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床旁超声在急诊困难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困难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次数显著短于对照组,平均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二针穿刺成功率、三针穿刺成功率与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差异显著(P<0.05)。结论床旁超声在急诊困难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线超声引导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无线超声组各60例。传统组的定位及穿刺等均采用解剖标志进行,无线超声组的定位及穿刺等均在无线超声引导下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困难置管数、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困难置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线超声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线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线超声引导的颈内静脉置管更方便,更容易,更安全,更快速。对于具有困难置管(肥胖、颈内静脉置管史、体位无法配合、血管畸形、水肿)的患者更为安全有效。
简介: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广泛应用,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患者的痛苦,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大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血管壁硬度增加,若使用一次性钢针长期反复穿刺,不仅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因而留置针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科通过摸索和临床实践,探索出一种延长留置针埋入时间的方法,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7月至2006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穿刺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1.6岁。输注液体均为临床常用的液体和常用药物,无化疗药物。材料选用国产的静脉留置针。1.2方法:1.2.1分组:外周血管置管,危重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即同时植入2枚留置针,随机选择其一为实验组;普通患者植入留置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血管条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护理方案:对照组在每次输液完成后按常规封管步骤进行,即撤去一次性输液管,用10ml稀释肝素盐水(浓度为125U/ml)连续注入套管,正压封管,用胶布将套管尾端固定,每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深度对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COPD患者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经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COPD患者76例作为本次探讨对象。根据拍片确定结果将76例探讨对象均为分成观察组(右心房上2cm)和对照组(大于右心房上2cm),比较两组不同导管末端位置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通过对两组统计数据分析,观察组采用中心置管位置的非计划拔管率与采取非中心置管位置的对照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导管末端位置置管效果无显著影响,静脉外渗并发症在观察组更少发生。
简介:(吴江市中医医院江苏吴江215221)摘要随着血液病患者在临床中使用留置针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将60例血液病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和肝素钠液作为封管液。结果两种封管液使用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出血倾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生理盐水作为血液病病人静脉留置针封管液,可以避免加重病人的出血倾向。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长度和留置时间对患者疼痛及渗液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在给患者静脉穿刺时,2组均采用20G留置针,观察组采用留置针置入皮肤及血管长度为(2.5±0.1)cm方法,对照组留置针全部置入皮肤及血管方法,观察比较2组患者在留置针置管完成时、置管48h、72h等时段患者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及渗液情况。结果 穿刺置管完成时、置管48h、72h等时段,患者疼痛程度,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置管48h、72h等时段渗液发生率,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