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被儒家尊为“亚圣”。他一生高举“民本主义”大旗,倡仁爱,推仁政,行仁道。当其在政治上不被重用时,就和孔子一样聚徒讲学,并且“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标签: 《孟子》 师道 孔子学说 战国时期 民本主义 政治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孟子把义看作来自道德主体心(仁),孟子以心言仁,孟子这里所说的是道德心

  • 标签: 仁义说 孟子仁义
  • 简介:孟子“仁义内在”思想的提出,对早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通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辩.明确把“义”收归人心,形成了“性善论”思想,实现了人性与天命的统一。“仁义”为人性,体现了人心即心即性、即情即理、即现实即超越的本质。孟子仁义并举,确立了“居仁由义”的人道实践途径。

  • 标签: 孟子 仁义内在 居仁由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16
  • 简介:孟子把义看作来自道德主体心(仁),【关键词】仁仁内义外仁义内在孟子,孟子以心言仁

  • 标签: 仁义说 孟子仁义
  • 简介: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 标签: 孟子 《周易》 四书 五经 理学 心学
  • 简介:推恩说是孟子实现其"仁政"理想的主要措施,它与孟子"爱有等差"的思想并不矛盾。推恩具有可能性是因为孟子将血缘情感赋予自然的、本能的含义,同时强调这种血缘情感又具有高于自然的理性自觉。孟子以"孝"为"仁"的起点,实质是强调"仁"以人的自然性为起点,这使孟子的"仁"学具有高扬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内容;同时孟子并不局限于自然因素,他所强调的只是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需要奠基在人的自然而真实的情感之上,否则会导致虚伪的道德、导致对人性的扭曲。"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的自然性起点并不意味着对理性自觉的否定。

  • 标签: 孟子 推恩 血缘情感
  • 简介:一、性善与性恶论孟子的政治学说是仁政,它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良本性,不过有的人把这种本性丢掉了,有的人却保存下来,“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以下凡引《孟子》均只注篇名)。按照他的说法,每一个国君都是...

  • 标签: 荀子 孟子 性善论 先王之道 “天” 尧舜之道
  • 简介:《老子》一书中,老子总结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他提出“无为”,并提出了具有规律性意义的“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则涉及到了人的心态问题和如何保持人心理平衡而不为外物所动的问题。在老子的文章中,多处用“赤子”作比喻,希望人有“赤子之心”,无欲无求、无害人之心、天真质朴而自然,而孟子的性善论也提到了“四心”,他在老子“赤心”的基础之上,

  • 标签: 孟子思想 四心 道法自然 羞恶之心 心态问题 无欲无求
  • 简介:戴震(东原)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等义理之书,肯定了人欲的积极意义,并强调理想的统治模式应以“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为目标,并以“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重新诠释了“仁”这一儒家伦理范畴。其近情切理,有助扫除伪善之风,也有助遂生之道的畅达。人皆有私心、私欲,一种合理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应当在正视人的种种自然欲望的前提下,建构起一套适度宽容与有效制约的机制。

  • 标签: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 理欲 《原善》 积极意义 统治模式
  • 简介:对儒家实践理性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但是,儒学中的实践理性到底指什么?儒家表达实践理性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学界并无明晰论述。其实,表达儒家实践理性的标志性的核心概念是"义"。"义"就是对"仁"学价值的实现之路。"义"的实践性功能在孔子思想中已被肯定,但受"礼"的制约而未能独立。孟子的"仁心、义路"突破"礼"的限制,建立起一个价值本体与价值实践相对二分的理论结构,将"义"阐释为人的内在理性,又外化为"人之正路",从而为儒家确立了在现实中实现"仁"学价值的实践理性。"义"之所以可以成为儒家实践理性的标志性的核心概念,就因"四德"中的"礼""智"等概念在实践功能上只能从属于"义"。

  • 标签: 孟子 义路 儒家 实践理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不必讳言,目前高校文科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满堂贯”的方式,教师用讲义“哄过”学生,学生用笔记“哄过”老师,积习已久,其弊甚大:其一,“满堂贯”式教学中教师勿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包括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安排与深入探析,更无须在引导学生思索上多费心力,一本多年在手的讲稿,大声念念、小声说说即可;其二,学生因教师唱“独角戏”而日渐怠情,懒于思索,上焉者专心听讲,能领会弄懂教师所授的内容及其个人倾向;下焉者只计笔记、划重点,以备复习考试之需.如此一学期下来,甚至一年下来,问学生之心得长进,常有惘然无以对者.

  • 标签: “自得”说 高校文科 孟子 教学内容 考试制度 教师的作用
  • 简介:孟子力主“仁义内在”。《五行》文用这一思想对经文大加阐发。文继承孟子扩充仁义端绪的思想,发挥了经文“进”、“遂”等概念。受孟子影响,文也为外在的具体善行在心里确立了一个根源性的起点——仁义之端绪,并把仁义实现圆满的过程看作是从端绪出发,经由主体由内而外扩充而完成的过程。文在孟子语焉不详的气论基础上提出了“仁气”、“义气”、“礼气”,既合理解释了经文仁、义、礼的实现过程,又拓展了孟子仁、义、礼的根源性问题及其扩充问题。文不提圣气、智气,是因为圣、智在经文中有独特的地位,且包含了气的内蕴。

  • 标签: 孟子 《五行》说文 仁义观
  • 简介:在中华文化诸“圣”中,杜甫之为“诗圣”不只在于他集大成和堪为百世之师的诗艺,而首先在于其臻于圣境的人格精神。儒家的“圣”或“圣人”之说以孟子论述最为明确,完全可以从孟子的“大而化之之谓圣”的观点来考察杜甫诗中所表现的“圣人”人格。作为杜甫崇高人格的核心的仁爱精神,超越自我,博大深厚,广被天下众生,并凝结为以尧舜自期的政治抱负,具有积极进取、勇于担待的历史责任感。在圣人情结被解构淡化的后圣时代的文化生态中,诗圣的人格精神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诗圣 充实而有光辉 大而化之 一万物之情 后圣时代
  • 简介:孟子》中的孟子形象鲜明,通过他讲述的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感知他的性格特点。具体可以从济世救民、重视耻辱、治学严谨这三个方面去看,他一生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善始善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标签: 孟子 孟子形象
  • 简介:孟子》是“四书”之一,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二百八十六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他们的政治活动。

  • 标签: 《孟子》 《汉书.艺文志》 政治活动
  • 简介: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及十九大进一步强调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程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

  • 标签: 《孟子》 解读 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标准 学科结合 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