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一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014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双减”政策有了很大进展。“双减”政策是关注学生学习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步。“双减”政策的落地,要求语文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将以人为本工作落到实处。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不灵活、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课堂热闹但质量不高等问题。以“双减”政策为指引,小学语文教学要多种方法并用实现课堂提质增效。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主体价值进行有效提问引导。本文就“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素质教育的逐渐落实,考试压力逐渐降低,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为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要重新审视教育工作,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双减”政策的推出,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强调教学的减负增效,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保证学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和挑战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影响。以下是对这些挑战和影响的详细分析。第一是作业压力减轻。“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在过去,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然而,“双减”政策要求减少作业量,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有效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二是课堂效率提升。“双减”政策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提前做好课堂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吸收和掌握知识。第三是学生个性化发展。“双减”政策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第四是课外辅导减少。“双减”政策限制了课外辅导机构的开展,这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影响。一些学生可能会依赖课外辅导来提高语文成绩,但随着政策的实施,他们将失去这一学习途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第五是考试评价改革。“双减”政策要求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减少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增加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转变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影响。
2.“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
2.1用情境激发动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心甘情愿地聚焦于某一事情时,负担就不复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秉承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创设可感的任务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感、压迫感和焦虑感。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个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是“简要复述课文”。在教学本单元《西门豹治邺》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会让学生充分掌握故事文本的特点,了解故事内容,将故事提炼为“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和“兴修水利”三个部分。然后,对学生进行简要复述方法的渗透,组织学生明确中心,判断最能凸显中心思想的部分,并复述得详细一点;相对次要的部分,就复述得简单一点。这样的教学看似循序渐进,实际上仍没跳出“机械灌输”的方式。对此,笔者从故事入手创设情境:将学生从阅读者的身份转成故事中的百姓,将笔者变成从邺县逃离的“大伯”。“大伯”在外地听说西门豹治理邺县很有成效,正带着老百姓兴修水利,不知真假,请学生作为邺县的“百姓”,劝说“大伯”放心回乡。这一情境,不仅巧妙地转换了师生的角色,还给学生的“简要复述”提供了内在动力。由于有了明确的角色身份,同时又设定了明确的表达对象和任务,学生自然将思维和身心浸润在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言行之中。如何全面展现西门豹大人的治理过程呢?如何凸显人物的形象特点呢?如何才能让一个久居外地的人放心回乡呢?……这些都成了学生必须自主探究的内容。
2.2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了解
“双减”政策下,为了确保在阅读减量的同时提升阅读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进入深度阅读。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策略之前,应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思维,对文本价值进行全方位的挖掘。例如,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进行字、词、句、修辞、语法、结构等知识点的教学,还要利用文本内容展开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力求实现阅读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多样化的教育目标,也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支持,包括提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推想教学法等。
2.3读思结合,以有效设问
激活学生语文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情景演绎可以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而在课堂气氛得到有效保证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提问、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深读课文理解主旨,这样就能有效改善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文章阅读浅表化的问题。有效设问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而展开,让学生在文章阅读的同时,想多想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对于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剖析人物形象、把握文本细节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将相和》这篇文章为例,在学生读完课文,知道课文说了三个故事后,教师就可以围绕文本与学生进行有效的问答讨论。文中写道: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这里蔺相如为什么要“想一会儿”,这一方面体现了这件任务非常困难,蔺相如不可能一下想到万全之策;另一方面体现出蔺相如的谨慎,他在个人存亡与国家荣辱之间选择了积极应对这一难题。而到了后面,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这里蔺相如为什么要“理直气壮”?理直气壮又体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与上文呼应,这又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的胆识过人并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蔺相如利用了秦王喜欢和氏璧的心理。如果秦王真逼他,他会真的玉石俱焚,这需要极大的胆量。而到了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秦王,又大大方方地说了很多。“大大方方”这又体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心态?这是蔺相如将所有问题都谋划之后心中的坦然与踏实。围绕文章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感受蔺相如心态的变化,并分析背后的原因,既能让学生对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效认知,更能明白坦然应对的背后,是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与运筹帷幄。同样的思路,可以对后续的故事围绕一些重点信息进行提问,与学生一起有效分析。课堂的节奏有序推进,能让学生有效思考,更能激发学生对文本审读的热情。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理念的引导下,建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不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诉求。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更新教育观。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廷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3(38).
[2]陶梅菊.“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20).
[3]闻炳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