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癫痫发作作为脑卒中的首发症状或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科学的处理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对于脑卒中预后至关重要。关于卒中后癫痫发作和卒中后癫痫的大规模流行病学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然有限,本文论述有关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和脑卒中后癫痫的诊疗现状。

  • 标签: 脑卒中后癫痫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45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行为现状调查。基于格林模式,以调查对象健康行为水平的高低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卡方检验中的特征性因素为自变量,从倾向因素、促进因素及强化因素等方面分析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得分为(14.50±3.90)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营养[(0.80±0.25)分],疾病管理[(0.60±0.26)分],人际关系[(0.57±0.33)分],服药依从性[(0.49±0.41)分]。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因素中年龄(OR=2.03,95%CI=1.08~3.80)、高血压病史(OR=2.35,95%CI=1.16~4.76);促进因素中的社会资源配置高低(OR=1.73,95%CI=0.89~3.36)及强化因素中的家庭支持度(OR=2.03,95%CI=0.99~4.17)是影响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在提高患者健康水平时应注意不断完善相关的社区资源配置体系,注重家庭环境对患者的影响,重点关注高龄及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 标签: 格林模式 脑卒中 健康行为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当一个人不幸中风时,必须明确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评估中风的恢复潜力。临床技术进步让卒中的多个阶段,包括预防、急性中风和中风后恢复,都得到了更好的监测和治疗。神经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量化组织功能和评估预后,从而分类患者以进行预防性和个性化治疗。本综述将重点陈述目前评估缺血性卒中的高级磁共振技术,如磁共振扩散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总结。

  • 标签: 神经影像学 缺血性卒中 磁共振扩散谱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蒙药嘎日迪十三味丸中诃子-珍珠干预脑卒中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作用通路,为理解其"解毒"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中药分子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在线分析工具(BATMAN-TCM)预测诃子-珍珠成分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脑卒中相关靶点。将2个平台的重叠靶点导入Metascape软件,进行GO生物过程分析、KEGG通路分析。应用LEDOKE进行关键分子及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共收集诃子-珍珠活性成分22个,预测得到与脑卒中相关靶点217个。其中1-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铜、鞣花酸、诃子鞣酸、科里拉京等为诃子-珍珠发挥"解毒"作用的关键物质,IL6、TNF、热休克蛋白90 AA1 (HSP90AA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CASP3、孕烷X受体(NR1I2)、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Na+/K+ATP酶A1亚基(ATP1A1)等靶点为其"解毒"关键靶点。这些靶点显著富集在有机环状化合物的细胞反应、体液水平调节、止血、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类固醇代谢过程、凝血等生物过程及氮代谢、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从计算机模拟层面上验证了前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诃子-珍珠干预脑卒中的过程与清除有害代谢产物、平息体内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与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病理过程的研究结论相符,也与蒙医理论对"邪毒"的阐释相符。

  • 标签: 诃子 珍珠 卒中 解毒 分子对接模拟
  • 简介: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和高负担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脑卒中健康管理研究虽较国外起步晚,但近年来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对我国脑卒中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我国脑卒中健康管理事业提供参考。

  • 标签: 脑卒中健康管理延续性照护现状分析研究建议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潜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22年9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版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脑卒中健康知识问卷(stroke prevention knowledge questionnaire,SPKQ)、脑卒中健康行为问卷(health behavior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HBS-SP)以及脑卒中健康信念量表(short form-health belief model scale,SF-HBMS)对1 186名脑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Mplus 8.3软件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进行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并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各潜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可分为三个潜类别:健康行为较低-健康责任缺失组(66.9%, n=794)、健康行为中等-依从性欠佳组(11.9...

