缓解,但整个治疗过程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永久心理创伤。

  • 标签: 肱骨 骨折 不愈合 生活质量 SF-12量表 BPI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分期治疗终末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5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4例;年龄19~62岁,平均39.9岁。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分期治疗组(A组,拆除外固定支架更换为内固定,35例)终末治疗组(B组,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末治疗,1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9、12个月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SF-12量表中生理总评分(PCS)心理总评分(MCS)、骨折愈合时间、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并发症发生率、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优良率及下肢功能评分(LEF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至少随访12个月,A组患者PCS、MCS均于术后12个月均达到峰值,B组患者PCS、MCS分别于术后6、3个月达到峰值。A组患者术后6、9、12个月PCS、MCS均高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19.2±4.6)周]短于B组[(23.3±5.6)周],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15.6±4.2)d]短于B组[(270.0±15.4)d],并发症发生率[5.7%(2/35)]低于B组[35.3%(6/17)],术后12个月LEFS评分[(88.3±7.2)分]高于B组[(78.5±5.2)分],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优良率[94.3%(33/35)]高于B组[70.6%(1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固定支架行终末治疗相比较,拆除外固定支架更换为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下肢骨 外固定器 分期治疗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不同血栓风险评估量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235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8例,女67例;年龄为18~90岁,平均43.5岁。根据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非DVT组,分别采用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患者DVT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评分;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4种血栓风险评估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预测价值。结果235例患者中104例(44.3%)患者发生DVT。两组患者术前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DVT组患者RAPT评分、Wells评分及Autar评分显著高于非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AUC分别为0.84±0.02、0.65±0.05、0.81±0.02、0.7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P=0.031);RAPT、Wells评估量表AUC显著大于Caprini、Autar评估量表,而Autar评估量表AUC又显著大于Caprini评估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Caprini、Wells、Autar评估量表诊断DVT灵敏度分别为94.0%、65.0%、90.6%、84.0%,特异度分别为62.1%、51.8%、67.2%、32.5%。结论虽然4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下肢DVT发生均有预测价值,但是RAPT及Wells评估量表风险预测价值较高。

  • 标签: 骨盆 髋臼 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前营养状况术后功能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103例老年(年龄≥65岁)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入院时根据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分为营养正常组55例(GNRI≥92)营养不良组48例(GNRI<9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及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患者性别、受伤侧别、Neer骨折分型、致伤原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营养不良患者年龄较营养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9~16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24±0.68)、(8.94±0.89)g/dL,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3.9±1.3)、(5.8±1.2)d,术中输血率分别为14.5%(8/55)、60.4%(29/4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11/55)、39.6%(19/48),术后1年内病死率分别为1.8%(1/55)、4.2%(2/48),术后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6.7±8.8)、(43.2±5.6)分,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7.6±6.2)、(76.3±5.5)分,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4±5.0)、(76.3±5.5)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术前等待时间、术中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围术期应该重视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患者骨折、手术及麻醉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

  • 标签: 肩关节 老年人 营养状况 肱骨近端骨折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输血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502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两组,观察组203例,男98例,女105例;年龄为(61.0±20.7)岁;术中输血。对照组299例,男166例,女133例;年龄为(57.7±19.0)岁;术中未输血。分别于入院、术前1 d、术后1 d及3 d测定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凝血指标。于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记录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入院及术前1 d 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 D-二聚体水平[4.18(2.35, 7.08)、(6.20±3.7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41(1.91, 5.63)、(4.05±2.6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为43.3%(88/20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2.8%,98/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骨科患者术中输血可使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可增加术后DVT发生率。对于术中输血患者,需高度重视术后DVT发生,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前提下严格按照输血指进行输血,以降低患者术后DVT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围手术期医护 输血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临床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7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Z=-6.479,P<0.01;Z=-6.256,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Z=-3.607,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Z=-3.515,P<0.01;Z=-3.506,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13,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分离移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4)。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 标签: 骨折 骶髂关节 骨盆骨折 复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位置与发生肺栓塞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治疗1 620例下肢骨折伴下肢DVT患者资料。其中男726例,女894例;年龄18~98岁(平均64.0岁)。根据血栓出现解剖位置分为近端血栓组与远端血栓组,根据血栓出现于肢体侧别分为双侧血栓组与单侧血栓组,单侧血栓组又分为左侧血栓组与右侧血栓组,比较相对应两组之间肺栓塞发生率。结果1 620例下肢骨折伴DVT患者,近端血栓220例中发生肺栓塞12例,远端血栓1 400例中发生肺栓塞13例,近端血栓肺栓塞发生率(5.45%,12/220)高于远端血栓(0.93%,13/1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双侧血栓337例中发生肺栓塞10例,单侧血栓1 283例中发生肺栓塞15例,双侧血栓肺栓塞发生率(2.97%,10/337)高于单侧血栓(1.17%,15/1 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右侧血栓606例中发生肺栓塞10例,左侧血栓677例中发生肺栓塞5例,右侧血栓肺栓塞发生率(1.65%,10/606)高于左侧血栓(0.74%,5/6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9)。结论下肢骨折伴近端血栓较远端血栓、双侧血栓较单侧血栓更容易发生肺栓塞,但临床不可忽略远端血栓及单侧血栓发生肺栓塞可能。

