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中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变化,以探讨精神分裂症内在发病机制,为该疾病寻找更多诊疗手段。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同期于社区体检的健康自愿者中随机选取6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年龄(36.38±9.18)岁,男34例,女26例。对照组年龄(35.28±7.81)岁,男35例,女25例。两组均行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检测,其中病例组采用利培酮片剂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6个月检测血浆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病例组治疗前、治疗6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测定,并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未经治疗的病例组巢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周后,血浆中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水平存在一定的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个月后,血浆中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水平继续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治疗后PAN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关性分析提示,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程度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及治疗疗效判断的一项重要生化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现状,探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的3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重返工作准备度量表(RRTW)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重RRTW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意向维度(3.18±1.24)分、前意向维度(2.85±1.07)分、行动准备-自我评估(2.74±1.03)分、行动准备-行动(2.14±0.82)分。各维度人数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意向维度(209例)、前意向维度(43例)、行动准备-自我评估(37例)、行动准备-行动(11例)。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功能缺陷及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家庭内活动、家庭职能、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责任心和计划性与重返工作准备度呈负相关(r=-0.222~-0.442,P<0.05)。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处于中低水平。精神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重返工作准备度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升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工作的准备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念疗法联合利培酮用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金华市第二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106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3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正念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精神病理项目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精神病理及PANSS总分分别为(11.54±1.63)分、(11.56±1.61)分、(21.71±1.85)分、(44.66±3.01)分,对照组分别为(15.31±1.91)分、(15.29±1.89)分、(23.51±2.11)分、(52.06±3.32)分,两组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t=10.352、10.337、8.419、15.630,对照组:t=2.607、2.601、4.534、7.131,均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t=10.930、10.937、4.670、12.022,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性活动技能、始动性和交往情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社会性活动技能、日常生活能力、始动性和交往情况评分分别为(12.88±1.62)分、(10.58±1.54)分、(13.14±1.97)分,对照组分别为(11.92±1.56)分、(9.01±1.43)分、(11.46±1.69)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组:t=6.783、5.475、4.430,对照组:t=3.956、2.263、2.009,均P<0.05),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t=3.108、5.439、4.712,均P<0.05)。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正念疗法联合利培酮治疗,可有效改善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状,提高患者社会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小症患儿身高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IGF-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威海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特发性矮小症患儿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皮下注射治疗,所有患儿治疗并观察1年。统计患儿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生长速率、骨龄、总甲状腺激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IGF-1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患儿身高、生长速率、IGF-1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4.427、2.987、7.459、5.963、31.389、21.790,P<0.001、0.004、<0.001、<0.001、<0.001、<0.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914、2.480、12.090,P=0.006、0.017、<0.001)。两组患儿体质量、骨龄、总甲状腺激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改变(t=0.548、1.931、0.300、1.367、0.735、0.759、0.693、0.920,P=0.586、0.060、0.765、0.179、0.466、0.452、0.492、0.362),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t=0.371、0.141、0.059、0.318,P=0.713、0.889、0.953、0.752)。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3,P=0.149)。