  • 标签: 脑卒中健康行为潜类别分析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居家护理项目操作的可行性、操作风险及难度,构建护理服务项目的准入标准,为确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办法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3—8月,收集现有"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中的护理服务项目,参考相关文献及政策,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池,包括64项护理服务项目。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1月选取北京市"互联网+护理服务"领域的19名医院护理管理者、社区护理管理者、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评价护理服务项目的居家操作可行性、难度评分、风险评分及准入建议。结果函询结果显示,61项护理服务项目具有居家护理操作的可行性;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留置针输液3项护理操作不适宜居家操作。其中,输液港维护、伤口换药、腹膜透析、造口护理、疾病康复指导5个项目因操作难度大或具有中高水平风险,其操作者应经专科护士培训考核,且具有该项目的操作经验后才能胜任。头发护理、温水擦浴2个项目属低难度,居家操作风险较低,可由经过培训的护理员或护工完成。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快速血糖监测等54个项目的操作者应有护士执业证书、护师以上职称且具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准入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确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准入管理办法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互联网+ 居家护理 护理服务项目 准入管理 专家函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的障碍因素,为构建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2—3月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中心的16例术后随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对其进行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共提炼出8个主题:信息支持不足、家庭支持不足、术后依从性不佳、补偿性健康行为、负性情绪体验、预期病耻感、并发症困扰、体能下降。结论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居家自我管理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护理人员应根据障碍因素制订针对性的居家自我管理方案,以促进患者术后健康行为转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动性。

  • 标签: 肥胖症 减重代谢手术 自我管理 障碍因素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痛健康教育路径表对癌痛患者居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进行抗肿瘤及止痛治疗的140例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70例为对照组,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70例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根据患者需求进行健康宣教,即患者需要什么宣教,疼痛护士就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宣教,试验组患者由按照癌痛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宣教内容,对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 w、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及疼痛控制情况。结果试验组在功能维度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症状维度的疲倦、疼痛、呼吸困难、腹泻、经济困难等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24 h内最剧烈的疼痛评分、平均疼痛评分、目前疼痛评分、疼痛对行走能力的影响及工作的影响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交通便捷性的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痛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应用为居家期间癌痛管理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高癌痛患者居家期间疼痛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癌痛 健康教育路径表居家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提供有效的网络管理平台,提高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效能。方法通过组建开发团队、课题组讨论、专家咨询、预试验等方法,最终形成了GDM患者居家血糖管理APP。2019年10月—2020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GDM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将GDM患者居家血糖管理APP应用于GDM患者,比较患者使用前后血糖控制效果、自我管理效能及APP使用体验。结果GDM患者居家血糖管理APP分为患者端、护士端及管理端3个模块,可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饮食的记录、分析等。应用GDM居家血糖管理APP后患者空腹血糖波动差值、餐后2 h血糖波动差值均较使用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后GDM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得分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APP的功能性、易学性、易用性、适用性、安全性、满意度和使用意愿均较高。结论GDM居家管理APP功能齐全,高效、便捷,可推广性较强,可帮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波动,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居家管理 应用程序 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徐州市康复医疗资源现状和患者居家康复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为实施患者居家康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10—12月采用普查的方式调查徐州市所有的康复医疗机构(包括康复专科医院、设有康复科的综合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徐州市康复专科医院进行现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康复医疗专业人员状况、专业类别等。同时在徐州市选取411例需要康复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患者的康复需求状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状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居家康复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徐州市共有康复医疗卫生机构120所,床位量为2 675张,床位数占应配备数的57.98%(2 675/4 314);现有康复医师402名,康复护士432名,康复治疗师808名,分别占规划的31.07%(402/1 294)、16.69%(432/2 588)和31.22%(808/2 588)。30.90%(127/411)被调查的康复患者与社区医生进行了签约,且其中45.67%(58/127)的签约者对社区医生的服务感到不满意,满意率只有18.90%(24/127)。患者年龄(OR=0.557)、既往疾病是否存在偏瘫(OR=1.520)、社区医生数量(OR=1.131)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其中年龄越小,签约程度越好,而存在偏瘫和社区医生数量增加是签约增加的因素。结论徐州市康复医疗资源的配置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康复医疗资源配置不足体现在康复人才较少、康复医疗机构和康复设备不足等方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也处在较低水平,实施居家康复项目仍存在很大的困难。

