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若虚的《孟子辨惑》作为金代孟学流传至今的少数作品之一,对了解金代孟学发展状况至关重要。其对《孟子》的解读,包括两大方面。一大方面是从思想角度解读,即:一、针对汉宋诸家对《孟子》的注解进行评论。因为诸家有思想上的汉学、宋学之分,所以王若虚的评论有平衡汉宋的特点。二、自己对《孟子》的解读。另一大方面是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句读、训诂等考辨,并兼论诸家的得失。纵观《孟子辨惑》的内容,王若虚以对汉宋诸家注解《孟子》的批评为基础,进而从义理与考辨两个角度阐释他的《孟子》解读观,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孟子》解读风格。

  • 标签: 王若虚 孟子学 汉宋 批评 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内容。“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最高层面的价值诉求。孟子通过对“和”“合”及人与“天”关系的解读,重新阐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为当前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范导。

  • 标签: 孟子 人学 和谐
  • 简介: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 标签: 孟子 荀子 教育哲学 天道观 人性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儒家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儒家思想适合封建统治者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孔孟思想的核心“仁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促使社会向前发展。文章就孟子散文中的仁政民本思想略作了探析。

  • 标签: 孟子散文 仁政民本思想 影响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孟子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他的地位甚至不及周公、颜回,至多与苟子比肩齐名,然而到了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从此确定了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原因之一,就是孟子为宋代儒学走出困境、完成儒学的转型,不仅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提供了方法的支持。

  • 标签: 孟子 宋代儒学 学术转型
  • 简介:孟子是孔子后人子思的门生,其生卒年代和庄子应当差不多。这两个大学者的家乡相距不很远,孟子在山东的邹县,庄子在河南的商丘,相距百余里,彼此却声气不闻,双方在文章里都未曾提及对方,这件事成为史学家研究的课题。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标签: 《孟子》 帝王 生卒年代 仁政学说 史学家 《书》
  • 简介:摘要:春秋时期,为改良当时盛行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论”,其积极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但其同样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批判的接受这一古代经典,并作出新的诠释,使其在现代亦能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关键词:以意逆志孟子文学批评著名的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上》。针对咸丘蒙对《诗经·小雅·北山》的错误理解,孟子指出要全面确切的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与之相承的,孟子还在《孟子·万章章句下》中提出了“知人论世”的理论,即要求读诗人必须深入的了解诗人生平事迹等情况。春秋时期,“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风气正盛,孟子要求改变这种不良现状,提出救弊措施,无疑是有明显积极意义的。然而我们发现“以意逆志”亦存在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对于后世文学价值的阐释也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在这里试作简要分析。想分析“以意逆志”存在的不足,首先要知道其含义,而对于“以意逆志”中“意”字的解释却存在着很多争议。后汉赵岐:“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即认为“意”指读诗人之意,“以意逆志”就是读诗人以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去探求诗人之志。南宋朱熹也表达了相近的意思,他于《四书章句集注》中:“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乃可得之。”是以后世学者大多赞同这种观点。直到清代才出现了不同声音,吴淇在《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中提出:“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吴淇认为,“意”是指客观存在于诗篇之中的“意”,主张从诗篇的客观意义出发去探求诗人之志。张少康先生认为,吴淇的观点固然比较科学,但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及诗状况来看,却并不符合孟子的本意。且不论谁是谁非,就“读者之意”到“诗文本意”的转变来看,吴淇显是已经注意到了“以意逆志”存在的弊病。

  • 标签: 以意逆志局限性 孟子以意逆志 浅议孟子
  • 简介: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历经了上千年历史的洗涤,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先贤给出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福利的思考历程和福利蓝图。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在进行着自我的完善和进步。而在长期的福利思想的发展中,传统社会福利思想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孟子的性善论、民本思想、养老福利思想和社会救助思想五个方面来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在社会福利构想上的广泛性和深度化,其倡导的民本思想、孝文化、邻里互助模式等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 标签: 社会福利 孝文化 社会救助
  • 简介:孟子的思想中,生命的价值基础在于人的“不忍人之心”,但这并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生命的价值提升集中体现在“舍生取义”的过程,可见“义”是生命的高级价值。孟子生命价值的思想启发我们:生命中的各种价值有高低之分,需认真权衡;舍生取义固然高尚,“不立危墙之下”同样重要;对待生命的紧要问题上,自我与他人要适当区别对待。

  • 标签: 孟子 不忍人之心 舍生取义 生命价值
  • 简介: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精华和核心,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挖掘《孟子》中“重民、利民、教民、用民”等民本思想的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塑造和弘扬仍有裨益,特别在实现“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有必要传承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社会民本思想.

  • 标签: 孟子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精华
  • 简介:文章指出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突破“疏不破注”的成法,体现清学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2、因声求义,标示清人训诂所达到的高度;3、征引丰富,释词手法多样,展现训诂的综合性.

  • 标签: 《孟子正义》 词义 训释 成就
  • 简介: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 标签: 孔子 孟子 比较
  • 简介:人格何以尊严,如何赢得人格尊严,如何保持人格尊严,历来是中国哲人关注和探究的重大问题。孟子承前启后,以其独特的视角,以其高明睿智和理论勇气,首倡"天爵"、"良贵"思想,确信人皆有善端,都有尚善成圣的可能性,提供了人格平等的人性论依据;主张"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提倡超越权势利禄的独立人格;认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鄙夷自贱人格;确信"敬人者人恒敬之",倡导维护和赢得人格尊严;主张持"君子之守",养"浩然之气",努力养成"大丈夫"人格尊严。孟子以其自身崇高人格和留下的人格尊严的精辟论述,惠泽于后世,并为当代人格尊严教化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现实借鉴。

  • 标签: 人格尊严 天爵 良贵 君子之守 浩然之气 大丈夫
  • 简介: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他的人性论思想开启了后代儒学人性思想辨析的序幕;他的认识论“尽心”、“思诚”也为后来的程朱理学提供了土壤;他的人格理论“养浩然之气”更被后世的学者加以推崇、改造,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信条。

  • 标签: 养浩然之气 历史演变 现代意义
  • 简介: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治国方面,提倡仁政。《梁惠王》上下两卷作为劝谏君主在治国过程中施行仁政、实现"王天下"的历史名篇,充分体现出了关爱百姓的"保民"思想。

  • 标签: 孟子 仁政 王天下
  • 简介:孟子》一书中的偏正式复音词数量多,特征鲜明.文章拟从词性角度,对《孟子》中的偏正式复音词予以全面考察,并通过与《论语》的比较分析,探究偏正式复音词在先秦时的细微变化,以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 标签: 孟子 偏正式复音词 词性构成 论语
  • 简介:孟子·滕文公》篇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性善”与“称尧舜”总括了孟子思想之两端。“性善”是指人心良善的道德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称尧舜”指向的则是孟子最为关心的仁政问题。在孟子看来,性善与仁政并非是平行的两端,而是有着内在的关联,正是性善构成了仁政的根基。从性善到仁政实现的过程中,处于枢纽性环节的则是孟子关于修身的思考。

  • 标签: 孟子思想 修身 异同 孟荀 道德本质 人之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