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的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进行分析,按照其住院的奇偶数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见的护理方法,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成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其临床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患者更高,两组数据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大小,对比分析术前血液生物标记物差异,同时评估此部分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的直径值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入组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高危预警及干预研究"项目的64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照指南推荐的升主动脉直径预防干预值将患者分成两组(组Ⅰ<55 mm,组Ⅱ≥55 mm),进行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大小血液生物标记物差异及升主直径对患者短期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CT扫描评估升主动脉直径。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6.9±9.7)mm,组Ⅰ占84.1%;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发生主动脉夹层,且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在60岁之前;组Ⅱ术前血液炎症指标计数较高;术前组Ⅰ短期生存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在发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时升主动脉直径多在55 mm以下;而且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5 mm患者血液炎症指标计数高;同时升主动脉直径较小患者的生存率和短期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9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1~56(41.6±9.2)岁;急性夹层2例,慢性夹层7例,马方综合征5例。术前全主动脉CTA检查证实为A型主动脉夹层,同时显示降主动脉真腔狭小,术中无法置入支架血管。手术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换升主动脉,急性者同时行半弓替换+弓部血管去分支,慢性者行全弓替换;同期行Bentall手术3例,根部成形手术4例;对降主动脉真腔狭小,处理方法为:2例急性期患者采用杂交手术,即血管替换术后,DSA下置入24号覆膜支架血管;对于慢性患者,2例采用内膜纵行开窗术,后内衬相应大小的2~3 cm人工血管与四分支血管远端吻合;5例降主动脉直径较粗(>5 cm)者,术中直接在假腔内置入支架血管或涤纶人工血管(备二期行降主动脉替换手术),缝闭真腔近端。结果本组患者无住院死亡,无神经系统障碍、截瘫、腹腔脏器缺血、下肢功能异常等并发症。早期随访中,行杂交手术者,CTA显示支架位置及形态良好,弓部假腔血栓化闭合;假腔内置入人工血管者在术后3个月均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2例内膜纵行开窗患者,其中1例在术后随访中行TEVAR治疗,另1例假腔扩大明显而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降主动脉真腔狭小患者的处理棘手,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此类患者,杂交手术或分期手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近年来,心血管外科领域经导管腔内治疗的理念、技术、材料发展迅速,适应证不断扩展,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已成为急、慢性远端主动脉弓或胸部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病变的常规治疗方法,在升主动脉疾病包括升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及急慢性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等的治疗中亦受到关注并有相应报道。相比于经典外科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具有微创优势,增加了高危患者的治疗选择。由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特殊,支架材料和手术器械选择有限,腔内修复术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术式的中长期疗效亦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比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预后。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发表于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的文献,筛选对比评估TAVR和SAVR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个月及1、2、5年的全因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起搏器置入、心房颤动)发生率。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7篇文献,共11 712例患者,其中接受TAVR治疗者6 007例,接受SAVR者5 705例。高质量研究4篇,中等质量研究13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接受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个月,TAVR组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28,95%CI 0.21~0.38,P<0.001),全因死亡、卒中、起搏器置入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年,TAVR组的全因死亡率(RR=0.85,95%CI 0.74~0.97,P=0.01)及新发心房颤动率(RR=0.28,95%CI 0.20~0.39,P<0.001)低于SAVR组;但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1.79,95%CI 1.11~2.89,P=0.02),而两组的卒中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2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2.23,95%CI 1.28~3.86,P=0.004),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6,95%CI 0.38~0.56,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卒中及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5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RR=1.89,95%CI 1.13~3.17,P=0.02)及再手术率(RR=3.64,95%CI 1.75~7.58,P=0.000 5)均高于SAVR组,而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5,95%CI 0.37~0.55,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及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VR术后全因死亡率和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均低于SAVR,对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为一种优选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应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的68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45例,女23例,年龄(52±14)岁。评估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2.6%(63/68),63例患者原位开窗成功并行支架置入,仅有5例因弓型复杂开窗失败,其中3例行烟囱支架置入,2例行人工血管转流。围手术期1例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4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CT血管造影随访提示夹层原发破口完全封闭,主体及分支支架通畅,8例(8.8%)出现Ⅰ型内漏,5例行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3例随访观察。结论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及安全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解剖基线数据的测量,为主动脉弓部疾病及分支重建的腔内治疗策略选择和器具研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1年8月至2021年11月连续收集的500例非合并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基线及完整的CTA影像学资料,通过Mimics 10.0软件重建图像并记录和分析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的解剖参数。结果主动脉弓分型,Ⅰ型269例(53.8%),Ⅱ型149例(29.8%),Ⅲ型82例(16.4%)。主动脉弓分支类型,标准型454例(91.8%),牛角弓41例(8.2%),孤立性左侧椎动脉5例(1.0%)。弓上分支无名动脉(IA)、左颈总动脉(LCCA)及左锁骨下动脉(LSCA)直径分别为(15.28±4.84)mm、(9.69±3.13)mm及(11.86±3.54)mm。弓上分支IA-LCCA、LCCA-LSCA及LSCA-LVA间距分别为(5.69±3.64)mm、(10.56±6.30)mm及(39.40±16.80)mm。LCCA及LSCA与主动脉切线位夹角分别为(52.98±21.29)°和(59.83±25.49)°;LCCA及LSCA与主动脉矢状位中线夹角分别为(13.89±9.52)°和(13.30±8.88)°。69例(13.8%)患者LCCA-LSCA间距<5 mm;33例(6.6%)LSCA-LVA间距<25 mm;6例(1.2%)患者LSCA与主动脉弓矢状位中线夹角≥45°以及129例(25.8%)患者LSCA与主动脉弓切线位夹角≤45°。根据年龄及性别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弓上分支的直径和间距与年龄的增高无明显相关性,而男性弓上分支的解剖数据明显高于女性[IA直径:(15.39±4.66)mm 比(13.98±4.51)mm;LCCA直径:(9.97±3.27)mm 比(8.55±2.69)mm;LSCA直径:(12.26±3.35)mm 比(10.66±3.16)mm;IA-LCCA间距:(6.15±3.95)mm 比(5.11±3.45)mm;LCCA-LSCA间距:(10.58±5.80)mm 比(9.63±6.28)mm],其直径和间距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获得基于CTA结果的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血管各参数范围,能更好地了解弓上分支血管的异质性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为主动脉腔内修复弓上分支重建的策略选择及分支型支架移植物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Ⅱ期经假腔隔绝(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FLEVOR)促进主动脉重构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本中心收治的主动脉夹层Ⅰ期近端修复术后Ⅱ期行FLEVOR手术的患者,观察其临床转归、假腔血栓化以及主动脉重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年龄(51.3±14.9)岁。4例既往因Stanford A型夹层行开放手术,8例B型夹层近端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距近端修复术的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6年。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未观察到内脏缺血、截瘫或院内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6.7个月,3例患者假腔存在血流灌注,8例患者假腔完全血栓化,72.7%的患者腹主动脉最大径减小。结论FLEVOR手术能够有效经假腔隔绝血流,诱导假腔血栓化,促进主动脉重构,同时保护脊髓和内脏动脉血供,减少Ⅱ型内漏返血。
简介:摘要为了探究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过程中护理的具体措施和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8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这8例患者在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其治疗效果。统计结果显示,这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为治疗有效,所占比例为25.0%,6例患者为治疗显效,所占比例为75.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这表明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推广应用。