  • 标签: 康复 卫生资源 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 居家康复 需求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医院居家互动式护理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期间本院腹膜透析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系统医院居家互动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遵医行为、负性心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3个月,两组遵医行为对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12.90%比38.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1,P=0.020)。结论系统医院居家互动式护理干预能提高腹膜透析患者遵医行为,缓解负性心理,且能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居家 互动式护理 腹膜透析 遵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1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的2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9%。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自我管理量表得分为(63.51±9.55)分,得分率为47.5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作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状况、经济负担、病程、住院次数、家人态度、社会支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社会支持、经济负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36.0%。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征实施护理干预或自我管理教育,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促进其疾病康复,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居家护理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居家饮食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脑梗死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饮食方案,研究组接受居家饮食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吞咽功能、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男性百分比、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主要照顾者、吞咽功能障碍程度、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1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67%和6.67%,研究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6.67%,研究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1个月后,研究组吞咽功能评级为1级15.00%、2级40.00%、3级35.00%、4级10.00%,对照组吞咽功能评级为1级3.33%、2级11.67%、3级63.33%、4级21.67%;出院3个月后,研究组吞咽功能评级为1级51.67%、2级25.00%、3级18.33%、4级5.00%,对照组吞咽功能评级为1级15.00%、2级35.00%、3级36.67%、4级13.33%;出院1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38.57±12.46)分和(126.34±12.45)分;出院3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48.25±12.63)分和(136.35±11.25)分;出院1个月及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显著性好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制定并实施居家饮食护理方案,既能保证患者日常饮食过程安全,增加饮食量,又能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脑梗死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吞咽功能障碍 脑梗死 居家饮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远程护理干预对居家青光眼患者眼压、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并出院的青光眼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给予远程护理干预。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眼压、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左、右眼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正性情感和正性体验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健康、总体视力、社交功能、精神健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延续性远程护理干预应用于青光眼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中,能有效地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提升青光眼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对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和转归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延续性远程护理干预 青光眼患者 居家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在失能老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后,家庭照顾者在提供照护服务、接受居家护理机构管理过程的真实体验,为进一步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7—9月对广州市14名已经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居家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受访者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服务的个人感受及建议,运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提炼出2个主题:家庭照顾者的收获、管理模式存在不足。结论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服务有利于减轻家庭照顾者的经济负担及照顾负担,促进居家护理服务规范发展,但家庭照顾者的管理模式仍存在不足之处,亟待完善。

  • 标签: 老年人 失能 居家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 家庭照顾者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知信行理论的居家心脏康复(HBCR)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1日-2024年5月30日30例因AMI并行急诊 PCI 手术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脏康复,研究组采用基于知信行理论的HBCR,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LVEDD、LVESD值低于对照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P<0.05。结论:知信行理论的HBCR有助于促进心梗PCI术后患者心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关系。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4例,入院后7 d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MoCA评分≥26分)和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评分<26分)。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CI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基底节EPVS严重程度与MoCA总分、各认知域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34例患者中认知功能正常73例(31.2%),认知功能障碍161例(68.8%)。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受教育年限较低、空腹血糖较高,中重度基底节EPVS所占比例较高,脑白质病变(WML)分级2级、3级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基底节EPVS、WML分级是PSCI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49,95%CI:1.007~1.093,P=0.021;OR=0.910,95%CI:0.832~0.995,P=0.039;OR=0.760,95%CI:1.176~2.637,P=0.006;OR=2.270,95%CI:1.219~4.228,P=0.010)。相关性分析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基底节EPVS严重程度与MoCA总分,视空间和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年龄较大、受教育年限较低、WML分级较高、基底节EPVS较严重的是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发生PSCI,基底节EPVS主要影响的认知域为视空间和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周围间隙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5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男62例,女73例,年龄(70.35±4.72)岁,年龄范围为65~76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n=67)和神经介入治疗组(n=68)。静脉溶栓治疗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神经介入治疗组在静脉溶栓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临床效果、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神经介入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4.1%(64/68)]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82.1%(5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介入治疗组血流速度[(9.97±1.29)cm/s]、最小血流量[(4.98±1.32)ml/s]、动态阻抗[(483.65±130.43)pa.s/ml]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9.01±1.35)cm/s、(4.12±1.23)ml/s、(418.54±129.32)pa.s/ml],脑血管外周阻力[(1 825.43±246.74)pa.s/ml]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 965.65±264.98)pa.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介入治疗组NIHSS评分[(11.43±2.41)分]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5.98±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中通过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 神经介入治疗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