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 2013年 4月—— 2014年 2月间收治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 5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包括饮食指导、心理护理与运动护理在内的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 91.67%)与对照组( 72.41%)相比明显较高,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给予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全面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生活品质,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 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奥扎格雷钠、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于入院时和治疗后7-14d,根据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53.33%比30.00%,93.33%比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的S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9.1±4.4)分比(14.2±5.2)分,AD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57.6±1.32)分比(30.6±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7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1例,分为溶栓后未出血(non-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non-HT)组49例、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infarcts,HI)组8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hematomas,PH)组4例,分别检测3组溶栓前、溶栓后2h及24h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其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HI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non-HT组及HI组(P〈0.05)。3组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后2h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溶栓前,溶栓后24h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5);non-HT组与HI组在2和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组2和24h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non-HT组与HI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24h内降低是颅内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海马CA1区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产生的保护与Prohibitin/c-Jun信号通路的关联。方法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全脑缺血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组。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Prohibitin、P-c-Jun与c-Jun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与R组相比,P+R组Prohibitin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c-Jun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c-Jun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海马CA1区缺血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Prohibitin蛋白含量,抑制c-Jun活性来实现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监测b型脑钠肽(BNP)和心肌酶谱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2月期间4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入组的所有新生儿均行b型脑钠肽和心肌酶谱监测,比较两组新生儿BN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酶(α-HB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血清各心肌酶指标及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监测b型脑钠肽和心肌酶谱能有效评估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心功能及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全面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则为86.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上,观察组表现较好,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即为6.7%,对照组则为16.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患者满意度好,值得在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2-MG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NICE)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我院神经内科103例NICE患者及9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β2-MG和氧化相关指标如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使用统计学分析血清β2-MG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NICE)之间的关系;结果NICE组血清β2-MG、MD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而NICE组血清SOD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均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ICE组血清β2-MG水平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SOD、MDA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1);血清β2-MG水平在轻型卒中组的患者中显著高于低危TIA组及高危TIA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高危TIA组的患者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低危TIA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2-MG可能参与氧化应激损伤机制而导致NICE的发生。
简介:摘要分析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衰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电图及心肌细胞形态的改变。方法建立SD大鼠心衰模型、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RIPC)模型,成功入组SD大鼠19只,分为正常(n=5)、心衰(n=7)、RIPC(心衰+RIPC,n=7)三组,均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观察缺血30min过程中三组SD大鼠ECG的变化,再灌注2h后观察三组心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阻断后3-5min内,三组大鼠心电图ST段均显著抬高,与阻断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30min达到峰值;与心衰组比较,RIPC组缺血期ST段抬高速度减慢、幅度降低(P<0.01)。三组心肌HE染色正常组心肌横纹较清晰,少量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完整,胞浆轻度混浊,轻度嗜伊红染,大部分细胞核膜清晰,少量红细胞渗出,中度炎细胞浸润。心衰组心肌横纹消失,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不完整,胞浆混浊,嗜伊红染色加深,部分细胞核溶解、消失或呈碎片状,间质充血,大量红细胞渗出及炎细胞浸润。RIPC组心肌横纹尚清晰,少量肌横纹消失、肌束断裂,大部分细胞膜完整,胞浆中度混浊,中度嗜伊红染,少量细胞核溶解,细胞间质充血,少量的红细胞渗出及中度炎细胞浸润。结论RIPC能显著降低心衰心肌缺血期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程度和减轻心衰心肌细胞损伤的数量及程度,进而起到保护心肌作用。
简介:目的探究白三烯B4在脑动脉硬化所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影响作用,对两者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37例脑动脉硬化所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37例非进展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指标、白三烯指标、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颈动脉狭窄等指标,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清白三烯B4、吸烟史、喝酒史、动脉粥样硬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3、2.22、8.18、14.23、4.16、2.44、2.44、2.35;χ~2=4.16,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水平白三烯B4、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是脑动脉硬化所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分别=1.93、2.72、3.01、3.52、3.01,P均〈0.05)。结论高水平白三烯B4是脑动脉硬化所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前对中风的影像学研究重点已从对疾病的诊断转向急性发作后预后情况的评估。本文对中风后交叉性小脑功能联系不能(CCD)的MRI研究进展,以及与缺血性中风的影像学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90例健康人员,对所选取对象均施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研究组患者的相关度。结果经过多普勒超声诊断后,统计对照组与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情况。其中,对照组中发现37例人检出颈动脉根及其分支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出现,发生率为41.1%。而在研究组患者中,有62例患者检出颈动脉根及其分支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出现,发生率高达68.9%,可见研究组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対照度(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探查颅外颈动脉可以清晰探查到管腔内有无斑块的形成,斑块的大小性质、造成的管腔狭窄程度及所形成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等。粥样斑块早期形成较为危险,因此应用多普勒超声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及延缓其发展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