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的病理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患者、胃溃疡患者及胃镜检查正常者各40例,分别设为胃癌组、胃溃疡组以及对照组,给予病理检测并对比其检测结果。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胃癌组>胃溃疡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胃癌组的早期感染率高于进展期,非贲门部位感染率高于贲门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联系密切,胃溃疡患者应及时治疗以预防发展为胃癌。

  • 标签: 胃癌 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 病理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oncocytic papilloma,SNOP)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11月经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确诊的24例鼻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标本,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RNAscope技术检测瘤体组织中的HPV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组织中Ki-67、P16、P53和P63的表达。结果20例为初诊病例,4例为复发病例。镜下肿瘤组织呈乳头状,可呈外生性和内翻性生长。瘤体细胞呈高柱状,细胞内含大量红染的嗜酸性物质。瘤细胞呈多层排列,在瘤细胞间可见许多充满粘液的微囊。所有患者HPV16/18、HR-HPV18和LR-HPV 6检测HPV mRNA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Ki67表达均在1%~5%之间;P16有11例阳性;P53有8例阳性,4例弱阳性;P63有13例阳性。结论鼻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的发病可能与黏膜炎症关系密切,与HPV感染关系不明确。Ki-67、P16、P53和P63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SNOP发病过程。

  • 标签: 嗜酸细胞乳头瘤 发病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 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肺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原位肺腺癌患者和120例微浸润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4例,女性120例,年龄25~79岁。利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PCR,ARMS-PCR)方法检测以上组织中EGFR基因18、19、20、2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采用χ2检验。结果受检的174例标本中,EGFR基因的总突变率为58.6%(102/174),18、19、20、21外显子的突变分别占4.9%(5/102)、27.5%(28/102)、3.0%(3/102)、64.7%(66/102)。EGFR基因突变率的特点为:女性患者(64.2%,77/120)高于男性患者(46.3%,25/54)(P=0.027);无吸烟史患者(64.7%,77/119)高于有吸烟史患者(45.5%,25/55)(P=0.017);微浸润肺腺癌患者(65.0%,78/120)高于原位肺腺癌患者(44.4%,24/54)(P=0.011);纯磨玻璃病灶(59.8%,67/112)和混杂磨玻璃病灶(63.5%,33/52)高于实性病灶(20.0%,2/10)(P=0.035);肿物长径≥1 cm的(76.9%,60/78)明显高于肿物长径<1 cm的(43.8%,42/96)(P=0.001);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804)。结论在早期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常见于女性、无吸烟史、微浸润肺腺癌、磨玻璃病灶、肿物长径≥1 cm的患者,以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为主。EGFR基因突变在早期肺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 标签: 早期肺腺癌 EGFR 突变 AMRS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连续病理切片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价值。方法 选取 2017年 8月 -2018年 9月在我院治疗的 100例乳腺癌患者,对 100例患者的 243枚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根据不同的间距行进行连续切片,并用 HE染色。通过乳腺癌前哨淋巴微转移和临床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原因相结合,以确定连续切片检测微转移的最合适距离。结果 在所有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切片中,通过连续切片 HE染色,发现当间距每隔 100µm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降低,从 8.1%降低到 1.5%。间距 100µm, 200µm和 300µm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和 400µm, 500µm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且通过研究表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类型,受体状况和 HER-2、 Ki-67表达均没有明显关联。结论 连续病理切片能够有效提高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

  • 标签: 连续病理切片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微转移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连续病理切片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对100例患者的243枚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根据不同的间距行进行连续切片,并用HE染色。通过乳腺癌前哨淋巴微转移和临床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原因相结合,以确定连续切片检测微转移的最合适距离。结果在所有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切片中,通过连续切片HE染色,发现当间距每隔100µm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降低,从8.1%降低到1.5%。间距100µm,200µm和300µm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和400µm,500µm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且通过研究表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类型,受体状况和HER-2、Ki-67表达均没有明显关联。结论连续病理切片能够有效提高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

  • 标签: 连续病理切片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微转移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乳腺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进行常规检查,从而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30例标本中有阳性标本有23例,阴性标本有7例,阳性率为76.67%,阴性率为23.33%;常规检查结果显示,30例标本中阳性标本为12例,阴性标本有18例,阳性率为40.00%,阴性率为60.00%。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阳性率较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乳腺病的诊断检查。