结论重组人生长因子能有效加快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的生长速度,增加患儿身高、提高血清IGF-1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程抗精神病药治疗对首次发病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皮质环路的影响。方法在短程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后,采集83例首次发病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同时招募匹配的117名健康对照,评估药物治疗前后的丘脑-皮质环路与临床症状的变化。采用左右两侧半球丘脑为种子点,与全脑体素行功能连接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丘脑-皮质环路功能连接变化与临床症状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1)基线期,与健康对照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前额叶环路(包括额中回/下回、扣带中回/后回、顶下小叶等)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同时丘脑-感觉运动区环路(包括中央前回、颞上回/中回/下回、海马旁回、枕中回等)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均P<0.05,FDR校正)。(2)短程抗精神病药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线期异常降低的丘脑-前额叶连接显著增强,而基线期异常增强的丘脑-感觉运动区连接显著降低(均P<0.05,FDR校正)。(3)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后丘脑-前额叶环路的连接增强及丘脑-感觉运动区环路的连接降低均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的降低显著相关(r=0.435,P=0.014;r=0.394,P=0.028,未校正)。结论首次发病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皮质环路异常以丘脑-前额叶环路连接降低和丘脑-感觉运动区环路连接增强为特征;短程抗精神病药治疗能部分改善丘脑-皮质环路的功能异常,且与临床症状的缓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134例身材矮小男童进行病因分析,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生长的关系。方法选择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有矮小表现的4~15岁男童134例(矮小组)和同期无矮小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的4~15岁男童134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清晨空腹血清IGF-1测定和生长激素(GH)激发试验,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身材矮小男童的血清IGF-1与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矮小组中,特发性矮小(ISS)41例(30.6%),生长激素缺乏症(GHD)80例(59.7%),其他类型矮小13例(9.7%)。GH完全缺乏的身材矮小男童、GH部分缺乏的身材矮小男童、特发性矮小男童血清IGF-1分别为(172.71±86.49)ng/mL、(167.61±100.10)ng/mL、(170.33±99.77)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5.33±96.4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13.96、-9.27,均P<0.01)。身材矮小男童IGF-1与身高呈低度相关(r=0.357,P<0.01),与体质量、GH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就诊的矮小男童中以GHD为多见,其次为ISS,测定IGF-1水平可作为筛查和诊断身材矮小有价值的指标,但对于临床区别不同类型的矮小无意义。对矮小患儿应完善相应检查明确病因,给予对因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及其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关系。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太原市精神病医院收治的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26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11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IL-10、TNF-α水平,比较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拟杆菌、肠球菌构成比,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构成与IL-6、IL-10、TNF-α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IL-6、IL-10、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观察组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落数少于对照组(P<0.05),拟杆菌、肠球菌菌落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乳酸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P<0.05);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乳酸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与IL-6、IL-10、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P<0.05)。结论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升高,肠道菌群失衡,且肠道菌群失衡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关系密切,两者在精神分裂症发生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源性生长因子(MYDGF)对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雄性C57BL/6J野生型(WT)小鼠和MYDGF基因敲除(KO)小鼠12周,根据使用腺相关病毒(AAV)-MYDGF或AAV-绿色荧光蛋白(GFP)干预,将WT和KO小鼠分为WT-GFP组、WT-MYDGF组、KO-GFP组和KO-MYDGF组,普通饲料喂养的WT小鼠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小鼠的体重、日间和夜间产热量,解剖分离各组小鼠两侧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WAT)、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WAT)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BAT)并称重,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皮下脂肪棕色化相关基因[解偶联蛋白1(UC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PR结构域蛋白16(PRDM16)]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皮下脂肪血管数量。根据噻唑蓝(MTT)实验结果,选择使用100 ng/ml重组MYDGF(rMYDGF)干预24 h的3T3-L1细胞作为实验(rMYDGF)组,未进行rMYDGF干预的细胞培养24 h作为对照(Vehicle)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UCP1、PPARγ、PGC-1α、PRDM16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共纳入30只小鼠,对照组、WT-GFP组、WT-MYDGF组、KO-GFP组和KO-MYDGF组各6只。干预12周后,与WT-GFP组和KO-GFP组相比,WT-MYDGF组与KO-MYDGF组小鼠体重均降低,日间和夜间产热能力均提高,UCP1、PPARγ、PGC-1α、PRDM16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管数量均增高(P<0.05),小鼠eWAT和iWAT的体积和细胞均减小;与WT-GFP组相比,WT-MYDGF组的eWAT和iWAT重量均减小(P<0.05);与KO-GFP组相比,KO-MYDGF组的eWAT重量减小(P<0.05)。