  • 标签: 下肢骨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腔造影技术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中骨折复位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5月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医院下肢病区收治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7~63岁,平均45.5岁;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例,Ⅳ型2例。术中所有患者均在关节腔内注入造影剂透视寻找造影剂填充最低点;骨折复位植骨再次造影透视,关节面复位满意经皮微创置入接骨板。术前术后6个月测量并比较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根据Rasmussen影像学评价标准膝关节X线片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关节面塌陷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10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周内达骨性愈合。术前膝关节屈曲60.7°±13.1°,伸直4.6°±2.9°,HSS评分为(51.9±5.7)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122.4°±10.8°,伸直4.4°±2.5°,HSS关节评分为(84.9±5.3)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伸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面塌陷程度由术前9.5 mm(5~15 mm)恢复至术后1.3 mm(0~3 mm)。术后6个月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6例,良3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关节僵硬、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中通过关节腔造影可较好地观察骨折塌陷情况,同时准确判断关节面间接复位情况,有益于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

  • 标签: 膝关节 外科手术,微创性 关节造影术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36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259例;年龄范围65~94岁,平均年龄77.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前术后都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108例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29.92%,其中男性26例(24.07%),女性82例(7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127,95%CI:1.134~3.989,P=0.019)、冠心病(OR:1.692,95%CI:1.056~2.713,P=0.029)、受伤至入院时间(OR=1.677,95%CI:1.037~2.712,P=0.035)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期形成DVT独立危险因素。168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46.54%。患者术后下肢DVT分型:(1)近端血栓2例(1.19%);(2)远端血栓143例(85.12%);(3)混合血栓23例(13.69%)。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下肢骨折侧别的关系:(1)血栓与骨折患肢同侧84例(50.00%);(2)血栓位于骨折患者健侧19例(11.31%);(3)患者双下肢均有DVT发生65例(38.69%)。结论延迟入院>48 h,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为DVT形成危险因素;术前已有且术后未消失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48.81%,术后新发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51.19%。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需行术前、术后多次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变化,做好防治工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非重点疫区下肢骨折患者收治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88例(97处)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45例;年龄为15~95岁,平均65.5岁。主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主要手术方式: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2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25例,髋关节置换术28例。记录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患者入院进行COVID-19筛查,观察患者及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情况。结果88例患者入院前筛查COVID-19感染均呈阴性。本组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为4.5 d,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7 d,住院时间平均为6.6 d。28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假体位置、角度良好,69例骨折固定患者术后骨折功能及解剖复位率为94.2%(65/69)。围手术期25例(28.4%)患者出现DVT。7例(8.0%)患者术后3 d内出现发热,考虑为吸收热。无患者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结论非重点疫区医疗机构创伤骨科医生在掌握COVID-19防控诊疗知识、骨折患者接诊原则情况下,严格筛查流行病学史,把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可降低院内COVID-19感染发生率,疫情期间依然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医疗服务。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下肢 骨折 围手术期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药物治疗产后出血临床效果,为产后出血患者治疗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102例需要治疗产后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51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另患者命名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同时还加药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米索前列醇进行疾病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产后出血效果、产后出血量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发现,试验组患者治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患者产后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试验组患者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均明显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临床给予联合药物治疗相比于单药治疗取得治疗更突出,能有效控制患者产后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可应用于临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 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48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6例,女289例;年龄16~102岁,平均74.6岁。根据术前术后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术前DVT组、非DVT组术后DVT组、非DVT组。统计患者术前、术后DVT发生率及术前到术后变化规律。评估术前、术后DVT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手术方式、术中输血量、血清学指标。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6.5%,术后DVT发生率为57.1%(P<0.05)。术前单侧DVT发生率为30.5%,术后单侧DVT发生率为37.5%(P<0.05)。术前双侧肢体DVT发生率为6.0%,术后双侧肢体DVT发生率为20.0%(P<0.05)。术前近端、混合、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8%、6.7%、90.4%;术后近端、混合、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2%、4.7%、93.1%。术前到术后血栓无变化293例(60.4%),加重164例(33.8%),减轻28例(5.8%)。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前DVT组与非DVT组骨折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纤维蛋白原、骨折AO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VT组与术后非DVT组在年龄、骨折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ASA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术中输血量、骨折AO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手术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既往有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与术前发生DVT显著相关(P<0.05);术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与术后发生DVT显著相关(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上升,血栓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预防性抗凝效果并不理想;女性、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既往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是术前DVT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是术后DVT发生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102岁[(76.0±11.9)岁]。213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接受外固定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判断DVT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远端血栓、近端血栓混合血栓。根据术前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术前82例(37.6%),术后128例(58.7%)]非血栓组[术前136例(62.4%),术后90例(41.3%)]。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DVT部位及转归情况。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般资料、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及血清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7.6%,术后DVT发生率上升到58.7%,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分别占术前术后深静脉血栓86.6%90.6%,术后有2.8%远端DVT延伸至腘静脉以上,23.4%患者术前没有血栓形成,而在术后出现远端、近端或混合DVT(分别为22.0%、0.5%0.9%)。没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D-二聚体入院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住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发病率、体重指数、住院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入院时D-二聚体入院时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D-二聚体、术后1 d D-二聚体,术后5 d 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5 d CRP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入院时间(OR=1.137,95%CI 1.002~1.290,P<0.05)术后1 d D-二聚体(OR=1.087,95%CI 1.033~1.142,P<0.05)与术后DVT显著相关。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骨折至住院时间是术前术后DVT形成独立危险因素,骨折至手术时间是术前DVT发生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期入院早期手术)可能会降低DVT发生率。