  • 标签: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病理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子病理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50例卵巢粒层细胞瘤患者、50例卵巢纤维瘤患者、50例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分子病理检查,并比较不同患者检验结果的差异。结果:卵巢粒层细胞瘤患者中FOXL2突变率明显高于卵巢纤维瘤、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患者(P<0.05),三组患者在DICER1突变率以及AKTI突变率方面的差异无意义(P>0.05)。对入选50例卵巢粒层细胞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为(6.5±2.1)个月,有4例患者复发,其中3例为FOXL2突变。结论:分子病理检测在卵巢粒层细胞瘤、卵巢纤维瘤患者、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推广使用。

  • 标签: 分子病理检测 卵巢粒层细胞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意义。方法:时间2018.07~2021.04,80例乳腺癌患者为本次研究纳取对象,以患者ER、PR水平阴阳性进行分组,对照组/40(检查结果阳性),实验组/40(检查结果阴性),比较检查方法,分析临床应用效果,对比患者腋窝淋巴转移率、C-erbB-2水平。结果:较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腋窝淋巴转移率更高,(P<0.05);同时对照组C-erbB-2水平阳性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查阳性结果患者,预后水平明显优于阴性患者,此外发生腋窝淋巴转移问题也更低。由此表明,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度乳腺癌疾病进行检出,同时根据检出数据可为患者后期治疗计划,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乳腺癌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CA)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查为阳性的40例CA患者作为观察组,将ER、PR检查为阴性的40例CA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C-erbB-2阳性率(15%)、淋巴结转移率(32.50%)均低。结论:在CA病理诊断中,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能够为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判断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乳腺癌 免疫组织学化学检测 病理诊断 腋窝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以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检查结果作为分组原则,分为A组(38例,PR+、ER+)、B组(42例,PR-、ER-)。对两组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比两组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结果:A组患者C-erbB-2阳性表达率为31.58%(12/38),B组患者C-erbB-2阳性表达率为66.67%(28/42),相较于A组患者,B组患者C-erbB-2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A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8.95%(11/38),B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71.43%(30/42),相较于A组患者,B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结论:乳腺癌诊断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验,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病理特殊染色联合病理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入我院就诊的疑似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穿刺活检,并通过病理特殊染色法、病理免疫组化法以及联合诊断的方式诊断。同时依照术后病理诊断数据结果为“金标准”,遂针对三组诊断效果进行比对。结果:经病理诊断可知,恶性患者数量为82例;通过病理特殊染色法、病理免疫组化法单独检测恶性数量依次为72例、70例;而在二者联合诊断下,恶性数量为81例,通过三种诊断方式检测效能进行比对,联合诊断灵敏度(98.78%)、特异度(94.44%)、准确率(98%)均高于病理特殊染色法(87.82%、44.44%、80%)和病理免疫组化法(85.36%、50%、76%)单独检测,同时联合检测漏诊率(1.21%)、误诊率(5.55%)均低于病理特殊染色法(12.19%、55.55%)和病理免疫组化法(14.63%、66.66%),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肿瘤病理诊断期间,为患者实施病理特殊染色与病理免疫组化联合诊断,有着较高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同时漏诊数例较少,可推广应用。

  • 标签: 病理特殊染色 病理免疫组化 肿瘤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在解析感染性疾病病理机制中的关键作用。病理学主要通过研究疾病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变化,帮助理解感染如何影响机体。而病理生理学则侧重于功能和代谢变化,从生理过程的角度揭示疾病的发展机制。在研究感染性疾病时,两学科常交叉结合,通过分析病原体引起的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导致的临床症状,以揭示疾病的全貌。这种综合理解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 标签: 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感染性疾病,病理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建立适合本实验室针对人源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 FFPE)样本的全基因组(Genomic DNA, gDNA)文库构建方案。方法探讨并设计了在FFPE全基因组文库构建各环节优化条件,分析比较FFPE DNA文库片段大小及文库转化率,以选择最优的文库构建流程。结果最终确定DNA起始量50 ng、20 min片段化酶切时间,采用4×稀释的接头进行20 min连接,经过2次特定比例的磁珠筛选方案进行文库构建,实现片段主峰在300 bp~400 bp左右,文库转化率达60%。结论本操作流程针对FFPE样本可以保证高质量的文库构建,同时实现较高文库转化效率。

  • 标签: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 全基因组 文库 片段筛选 文库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