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并使用重组MYDGF干预的结果显示,与Vehicle组相比,rMYDGF干预组的棕色化相关基因UCP1、PPARγ、PGC-1α、PRDM16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结论MYDGF可促进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矽肺患者瘦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血清中的含量及意义。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收集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矽肺患者52人(已鉴定为职业病)作为矽肺组,其中矽肺壹期25人、贰期22人、叁期5人;选择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无粉尘接触史3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瘦素和TGF-β1水平,同时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二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矽肺组患者血清中瘦素和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贰期、叁期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壹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各期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叁期患者水平高于壹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患者血清瘦素和TGF-β1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s=0.400,P<0.05);瘦素和TGF-β1二者联合预测矽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10%、80.00%。结论血清瘦素和TGF-β1水平与矽肺的不同期别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可以辅助矽肺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浓缩生长因子(CGF)预防牙源性颌骨囊肿骨增量术后疼痛及肿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牙源性颌骨囊肿需术中同期进行骨增量的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例。观察组行CGF和骨替代品混合后上覆生物膜覆盖;对照组直接予以骨粉填充骨腔,上覆人工生物膜;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疼痛、瘢痕增生程度。疼痛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肿胀依据肿胀程度分为3个比较等级,瘢痕依照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1、2、3级肿胀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2.5%(5/8)、37.5%(3/8)、0.0%(0/8),对照组分别为50.0%(4/8)、37.5%(3/8)、12.5%(1/8)(Z=-1.71,P > 0.05);观察组、对照组肿胀持续时间分别为(3.8±0.9)d、(5.8±1.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P < 0.05);观察组术后3 d、7 d、14 d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21±0.25)分、(3.75±0.22)分、(0.57±0.13)分,对照组分别为(3.76±0.18)分、(2.38±0.26)分、(2.38±0.26)分,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23、t7=11.29、t14=17.61,均P < 0.001)。观察组术后1周、2周、4周温哥华瘢痕VSS评分分别为(4.26±0.26)分、(1.22±0.13)分、(2.47±0.11)分,对照组分别为(6.35±0.27)分、(4.47±0.73)分、(2.77±0.2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77、t2=2.67、t4=3.58,均P < 0.001)。结论CGF可以促进术后骨缺损修复及创面的愈合、减轻肿胀、疼痛、瘢痕等术后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观察伴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皮质的结构改变,探讨其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纳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利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 MOAS)评分将患者分为暴力组和无暴力组。使用CAT12软件计算2组皮质厚度与分形维数,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验;全脑的皮质厚度、分形维数分别与PANS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组(n=20)较无暴力组(n=18)左侧舌回(t=4.11,P=0.000 11)、岛回(t=3.48,P=0.000 66)、中央前回(t=3.52,P=0.000 60),右侧的中央前回(t=3.94,P=0.000 18)、缘上回(t=3.72,P=0.000 34)、中央后回(t=3.72,P=0.000 34)及顶叶下回(t=3.64,P=0.000 43)的皮质厚度减低(顶点水平P<0.001,未校正);暴力组皮质分形维数在左侧中央后回(t=3.86,P=0.000 23)增加,右侧楔前叶(t=3.62,P=0.000 44)减低(顶点水平P<0.001,未校正)。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中央后回皮质分形维数与PANSS一般病理评分(r=0.56,P=0.000 17)、总评分(r=0.53,P=0.000 40)均呈正相关;左侧梭状回皮质分形维数与PANSS总评分呈正相关(r=0.50,P=0.000 47);右侧顶叶上回(r=0.62,P=0.000 03)、顶叶下回(r=0.62,P=0.000 03)、中央后回(r=0.57,P=0.000 12)、颞下回(r=0.56,P=0.000 17)皮质分形维数与PANSS阴性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伴有暴力行为与无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的皮质厚度与分形维数存在差异,提示伴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存在神经元密度与分布的异常,这有助于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的进展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等级暴力风险下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特点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石河子市绿洲医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58例,并对其进行为期3 d的暴力风险评估,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评估结果分为低风险组(n=78)、中风险组(n=51)和高风险组(n=29),各组患者在3 d内完成听觉P300的检测,并观察1周内患者是否发生暴力攻击行为。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方差分析研究不同暴力风险分组P300的变化,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患者的P300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1,P=0.10),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P<0.01)。