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hucMSC-exo)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生物学行为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收集培养上清提取外泌体。将HKF分为对照组(NC)和实验组(Exo),对照组在培养到70%~80%融合后,用基础培养基处理;实验组用含hucMSC-exo的基础培养基处理,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2 μg/ml,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迁移,检测羟脯氨酸(HYP)含量,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SMAD家族蛋白2(Smad2)、SMAD家族蛋白3(Smad3)信使RNA(mRNA)水平进行分析。应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 J和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实验组吸光度值在处理后的每个时间点都低于对照组,0 h(Exo=1.421±0.114比NC=1.403±0.104,t=0.267,P>0.05),12 h(Exo=1.688±0.102比NC=1.730±0.073,t=0.745,P>0.05),24 h(Exo=1.755±0.089比NC=1.829±0.036,t=1.711,P>0.05),36 h(Exo=1.875±0.154比NC=1.955±0.183,t=0.747,P>0.05),48 h(Exo=2.054±0.035比NC=2.110±0.067,t=1.621,P>0.05),60 h(Exo=2.086±0.034比NC=2.126±0.042,t=1.656,P>0.05)和72 h(Exo=2.063±0.175NC=2.094±0.065,t=0.378,P>0.05)。对培养了48 h的细胞划痕区域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划痕面积为对照组0.997±0.020倍,t=0.08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培养上清中HYP含量低于对照组[(15.310±1.083) μg/ml比(19.560±0.737) μg/ml,t=3.243,P<0.0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TGF-β1、TGF-β2、Smad2、Smad3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TGF-β1=0.814±0.048比1.076±0.066,t=3.210,P<0.05;TGF-β2=0.925±0.037比1.135±0.075,t=2.657,P<0.05;Smad2=0.911±0.061比1.139±0.075,t=2.394,P<0.05;Smad3=0.913±0.038比1.043±0.025,t=2.850,P<0.0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ucMSC-exo有抑制HKF增殖迁移的趋势,并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IV感染者较非HIV感染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病率增加。HIV通过包膜表面的糖蛋白120和转录反式激活因子,下调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RPEC)中紧密连接蛋白,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的完整性,同时诱导RPEC发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导致光感受器丧失,进而促进AMD进展。(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61-366)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初治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47岁(16~74岁)。有B症状18例(58.1%),血小板计数升高16例(51.6%),Ann Arbor分期Ⅲ~Ⅳ期22例(71.0%)。随访结束时,31例患者中生存22例,死亡9例。5年OS率70.9%,中位OS时间未达到。采用CHOPE方案化疗患者5年OS率高于CHOP和其他方案化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不同血小板计数、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化疗方案和有无B症状患者5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HR=2.194,95% CI 1.078-4.465,P=0.030)。结论原发系统型ALCL临床诊断时多为中晚期,男性多见。多数患者有B症状和血小板计数升高,IPI评分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CHOPE方案是一线化疗较好的选择。
简介:摘要随着眼底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多模式影像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新命名系统对于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由视网膜专家、眼底读片专家以及眼病理学家组成的nAMD研究组经过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在原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病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等新型影像和当前的病理认识,建立了nAMD亚型和相关病变的新命名,以帮助眼底病医师对各种不同表现nAMD患者进行分组和研究。该共识提出术语"黄斑新生血管",并将其分为1型、2型、3型;同时针对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出血、纤维化、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等黄斑新生血管相关病变进行了命名。这一新命名有助于改善不同研究之间、临床诊疗上的沟通,在读片中心和研究者之间建立标准定义和术语,将进一步推动眼底病医师对nAMD的认识和交流。
简介:摘要人类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导致世界上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导致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但充当视网膜固有免疫监测作用的小胶质细胞,在多种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的视网膜变性早期即发现其活化反应。这些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参与吞噬变性的视杆细胞碎片,还产生了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细胞毒性物质,加重了临近健康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提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光感受器细胞变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大量研究证实,一些药物通过干预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可以预防或减轻神经元的死亡,减缓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望成为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