  • 标签: 股骨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股骨头负重区压缩老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损伤老年髋臼骨折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73.2±6.5)岁(范围60~87岁)。术中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未行处理。髋臼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14例,前柱+后半横断骨折12例,"T"形骨折4例,横断骨折4例,柱+后壁骨折2例;其中14例伴髋臼关节面压缩,29例伴关节脱位。随访时采用Merle d'Aubigné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Matta分类法评价髋臼骨折复位、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Ficat-Alert分期评估股骨头坏死。将随访期间出现股骨头坏死Ⅲ期、Ⅳ期或创伤性关节炎Ⅲ、Ⅳ级或接受关节置换术定义为手术失效。术前、术后(第2~5天)行骨盆CT扫描,于冠状面、横断面片测量股骨头压缩大小,并计算压缩体积。将压缩严重程度按照体积大小分为小(<1 cm3)、中(1~2 cm3)、大(>2 cm3)。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股骨头压缩体积是否为手术失效危险因素。结果病例随访(34.7±8.9)个月(范围25~54个月)。术前测量大、中、小体积股骨头压缩患者分别为7例、14例、15例;术后分别为12例、10例、14例。Matta分类:优6例、良22例、差8例,优良率78%(28/36)。末次随访时Merle d'Aubigné s评分为优2例、良8例、可5例、差21例,优良率28%(10/36)。随访期间发生手术失效20例,失效率56%(20/36)。手术失效组与非手术失效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Matta分类、合并髋臼关节面压缩及合并关节脱位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股骨头负重区压缩体积频数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47,P<0.001)。股骨头负重区域大、中、小体积压缩患者手术失效率分别为92%、80%、7%,股骨头负重区大中体积压缩为手术失效独立危险因素(OR=82.333,P<0.0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压缩老年髋臼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率;但大中体积股骨头负重区压缩明显影响治疗结果,术后2年内有极高手术失效率。

  • 标签: 髋臼 骨折 股骨头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失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ABO血型患者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 951例下肢骨折患者,男924例,女1 027例;年龄中位数为63(46, 78)岁(16~102岁)。按照血型分组:O型组572例,A型组564例,B型组609例,AB型组206例。入院12 h内常规行双侧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比较所有下肢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以及< 60岁骨折患者、≥60岁骨折患者不同血型组DVT发生率。结果O型组、A型组、B型组、AB型组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26.75%(153/572)、28.72%(162/564)、34.32%(209/609)、29.61%(61/206),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按ABO血型分组DVT发生率分别为28.74%(98/341)、28.99%(100/345)、39.45%(144/365)、30.97%(35/113),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8)。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及<60岁患者ABO血型分组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按ABO血型分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0.99%(97/313)、33.33%(108/324)、45.22%(156/345)、34.74%(33/95),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不同ABO血型下肢骨折DVT发生率不同,B型血DVT发生率最高。血型对于下肢骨折DVT发生率影响主要表现在膝关节以近骨折60岁以上患者