两两比较发现,与低风险组[(12.14±9.19) μV]比较,中风险组[(8.25±7.13) μV]和高风险组[(6.71±4.97)μV]患者的P300波幅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5.45,均P<0.05)。高风险组与中风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30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P>0.05)。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未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相比,其P3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30,9.78,均P<0.01)。BVC等级高(与高风险组相比,低风险组:OR=0.03,95%CI:0.00~0.35;中风险组:OR=0.09,95%CI:0.01~0.62)、P300潜伏期(OR=1.30,95%CI:1.13~1.48)延长和波幅降低(OR=0.50,95%CI:0.36~0.70)、有被害妄想(OR=0.12,95%CI:0.02~0.76)是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可以作为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风险的可靠性神经电生理指标,对于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与自杀或故意自残的双向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汇总数据,选择相互独立且与欧洲血统人群精神分裂症及自杀或故意自残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精神分裂症GWAS数据包括76 7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43 649名对照者。自杀或故意自残的GWAS数据包括1 058例自杀或故意自残患者和307 942名对照者。应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及加权中位数法进行MR分析,以比值比作为评价指标对精神分裂症及自杀或故意自残的双向因果关系进行探讨。Cochran Q检验评估各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之间的异质性。使用孟德尔随机多态性残差和离群值(Mendelian randomization,pleiotropy residual sum and outlier,MR-PRESSO)检测SNP异常值。MR-Egger截距测试检验SNP的水平多效性。“留一法”敏感性分析检验MR研究是否受单个SNP的影响。结果IVW显示,精神分裂症可增加自杀或故意自残的风险(OR=1.297,95%CI=1.154~1.457,P<0.001),且在加权中位数法中被证实(OR=1.232,95%CI=1.038~1.461,P=0.017)。反之,自杀或故意自残与精神分裂症无关(OR=0.969,95%CI=0.927~1.012,P=0.157),同样被加权中位数法证实。Cochran Q检验、MR-PRESSO检测和MR-Egger截距测试显示工具变量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或水平多效性;“留一法”敏感性分析证实,没有单个SNP对整体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结论精神分裂症与自杀或故意自残的风险增加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等强度体能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影响及可能生化机制。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5)和运动组(n=73)。两组患者均根据临床实际予以药物治疗和常规锻炼,运动组额外增加中等强度体能锻炼。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受试者不良心理状态,采用瞬背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ask,VFT)、数字广度测验(digital span test,DST)、连线试验(trail making test-A,TMT-A)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评价认知功能,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eCBs)受体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患者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eCBs含量进行测定。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两组间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1)干预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TMT-A分数、PAN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两组干预前后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6.52,25.79,17.03,均P<0.01);干预后运动组的SAS评分、SDS评分、TMT-A分数以及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66,20.88,6.61,8.95;均P<0.01)。两组VFT瞬背词个数、DST数目位数均较干预前升高,两组干预前后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8,22.76,均P<0.01)。干预后运动组VFT瞬背词个数及DST数目位数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5.15,均P<0.01)。(2)干预后,两组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eCBs含量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其中干预后运动组的HVA水平[(63.68±6.99)pg/mL]、MHPG水平[(175.90±16.22)pg/mL]、5-HIAA水平[(29.94±4.19)pg/mL]、CBR1水平[(6.70±1.40)μg/L]、2-AG水平[(61.90±5.73)pmol/g]以及AEA水平[(76.48±6.59)pmol/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2.97±5.37)pg/mL、(138.50±11.52)pg/mL、(23.87±3.15)pg/mL、(5.71±1.29)μg/L、(52.13±5.14)pmol/g、(67.66±5.88)pmol/g],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3,16.21,10.91,8.65;均P<0.01)。结论中等强度体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其抑郁、焦虑状态及认知功能,可能与调节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eCBs及其受体水平以升高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为患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频率分5 Hz组、10 Hz组和15 Hz组,每组28例。三组给予对应的5 Hz、10 Hz及15 Hz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8周。治疗结束时比较效果,记录治疗前、后三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量表(PSP)、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10 Hz组总有效率为92.86%(26/28),高于5 Hz组的71.43%(20/28)和15 Hz组的67.86%(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P=0.019)。治疗后,10 Hz组PANSS评分、SANS评分[(61.28±4.16)分、(34.17±5.02)分]均明显高于5 Hz组[(67.19±3.89)分、(42.98±4.17)分]和15 Hz组[(67.10±3.94)分、(43.21±3.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09、40.38,均P < 0.001);治疗后,10 Hz组PSP评分[(60.13±3.78)分]高于5 Hz组[(54.13±4.12)分]和15 Hz组[(53.20±3.