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深度对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COPD患者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1

不同深度对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COPD患者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

韦柳青,姜福富通讯作者, 覃纲,赖天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广西 南宁53000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深度对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COPD患者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经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COPD患者76例作为本次探讨对象。根据拍片确定结果将76例探讨对象均为分成观察组(右心房上2cm)和对照组(大于右心房上2cm),比较两组不同导管末端位置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过对两组统计数据分析,观察组采用中心置管位置的非计划拔管率与采取非中心置管位置的对照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导管末端位置置管效果无显著影响,静脉外渗并发症在观察组更少发生。

【关键字】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不同导管末端位置;置管效果;并发症

危重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特点决定了其护理工作开展不同于其他健康护理,尤其COPD的患者病情长,反复发作,部分出现胸部变形的情况。导致深静脉导管的位置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出现病情危急时入ICU抢救,需要进行深静脉置管操作进行有效的监测、治疗和营养输送。在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操作中,导管末端无法每次都准确到达腔静脉位置致使导管末端处于非中心位置[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导管末端位置置管术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影响。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将2019年7月-2021年7月在我院ICU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术的76例COPD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探讨对象。根据拍片确定结果进行分组,观察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10.28±2.36)天。对照组38例,其中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9.21±2.31)天个月,本次76例探讨对象之间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将导管末端置于上腔静脉右心房上2cm;对照组同法将导管末端置于上腔静脉右心房上3cm的,最后通过拍片确定入选。两组的置管的维护、拔管均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同深度非计划拔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16.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使用χ2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2.1 两组非计划拔管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为0,对照组的非计划拔管率为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静脉外渗为1,对照组静脉外渗为4,χ2=13.334,p=0.001,两组数据差异对比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深静脉置管术用于COPD患者治疗,可以为其提供长期的静脉通路进行治疗药物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其操作简单快捷,痛感低,减少外渗而广泛用于临床。但深静脉置管也容易产生并发症,其常见的并发症种类包括导管血流相关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破裂,出现导管位置漂移脱出、形成血栓血肿和、液体渗漏等诸多问题[2]。在进行置管术操作时其导管末端常不能按照预定点放置在静脉腔内等情况。

在本文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将两组经拍片确定不同的位置而分组,探讨不同位置对病人的治疗影响,其造成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数据上并无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知在严格的医学监测和护理下深静脉置管的导管末端放置位置的不同同样可以达到正常的静脉置管用药和监测效果。但观察组和观察组相关并发症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液体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当导管末端位于中心位置(静脉腔)输入高营养液和高浓度药物时能够迅速被高流量和高流速的血液所稀释从而有效减少静脉外渗情况外渗的发生,基于此情况在临床中更多应该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导管的深度,桶状胸时更应拍片确定和调节中心位置,以防并发症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导管末端会随患者的活动而移动大概2厘米左右。因此要确定导管位置的正确性,防止液体从而导致静脉外渗情况发生[3]

综上所述,不同位置的导管末端放置对置管效果无显著影响,深静脉导管末端在右心房上2cm并发症明显低于其他深度的置管位置。

参考文献

[1]陈玉姬,黄兰,黄静雅等.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PICC置管术的影响[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21,39(06):638-641

[2]徐立新.PICC导管置管前评估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地方病防治,2021,36(01):82-83.

[3]吴唯,施卸丽,汪佳伟.不同导管末端位置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6):3758-376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课题:Z2015106

姜福富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