  • 标签: 下肢 骨折 血型 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干骺端扩髓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66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75~89岁[(80.9±3.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例,31-A2型22例,31-A3型21例。34例接受干骺端扩髓PFNA固定治疗(扩髓组),32例接受干骺端未扩髓PFNA固定治疗(未扩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部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7个月[(13.5±1.1)个月]。扩髓组总失血量[(976.3±210.1)ml]、隐性失血量[(712.4±224.4)ml]、术中失血量[(139.4±21.0)ml]、显性失血量[(263.8±36.3)ml]、术后引流量[(124.4±29.5)ml]均大于未扩髓组[(799.0±119.5)ml、(603.0±136.4)ml、(94.1±18.8)ml、(195.9±35.4)ml、(101.9±27.5)ml](P<0.05)。扩髓组输血量[2(0,2)U]输血率[53%(18/34)]均大于或高于未扩髓组[0(0,1.5)U、25%(8/32)](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头颈骨块楔形撑开畸形、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切口感染、肺栓塞或脂肪栓塞。两组医源性外侧壁骨折、下肢静脉血栓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干骺端扩髓未扩髓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疗效,而PFNA干骺端未扩髓较扩髓治疗具有围术期失血量少、输血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失血,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种3.0 T MRI扫描序列腰椎小关节软骨成像图像质量及特点。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健康受试者30例,均接受L4/L5~L5/S13.0 T MRI腰椎常规序列(T1WI及T2WI序列)、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水激励序列(water excitation three-dimensional spoiled gradient echo sequence, 3D-WATSc)、基于T1加权三维快速场回波(three-dimensional T1 fast field echo, 3D-T1-FFE)、基于质子密度加权三维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three-dimensional 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 volumetric isotropic turbo spin echo acquisition, 3D-PDWI-VISTA)序列扫描。MRI图像进行成像效果定性定量评估。定性评估指标包括软骨信号均匀性、软骨—关节间隙边缘清晰度、软骨—骨边缘锐度、软骨—关节间隙对比度、软骨—骨对比度;定量评估指标包括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结果3D-WATSc序列5项定性评估指标中评分最高,3D-T1-FFE序列次之,仅软骨信号均匀性指标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PDWI-VISTA序列5项定性指标评分均最差(P<0.05),且几乎不能分辨小关节各层解剖结构,无法进行后续定量评估。3D-WATSc序列显示其软骨SNR [L4/L5(70.73±14.86)、L5/S1(73.50±13.63)]及软骨—关节间隙[L4/L5(25.30±8.44)、L5/S1(21.64±13.01)]、软骨—骨[L4/L5(60.75±14.68)、L5/S1(64.31±12.98)]、软骨—骨髓CNR [L4/L5(50.22±14.33)、L5/S1(54.46±10.99)]均较3D-T1-FFE序列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 MRI3D-WATSc序列能够清晰地呈现腰椎小关节软骨层及关节间隙,优于3D-T1-FFE及3D-PDWI-VISTA序列,腰椎小关节软骨成像及腰椎小关节退变临床诊断更具优势。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腰椎小关节 关节软骨 退行性变 成像序列
  • 简介:摘要肘关节内翻-内侧旋转不稳定(VPMRI)发病率低,受伤机制复杂,X线片往往显示无明显脱位,常被诊断为单纯冠状突骨折,极易造成漏诊误诊。VPMRI治疗方案也有争议,保守治疗或不恰当治疗均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针对这临床少见且难以治疗复杂肘关节损伤,本文从损伤机制、解剖结构、冠状突骨折O'Driscoll分型、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术后康复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综述。

  • 标签: 肘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发病率 冠状突骨折 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内侧支撑钢板及排钉固定治疗累及外侧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26例累及外侧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为19~51岁,平均36.1岁;所有患者骨折线均累及外侧胫骨平台,采用内外侧双切口内侧支撑钢板及排钉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复位质量、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200 min,平均140.3 min。26例患者术后获8~18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7周,平均13.7周;随访过程中未见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Rasmussen放射评分为11~18分,平均16.1分。膝关节活动度0~140°,平均120.8°。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14~28分,平均24.4分。结论对于累及外侧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使用内侧支撑钢板及排钉固定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胫骨平台骨折 后外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