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5,P < 0.05);而LOTCA评分[(40.13±4.12)分]低于5 Hz组[(46.28±4.20)分]和15 Hz组[(47.13±3.8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4,P < 0.001)。5 Hz组、10 Hz组、15 Hz组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86%(5/28)、7.14%(2/28)、14.28%(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481)。结论10 Hz rTMs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文关怀的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量表,量表总分为49~245分,对全国13个省份18家地市级以上的三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整体得分为(202.85 ± 35.06)分,总条目均分为(4.14 ± 0.1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B=0.100,P=0.024)、婚姻稳定(B=-0.098,P=0.026)、高中(含中专)学历(B=-0.107,P=0.018)、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及以上(B=0.093,P=0.043)、中部地区(B=-0.110,P=0.014)为影响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因素。结论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婚姻状态及居住区域的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有差异,应根据患者需求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提供更有利其康复的支持性环境。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文关怀的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量表,量表总分为49~245分,对全国13个省份18家地市级以上的三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整体得分为(202.85 ± 35.06)分,总条目均分为(4.14 ± 0.1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B=0.100,P=0.024)、婚姻稳定(B=-0.098,P=0.026)、高中(含中专)学历(B=-0.107,P=0.018)、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及以上(B=0.093,P=0.043)、中部地区(B=-0.110,P=0.014)为影响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因素。结论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婚姻状态及居住区域的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有差异,应根据患者需求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提供更有利其康复的支持性环境。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AL)与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北京回龙观医院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n=93)及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111)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被试者的收缩压、舒张压、静息心率、体重指数、腰臀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总胆固醇浓度、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12 h尿肾上腺素浓度、12 h尿去甲肾上腺素浓度、12 h尿皮质醇浓度、血清脱氢表雄酮浓度以计算AL指数;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2组AL指数及13个生物学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AL指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精神分裂症组A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5.87±1.90 比3.50±2.21, F=65.97, P<0.001);AL指数与PANSS阳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 P=0.01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L指数升高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危险因素(OR=1.76, 95%可信区间: 1.47~2.11, P<0.01)。结论AL与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相关,AL升高可能是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知信行"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3例,采用"知信行"护理干预;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心理状态[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变化,评估患者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结果两组干预后负面心理状态因子评分较干预前降低,GWB评分较干预前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SCL-90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精神病性评分分别为(1.36±0.34)分、(1.35±0.32)分、(1.40±0.38)分、(1.39±0.31)分、(1.08±0.21)分、(0.82±0.29)分、(1.29±0.40)分、(0.90±0.27)分、(1.52±0.3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7±0.53)分、(3.20±0.46)分、(3.14±0.49)分、(2.95±0.60)分、(3.01±0.71)分、(2.87±0.49)分、(3.48±0.57)分、(2.43±0.49)分、(2.67±0.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09、21.567、18.320、15.110、17.079、23.538、20.543、17.885、12.146,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GWB评分为(96.58±11.96)分,高于对照组的(75.46±1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2,P=0.002)。结论"知信行"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各种负面心理状态,提高其总体幸福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交互式多媒体平台的延续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2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交互式多媒体平台的延续护理。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康复效果。结果实施交互式多媒体平台的延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基于交互式多媒体平台的延续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患者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其服药依从性,缓解其负性情绪,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